第821章 无为有为(下)(1 / 2)

('ps:忙着做口述史的整理,今天就这章了

“老子所言无为者,虽名无为,实则无所不为。”

在名为“卫渠”的运河计划实施近半,一切都已经步上正轨之际,计然也放手将那边交给了其他僚吏,来到铜鞮宫向赵无恤汇报这一年半的情况。他刚到不久,就碰上任章给赵无恤献老子之道了。

计然作为亲自向老子求学过的人,自然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将军对刚刚结束战乱的地方,以及新迁徙的移民可以管得宽松,管得自然,管若未管,不管而管,这也是无为的一种,但在总的层面上,却必须无所不管!”

比起任章那青涩而充满空泛性的计划,赵无恤显然对计然之策更感兴趣些,这位早早看透了赵氏统一晋、鲁之路必须有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支撑的经济学家,是帮助他富国强兵的计相。

“先生请详细与我说说。”

计然说道:“自然的周期是每隔六年一次丰收,每隔六年一次持平,十二年一次饥荒。如果处理不好,民众就会对主君的统治没有信心,离你而去。所以古代的圣人由于能早早的预知自然界的变化,预先做好准备。因此商汤的时候,天下接连大旱七年,但是百姓没有因此被饿死;夏禹的时候,天下接连九年遭遇洪水,而老百姓没有流离失所。之所以这样,在于两位君主能够了解学习事物本来面目和发展趋势,然后任用有才能的人,驾驶车子来往四方,运送救灾物资。如果不知晓这些,哪怕是方圆一百里发生灾祸,官府都无力救助百姓于灾祸之中。”

“预测,准备,调度,调控对么?”赵无恤若有所思,就像后世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争一般,所谓的无为有为,也存在这样的自我矛盾。

但他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在宏观层面上,赵无恤的政权要尽量将触须伸展到过去晋国公室的卿大夫都无法涉及的地方,新征服的土地上,地方基层组织陆续建立,料民的数据被放在上计里交到他眼前。疆域内有多少户口,多少田亩,多少矿山,多少河流沟渠,都要在他的案上铺展开来。

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百姓的缺乏和盈余,帮助和诱导他们进行生产,积累财富,同时也为府库输血,足食,足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要实现这些,将军须得先把赵氏的各块领地整合起来!”

如今赵氏在晋国控制了晋阳、东阳、朝歌、邯郸、长子五大区域,小片的还有温县、河间南部的冠氏等,共计户数五十万,人口二百五十多万!再加上鲁国那边,赵氏已经控制了近四百万人口,占了当世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这些只是纸面数据,要如何将这些人口转化成进取的动力,便是赵无恤接下来几年要操心的地方。

故而如今庞大的赵氏,需要一个能兼顾太行东西的中心作为主邑统筹调度才行,这也是此次赵无恤召见计然咎待解决的问题……

……

“温县本来是赵氏家庙祖灵所在之地,但奈何那里赵氏领地太过小,温县与其余地方的沟通被韩氏各领地隔开,容易被从大河上游和从成周、郑国的敌人突袭,所以并不合适,加上无地势之利,有苏氏亡于此并非没有原因。”

“至于将军现在的驻地朝歌,等卫渠沟通后,来往漕运将极为便利,又可以就近与鲁国沟通,若将军之志向在于三分晋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在于河北、海岱,朝歌的确有作为主邑的潜质。但此城安逸,容易滋生侈靡之心,范氏之民对赵氏的认同感也不够。距离太行以西太过辽远,不利于将军控制铜鞮,控制整个晋国。”

赵氏疆域内,其余大城还有晋阳、邯郸两处,都是历史上的赵国都城。

他们各自有其优点,又各自有其弱点,晋阳是吞并代国的前沿,赵氏两代家主倾力打造,若不是出了赵无恤这个异端,晋阳注定要成为赵氏的未来。

可惜赵氏如今在东方拓土无数,甚至远超历史上割了齐国好几刀,甚至占据了济西之地的惠文王时期,如此一来,晋阳的位置便有些尴尬了,并不适合成为全域中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邯郸,它是向鲜虞中山和北燕扩张的最佳定都位置,但在赵无恤看来,那里至多是霸道之都,而非王道之所,历史上的赵国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赵国历史上定都过的地方还有中牟,以赵无恤此时的疆界和眼界,根本不予考虑。

挑了几处都不合适后,赵无恤问道:“那先生觉得哪里最佳?”

