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123节(1 / 2)

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啊!人家柳敏刚刚帮你扫荡完关中的寺庙,得的钱货都还没来得及花回去,就趁着人家被针对而逼其对乡土下手。

“这件事,我的确是有参言建策。盐政关乎民生,朝廷立治以来却乏于管束……”

李泰先说了一番套话,然后才又讲起了他的具体思路。

盐引制度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从食盐的生产到销售进行一体化的规范管理。

短期来看,并不直接伤害这些产盐家的利益,甚至由于盐引销路的规定,可以借助霸府的力量将食盐更加便捷、安全的销售出去。

但从长远来看,就是把利益的分配权拱手出让给霸府,生产规模、销售路线以及产品的定价权,统统不再归属地方豪族所有。

要搞这种触及根本的规范改革,现在的柳敏的确是一个非常适合的选择。

首先他出身河东名门,乡土势力与威望巨大,由其主持改革,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河东人的抵触与反对。其次作为资深的从业人员,也能比其他人更清楚当中的细节与漏洞。最后柳敏本身的处境堪忧,对霸府的依附度加强,势必会更加的用心于事。

这件事虽然是给河东盐业整体套上一个枷锁,但却并不是短视的竭泽而渔,柳敏作为主持此事的官员,背靠整个行台霸府,对乡土势力调度分配的能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老实说李泰都非常羡慕柳敏,他能获得这项任命也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因祸得福,起码霸府把这件事交给他的话,他是绝对不会拒绝。只可惜,他并不是河东人士,这美差无论如何也落不到他的头上来。

柳敏原本还以为大行台改革盐政,是为了把盐利从河东人家手中收归台府的零和博弈,因此得此任命的时候也是忧心忡忡,担心做的不好就见恶于台府,力度太大又不容于乡土,最后可能会落得两面都不讨好、名实俱毁的下场。

可在听完李泰的解释后,他也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脸上颓气一扫,抱拳向台府方向一脸感慨道:“前使失职,更惹祸于身,本以为丑劣难用,却没想到大行台更以重任加身,实在是让我惶恐惭愧啊!”

他又转望向李泰道:“更难得伯山你向大行台进此益国惠众的良谋,我借你进言之功,得此授用,一定诚心尽力的推行,务求官民两便,绝不辜负伯山你的智慧仁策!”

所以说人终究还是得学会自我开解,李泰觉得柳敏是应该能够看到盐引改革内里的深远图谋,但他却绝口不提、只是诸多夸赞,骗过了自己之后,出卖乡土资源的心理负担就会小上许多。

他自然不会戳穿柳敏的自我安慰,在知柳敏得任盐政主官推行改革后,便觉得彼此间还可以更加强一下合作,于是便又微笑道:“兄若不急去,稍后我将共诸乡士聚会议事,请兄列席为我壮势。”

第0203章 德被乡里

午后时分,商原又是车马云集,来自左近乡里的众乡士们一边打着招呼互相寒暄,一边往庄园内走去。

等到多数与会群众进入庄园正堂坐定,李泰和柳敏才在诸帐内甲士们簇拥下走入堂中,摆手回应着起身相迎的众乡士,间或停下来与当中几位德高望重的乡士耆老对话几句。

他走到主人席位站定,又向众人介绍了一下柳敏,然后才示意众人各自落座,又笑语说道:“忙碌竟年,岁终有闲,本该就乡访问诸位善长贤翁。唯诸乡亲皆惠我良多、德被乡里,若逐一就户访问,难免先后有差,恐诸位怨我厚此薄彼,且作无赖之状,斗胆具席户中,恳请诸位包容我年少轻狂,共此欢聚一堂!”

众人听到这话,也都笑语感谢李泰盛情邀请,一时间可谓其乐融融。

今日接受邀请的,主要是最早参加龙首渠事的渠盟元老们。从去年李泰首倡此事,历经一年的时间,龙首渠终于在不久前全线疏通,今天这场聚会也算是一个庆功会。

“今日乡里群贤齐聚堂中,我不以齿长德高而称,只因诸位乡贤耆老推举领事,忝为渠主。日前渠事竣工,幸在没有辜负乡亲厚望。论功则共事群众俱有,乡声则我一人独拥,实在受之有愧,不敢一人独美。”

说话间,李泰向堂下招招手,便有部曲搬上来一面硕大的铜匾,匾上写着“德被乡里