计然亦笑:“将军心中已有定策,何必再问仆臣?”

无恤似笑非笑:“我心中倒是已经有了一个备选的地方,不知可否,希望先生为我抉之。”

计然则道:“巧了,仆臣也有一个备选的地方。”

“先生想的是哪里?”

“将军且休言,与我一同将那地名写在掌心,再一同展开看看,何如?”

两人取来笔墨,看着对方的眼睛,捋起袖口在掌心飞快写下了字,随后移近到案几前,伸到灯烛下,一齐展开!相互一看,齐齐大笑起来。

原来赵无恤掌中字,乃一“邺”字,计然掌中,亦一“邺”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从齐桓公在此为卫国建城防御戎狄开始,邺的历史不过两百年不到,但赵无恤却对这座千室邑十分重视。

首先是战略位置,邺城正处太行东麓的要害位置,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噤喉,称之为冀州之腰膂也不为过!它居邯郸、朝歌之中,无论北侵中山、燕,还是东进齐国都很方便。西入壶口,可抵达他控制晋侯的铜鞮,再从铜鞮北上,则是晋阳。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赵无恤看世界的角度,是全局的,而非偏颇的。不同于仅仅能让赵氏偏霸的那些城邑,邺城却可能让赵氏的政治、经济中心慢慢汇聚于此,充分开发河北,训兵积粟,既能雄长中原,又可宰割戎狄,两不耽误。

至于经济上,计然对这座新城市也很看好。

“早在三年前将军让成抟去担任邺令,我便觉得将军对此地青眼有加,故在朝歌时也加以关注过。我发现,邺城虽然看上去贫瘠落魄,但那是尚未开发的缘故,邺城之南有滔滔大河形成了天然屏障,加之洹河、滏河、漳河均从邺城附近流过,灌溉农田极为便利。”

“过去三年间,将军先派兵卒修筑堤岸治理了水害,又让成抟在邺城发动民众凿沟渠十二条,引河水灌民田,又移陆续移了邯郸、朝歌、卫国之民各一千户过去,邺城顿时面貌一新,如今已经是五千户的大邑。若再让故绛之民一万户迁过去,邺城外面那些无人耕种的荒地便能成为千里沃野!“

赵无恤也有些感慨,在政府调控下,一处荒芜之所也能成长为万户都邑。

这期间自然会有背井离乡的辛酸,宗族离散的痛苦,但赵无恤已经渐渐信奉法家的”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如今被强行迁徙的父老子弟,被征募去开挖沟渠的当地人虽然会感到忧患痛苦,然而只需要在劳苦后用“无为之治”让他们休息几年,免除部分赋税劳役。等到经济发展起来了,邺地的新居民自然会像郑人思念子产一般,感怀无恤今日所做之事……

“不瞒先生,我正是准备将邺城打造成为赵氏新的主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富饶之地,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来自四面八方的他们,可以脱离范、中行、公氏、戎狄的身份限制,脱离此疆彼界,在此汇聚,得到新的身份认同。

那就是赵人!

无恤的眼中,仿佛能看到数年,亦或是十余年后,邺城平原千里,漳河漕运四通的景象,左思《魏都赋》中的场景:“尔其疆域,则旁极齐、秦,结凑冀道;开胸殷、卫,跨蹑燕、赵;山林幽映,川泽回缭……”这些华丽的描述,或许能提前八百年出现在漳水之畔!

……

邺城的建成非一朝一夕,赵无恤让干吏成抟去开发了三年,也不过是让邺城有了一个可以定都的底子,要发展起来还需要长期移民、开发。此外也要将晋阳、长子、邯郸、朝歌继续发展为区域中心,或重于经济,或重于军事扩张。

等结束这场问对后,计然临走前又给赵无恤提了一句醒:“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对于占据宗周故地,有渭水平川八百里的秦国,将军不可不防,假以时日,一旦秦出了明君贤臣,再就近学了将军治国之术,也足以成为赵氏大敌……”

“我知之。”赵无恤点了点头,论对秦国的重视和提防,当世只怕无人能比他警惕性高了,毕竟历史上秦国给他带来的记忆太深刻了,让后人热血沸腾,也让当局者惧怕不已……

但是在这条历史线上,那个黑色裂变,合纵连横,吞并宇内,席卷天下的黑色帝国或许还是嬴姓,是玄鸟之裔,但却不一定是秦了……

他笑道:“先生放心,总有一天,我会好好教教秦国人,赵秦两家里,赵才是让他们得氏的大宗,若有不敬,则家法伺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25书屋;http://m.yaqush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ps:第二章在晚上,咳咳,是三杰,标题打错了,请无视

晋侯午一个多月前从侯马被强行带到铜鞮,春暖花开之际,虒祁宫中的宫女,寺人也陆续抵达这里。在重新入宫前,他们便被淘汰大半,适龄的宫女和竖人直接被划归民户,剩下的人中也加入了不少新面孔,里面不知有多少人被赵氏收买,成为眼线内应。

晋侯就像一只笼中鸟般被困在宫中,进去后就再未露过面,过的日子其实连远在东方的鲁侯都不如。至少新的鲁侯只是个十多岁少年,想法没那么多,鲁国的赵氏幕府则由一个赵无恤四岁的长子担任,也不会没来由地给宫里压力。

但在铜鞮宫,那种压抑到窒息的恐惧一直缠绕着晋侯午,他只能在被软禁的内宫里,望着高墙长吁短叹。

墙外的世界是喧嚣尘上的,赵魏韩三家的强行瓜分,将整个绛都内畿都割裂开来,经过六七天的跋涉,第一批移民陆续抵达这里。

铜鞮除了周长十余里的铜鞮宫外,县邑本来不大,如今,却塞满了从新绛迁来的官署、大夫、士人,更多的还是民众。

本来想着到铜鞮后这段迁移就算告一段落了,但他们却在歇息后得知,还得继续往东走上十天半个月,经由釜口道,去太行以东,邯郸以南名为“邺”的地方安居。

一时间,迁徙的民众怨声载道,但没办法,赵兵的戈矛剑戟明晃晃地顶在身后,他们只能休息够了继续上路。好在沿途的吃食和住宿还有保证,被迁徙的也多半是失地,几近沦为氓隶、雇农的人家,吃得了苦。

不过他们没意识到,从离开铜鞮的那一刻起,他们便不再是从前的公室之民,而成了赵氏之民……

赵无恤对这次大移民很重视,一万户人家以小家庭为单位,之前的宗族联系被切断,他们会分为五批去邺城,每一批都有军队护送,僚吏监视,这些赵氏之吏里,便有任章的身影。

此人虽然略显稚嫩,但二十多岁就能在赵无恤说出这么多话不紧张,已经算不错了,加以打磨,多年后未尝不是一块璞玉。

所以赵无恤在请计然担任邺令,负责邺地的开发事项之际,也让任章跟着他做事,无恤很想看看他究竟能做出怎样的成就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算起来,我也曾向老子求学过,与任章也有几分关系,不过上卿将姑布子卿的弟子交给我来打磨,他不会有什么意见?”

“姑布子卿只想为弟子求职,他自己则继续云游四海,放浪形骸,做快活的求道者,这些身外事,应当不会在意。”

“真是羡慕啊……”计然面带艳羡地说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在这一点上,我不如老子,也不如姑布子卿。”

“老子和姑布子卿选择的是隐世,因为他们已经无所求,先生选择的是出世,退则老蒿藜,进当致尧舜,这大概就是先生的志向罢?”

计然大笑:“上卿知我,必让赵氏邦富兵强而不衰,开百年之太平,老朽方能引退。”

说到师长弟子,赵无恤心中一动,又问道:“我听子贡曾言,先生有位弟子名唤范蠡……”

……

赵无恤当年本来想让子贡去楚国寻访范蠡、文种,不巧那时候他二人作为楚王使节去了越国。这之后赵无恤又两次派人入楚寻访,都无果而返,甚至连与他一同去的文种也找不到了。无恤不甘心,又花费重金让使者入越国寻根究底。

赵使带着转译者一路走到会稽,才得知范蠡那次入越后,便得到越君勾践赏识,留下来做了越国大夫,文种在完成楚越联姻之事后,也奉楚王之命,留在越国辅佐越君……

从河北到楚都郢城,慢一点得走上两三个月,再从郢至越,纵然坐船顺大江而下比较快,也得十天半个月方能进入会稽,所以这几次一来一回,蹉跎两年便匆匆而过了,赵无恤也只能遗憾地与文种、范蠡擦肩而过……

计然听完后颔首:“当时上卿还让我写了信附于礼物中送去,就不知我那弟子是如何回应的。”

赵无恤心中有些不快,到他这个地位以后,很少再出现被人拒绝的事情,列国士人闻赵卿爱才,都像任章一样,主动来求职:“他说先生高才,有先生辅佐我,抵得上一百个范蠡,婉拒了我的聘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计然大笑道:“范少伯说谎,他花了两年时间就将我的计然策学了一干二净,虽然未必能超过我,但若能遇上明主,操持千乘之国,只怕不亚于我。”

听计然这么一说,赵无恤对范蠡更加好奇,越发希望得到此人了。“兴越三杰”若能得其二,甚至得其三,三人皆可作为封疆大吏,赵氏基层士人已经获得了不少,现在缺少的就是这些王霸之才。

“先生可否再写信劝劝范蠡和文种?于越虽然一度在携李击败吴国,吴王阖闾死于此役,也算名震天下,更在三年前与楚国联姻,勾践之女嫁与楚君熊珍,楚越隐隐有联合抗吴之势。然于越自古蛮荒之地,西则迫江,东则薄海,地不过五百里,民不过五十万,又饭稻羹鱼,野无积庾,更无骏马战车。以越国之势,纵然旷世大才去那里,也不过能让此国振作一时,短时间内,我不信越国能突破吴国,成就大业。”

计然捋着胡须无奈地说道:“赵氏人才济济,越国却仅有他们两位文臣,来这边或许更加轻松,形势更好,但在越国,一旦越子开始重视他们,必将引为心腹肱股,加以重用。我那弟子虽然在信中谨言慎行,实则心高气傲,和文种一样,都是宁为鸡首不甘牛后的人,他既然已经婉拒上卿,只怕是下定了决心,打算在越国做一番事业了。更何况……”

计然笑了笑:“更何况吴国与越国同属一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国合一,可成就南国霸业,故不是越灭于吴,便是吴亡于越,晋国的蔡史墨十多年前就曾预言过,吴将亡于三十年后,或许最终亡吴者,便是文种、范蠡二人辅佐的越国。”

赵无恤心中暗赞计然这猜测无比精准,历史上和六卿相争、陈氏代齐同时发生的,就是吴越春秋了,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报越的故事流传千秋。然而这其中的反复,波折,君王的较量,名臣的勾心斗角,美人们如烟花闪烁夜空的惊鸿一瞥,是未听过那些传奇故事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他在心中计较,前些天听闻吴王夫差开始激励士卒,愤而伐越,打算报三年前携李之战之仇,吴越的鏖战正要展开,也不知结果如何了?在历史上,这次战争以越国惨败,勾践沦为夫差仆从告终,两人二十年的相爱相杀拉开序幕。既然勾践的事业即将陷入低谷,到时候派自己的新行人楚隆入越走一趟,赚范蠡、文种北来不迟。

一念至此,他便暂时放下了此事,如今手里有董安于坐镇晋阳,张孟谈操持鲁国,端木赐控制陶丘,尹铎迁往邯郸,佛肸改任长子令,朝歌则由成抟驻守,阳虎于柏人防御戎狄鲜虞。最后再让计然随同自己坐镇邺城,赵氏的关键经济、行政、军事中心便齐活了。

但人才这东西,赵无恤是从来不会嫌多的,既然远的范蠡、文种暂时骗不来,他便将目光放在较近的周室,那里也有一位不错的人才。

到了一月中旬的时候,赵无恤回到温县,准备完成赵氏全族迁往邺城的事宜,绛都民众的迁移动静极大,这件事已经传遍了中原,就在大河对岸的周王室为赵氏将主邑从自己边上迁走暗暗松了口气的时候,孟津那边却有急报传来。

“晋国上卿帅大军兵临孟津,旌旗覆盖十里,舰船占领南岸渡口,扬言要问周室公卿之前蒙蔽天子,助知、范、中行之罪!”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25书屋;http://m.yaqush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周王匄二十六年,春一月,甲子日。

成周王城以北三十里,盟津渡口。

盟津对于周王朝而言,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六百年前,文王受命九年,周武王向东观兵,来到盟津。他将周文王的木主载于车中,自称“太子发”,在这里召集八百诸侯相会,宣告了以周伐商的《泰誓》。

当时的场景令人难忘,白须飘飘却不减勇锐的师尚父向诸侯酋邦们发号施令:“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周武王从盟津渡河,至中流时,有一条大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弯腰将它捡起用来祭祀河伯,渡过大河之后,又有火流星从天而降!一直飞到王屋山才坠落,流色为乌,本色赤红,其声惊云动魄!

这之后两年,周武王再度来到盟津,以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伐大邑商!是年,岁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辰在斗初,星在天电……

不过如今六百余年过去了,不可一世的姬周王室却早就没了祖先的英姿勃发,反而一副病怏怏的样子,随便一场风浪吹来就摇摇欲坠,这一点,在今日的盟津渡口体现得尤其明显。

天色苍茫,冰消雪融,一场春雨刚过,空气中充满了温暖的味道,但盟津渡口,发自内心的寒意却直沁人全身。渡口边上,周王卿士刘公之子刘承站在齐腰间的野草丛中,看着汹涌澎湃的黄河奔腾而过,目光恐惧而呆滞。

在他眼前的大河对岸有一块黑幕,那是河阳的赵兵。看着对岸黑压压的赵军阵列,还有张开一道道白帆的赵氏温县船队慢慢驶来,即使隔着河岸数里远,刘承感觉自己喘不过气来,这让他感觉彻骨的寒冷,还有深深的绝望。

刘国是天子的畿内封国,第一代祖先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邑,从此世代相传,自康公、定公、献公、文公四世直到现在,一百年间相继为王室卿士。刘国诸公,在朝总揽百官,出外能号令诸侯,地位何等显赫,是周、召、毛等公衰弱后独揽周室大权的公卿之家。

然而时至今日,刘氏却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他家与晋国范氏世为婚姻,然而如今范氏败亡,晋国赵、魏、韩三家分知、范和中行氏之地,周室见情况不妙,便开始冷落刘氏。之前几年还以为赵氏已经不再追究此事了,谁料晋国新上卿赵无恤不知为何,突然想起刘氏做过的事来,竟悍然发兵讨罪!

算上鲁国的话,赵氏的体量和兵力已经超过了齐国,以至于刘公急得发病不能下榻,就连今天的事情也只能让世子刘承来代劳,只希望不要因此惹怒了可怕的赵氏,为刘氏再度带来无妄之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怪单氏!

想到这里,刘承恨恨地斜眼望去,自己的同龄人单平也站在河边,他是单穆公之子,现任单公,虽然同样枯站在岸边,却一脸的自得,丝毫没有以天子之卿来迎接诸侯之卿的屈辱感。

单国,是周成王之子所封的诸侯,同样是畿内封国,在平王东迁之际一起跟着过来。但地位不显,直到近百年来才渐渐出头,又通过平定王子朝子乱,成为仅次于刘氏的公卿,在王室内部构成二卿共治的格局。

数年前,周室卷入晋国内战,在范、中行和知氏倒台后,刘氏被冷遇,亲赵的单氏顿时一跃而起,成为天子身边炙手可热的卿族。尤其是在赵无恤帅大军停驻孟津北岸的河阳,威胁王室时,周王更是答应了单平的建议,让他们摆开阵仗欢迎赵无恤来南岸!

其实对岸的赵兵不多,就三五千,可这支百战之师却气势吓人,不是周室这承平已久的王孙将帅,商贾赘婿组成的兵卒所能比拟的。

“他们来了!”单平突然捏紧了拳头,看着远处。刘承连忙一抬头,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见对岸驶来的七八艘白帆大翼越来越近。在它们靠岸后,船上运载的马匹一队队跃下,慢慢汇聚起来。虽然只有数百匹,但聚集到一块后也能踩踏出云雷之势!伴随着一阵雷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响,不止刘承,连单平也有些脸色煞白。

这就是那名动中原,将知、范、中行三千里山河踩在脚下的的赵氏铁骑?

骑从簇拥下,高大的玄鸟旗帜在风中中拂动,上面那只捧着太阳的玄鸟,直欲展翅高飞。

是赵无恤来了,那个挟带着冲天杀气的晋国上卿带着三百赵氏铁骑,从大河对岸渡过来,如此天险也无法阻止他的脚步。

过去几个月里,他杀死了知瑶,驱逐了知伯,逼迫整个晋国的卿大夫在侯马盟誓,承认他那不可动摇的地位。又将晋侯午掳去铜鞮软禁,名为晋卿,实专晋权!他这次心血来潮来到成周,究竟是想要做什么?难道是要把晋国的事情在这里再做一遍么?向世人展示他的冷酷和残忍,无情的摧毁一切,将本已摇摇欲坠的天子之邦彻底推入深渊?

刘承紧紧的咬着嘴唇,脸色苍白,单氏是亲赵的,在这种情形下,刘氏应该如何自处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容不得他多想,玄鸟大旗上的炎日玄鸟开始跳跃,从远处跳跃到了他们近处。而铁骑如风,隐隐约约的马蹄声也迅速化作震耳欲聋的惊雷。大地震颤,声如潮涌,数百赵氏铁骑冲到了单平、刘承等人的仪仗面前,将他们围在中间,绕着他们打转,马蹄几乎要踢到他们脸上去。一时间,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士兵们凶狠的呼喝声,汇成一道巨浪,将他们吞没、卷走,单平和刘承顿时不知所措起来。

众星捧月中,黑衣黑甲赤色大氅的赵无恤骑着一匹肩高七尺半的披甲骏马出现在单、刘二人面前。他坐的高,看他们的目光是俯视,就像一座山,沉甸甸的压在俩人的心上。一种说不出的恐惧笼罩了刘承,让他两腿发颤,牙齿打战,咯咯的声音连聋子都能听得到。

赵氏骑兵纷纷发出了讥笑之声,赵无恤自然也听到了,扫了一眼,问道:“晋国上卿在此,天子卿士单、刘二公何在?”

……

赵无恤的声音如同炸雷,刺得人耳膜生疼。刘承吓得一哆嗦,手里的玉圭差点掉在地上,见单平已经上前一步自报家门,连忙上前应道:“刘公世子在此……”

“见过单公。”

赵无恤朝单平点了点头,但对于刘承,他甚至没有正眼看一眼,踢了踢战马,高大的骕骦骏马向前迈了两步,马头抵到了刘承的面前,嘴角腥臭的泡沫几乎甩到刘承的脸上,使得刘承不由自主的向后退了一步,差点跌倒在地,脸色煞白。

无恤铜胄后面的话语是冰冷的:“刘公世子?刘公为何不亲自来见我,却只派了世子,这是看不起我年轻么?”

刘承身为世子,地位的确没有晋国上卿高,他连忙垂首道:“岂敢,家父抱病家中,故让小子代劳。”

他心中凄凄凉凉,自己家作为天子卿士,多次参与主持盟会,虽然王室的确是破落了,但天子公卿与大诸侯国君等同,相互朝聘时也彬彬有礼,何时落到过这种落魄的境地。

“果真如此?”赵无恤询问性地看了看单平,单刘两家虽然有朝堂争执,但也毕竟齐心协力对抗过王子朝,唇亡齿寒,扳倒就行,不至于将对方往死里陷害,便点了点头,为刘公作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赵无恤脸色却并未好转,他下马解胄后一双鹰枭般的眼睛在单刘二人身上打量了数遍,没有客套,直截了当地问道:“我要的人呢?二位可将他带来了?”

单平连忙讨好地说道:“应上卿的要求,要犯苌弘已带到。”

话音刚末,叮叮当当的声音从远而近,一位年过六旬,身高八尺,相貌堂堂的老士人走了上来,被囚禁数日后,花白的头发有些纷乱,手脚都枷锁和脚镣束缚着。

刘承见为刘氏服务了几十年,向自己传道授业的夫子落到这下场,鼻子一酸,差点哭了出来,但终究还是忍住了。

刘国传承了一百年,如今是第五代,不能就这么亡了,所以纵然有所牺牲,也定要讨好晋国赵卿,让刘氏能平安度过这场剧变浩劫,刘承也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一切,放低了袖子,不敢看老师的眼睛。

苌弘看了刘承低垂的发髻一眼,叹了口气,也未说什么,就这样踉踉跄跄地踱步到赵无恤身前,目光也不躲闪退让,就这样直直地看着他。

面对一怒则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的赫赫晋国上卿,老者眼中没有害怕,只有坦荡和无畏!

他虽然手脚被束缚,自由被剥夺,甚至连尊严性命也得不到保证,但还有一副好嗓子,老人家声如洪钟,说起话来气势不亚于赵无恤!

颇似当年在此对八百诸侯发号施令的师尚父!

“大河之南乃天子畿内之地,诸侯、卿大夫至此者,不得持刀刃兵器,须下马卸车,解胄解甲,朝王城天子宫室处稽首而拜!昔日晋国上卿赵文子,魏献子至此,亦当如此!今日赵元帅焉能例外?”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25书屋;http://m.yaqush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ps:今天就这一章了,明天有两更。

站在船头,沉重的镣铐缚身,望着愈来愈远的河南成周之地,苌弘心中百感交集。

如今的周室就像是脆弱的大河浪花,被赵氏的船尖轻易破开,苌弘只觉得自己这些年的努力,全化作了泡影。

他是泰山边上一个名叫”蜀“的小邑人,出身不高,仅仅是个穷士,少小离家四处游走,到处做人家臣,只为求一卷竹书观看,好增长见识,最后来到王城,做了刘献公的家臣。他刚刚来到成周之际,正面临诸侯坐大,不尊天子的局面。为极力辅佐周王和刘公,维护王室的尊严,苌弘巧妙地运用自己在齐国海滨学到精通的“方术”,设射“貍首”,为周王寻找统率天下的依据。

不过也因此被老子笑话为“小术”。

“那应该怎么办?”眼见周室江河日下,苌弘忧心忡忡地询问老子。

老子当时哈哈大笑:“怎么做?什么都不必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则绝学无忧。你越发试图挽回,周室就越发堕落衰败,人心也越发不再安定,天子迟迟不立太子,只怕诸位王子为了一丁点的权势,自己内部就要大打出手啦!”

果然不久之后,周景王暴死,王子朝之乱爆发,周室一分为二,前后三位王子,周、召、甘、毛、单、刘,新旧各族在这片蜗角之地打得昏天黑地。这段时间,苌弘是让周王匄和刘氏在王子朝之乱里获胜的关键,是他说服晋国六卿出兵,让战局有了关键性的逆转。

王子朝事件持续了十几年,仅全面内战就进行了五年之久,是周王室争储之乱中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他使得周王室残存的最后军事力量在内耗中完全丧失,没有了牙齿,又被诸侯们认为得位不正的周王室彻底沦为一个傀儡政权。

王子朝虽然南逃了,但经过数年的战争之后,周室白骨露于野,百里无鸡鸣,连典籍也被带走大半,无数大夫城邑毁于战火,战后建设无从入手,诸侯也越发不敬周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苌弘有些失望和灰心,但这时候准备离开周室的老子又和他说了一番话……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苌子勉之,勉之。”

于是苌弘重新振奋起来,他和刘公商定,在瀍水以东的狄泉附近扩建成周城。由于周王室财力匮乏,苌弘四处游说,争取到晋国执政魏献子和其他诸侯的支援,合诸侯之力,最终完成了这一工程,让成周完成了战后恢复,经过一代人的时间,户口滋生,商贾复兴,渐渐恢复到大乱前的状态。

苌弘是有雄心的,不说恢复宗周的鼎盛,至少也要让成周重新回到平、桓时期,诸侯尤尊周室的情形。可惜眼见一切渐渐步入正轨,却又被外来的强力打断了,他们在晋国的内战里站错了边,以至于被胜利者清算,自己也落到了这副下场……

有脚步声响起,苌弘回过头,晋国的上卿,三军元戎赵无恤已经换上了一身常服,朝他缓缓走来。

此子,就是苌弘一生见过最大的意外,从流亡别国的卿族庶孽子,不断借势造势,一直到了今天的位置,其人生经历,比晋文公重耳还要传奇!

也许在这个杀气腾腾的虎卿眼中,赫赫成周,只是已经可以随手砍掉的老槐树吧……

苌弘心有不甘,握着双拳,两眼圆睁,怒不可遏,宛如挡车的螳螂,撼树的蚍蜉,盯着赵无恤。

但无恤走到他跟前,让人解开苌弘的枷锁脚镣,随后竟朝他郑重地一拜:“先前小子多有冒犯,还望苌子见谅。”

从飞扬跋扈到彬彬有礼,赵无恤的变化让苌弘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憋足的不屈气势顿时泄了大半,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赵无恤一改前态,对苌弘恭敬有礼,这倒是让苌弘摸不着头脑了。

“元帅这是何意?”

“苌子曾为孔子师,我也与孔门有些交集,勉强算孔子的半个弟子,更是其婿,遇上苌子,自然当以礼相待。”

苌弘冷笑:“以元帅近几年做事的手段,只怕孔子不会认你,无论是弟子还是婿。”

赵无恤笑道:“是么?再过不久,孔子只怕要多一位赵氏外孙了。所以无论认与不认,既成的事实无从更易,就像成周的现状,就像是已经沉没的大船,无论船上的人如何呐喊拉拽,都止不住下沉之势,彻底被泥沙掩埋,只是时间问题。”

谈及成周的未来,苌弘不由自主地习惯性地劝诫道:“元帅初登上卿之位,颇有会合诸侯之志,何不尊周以正名?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郑已数次叛王,唯独晋室尤存,赵成子说过,求霸莫如入王尊周。赵宣子、赵文子也曾多次扶持周室,元帅可以效仿之……”

赵无恤在船头大笑:“先生自身难保,还记着周室和刘公的安危,果然是一片丹心,只可惜啊……可惜先生心中的明月却照到了沟渠里。”

他将手里的东西递了过去,递到苌弘手边。

“先生好好看看吧,天子和刘公是如何归罪于你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子的诏书是用上好的帛写成的,帛书中大赞赵氏历代家主勤于王命,乃人臣典范,希望赵无恤能再接再厉,忘掉先前因为臣子糊涂导致的小误会。这帛书内容典雅,写的却尽是推卸责任之辞,锅被甩到主张助范氏的刘公,以及刘公的家臣苌弘身上。说苌弘干成周之政多年,王子朝之乱之所以持续这么多年有他的责任,战后成周迁都,重修王城,也是苌弘的主意,以至于府库空虚,内战里站在赵无恤的敌人一边,更是苌弘一手抉择的,并非天子本意……

至于刘公的信中,则更加卑躬屈膝,他以各种夸张的词汇逢迎赵无恤,说他年轻有为,不亚于赵武子,更声称大河以北属于刘氏的田地一概不要,请赵氏笑纳,还有钱帛锦绣无算,男女奴婢百人,工匠织工百人,氓隶三百户作为刘氏助范的赔偿。还保证说,刘氏一族中凡是范氏女子所生的后裔,尽数驱逐出国,保证以后刘氏一定与赵氏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先生,你已经被天子和刘公作为替罪者舍弃了。”

苌弘看完之后,半响以后,过了一会才仰天长叹道:“难道我主张迁都是为了表功?引晋师来援反倒成了罪过?真是荒唐至极。”

赵无恤说道:“成周早就是举朝污浊而先生独清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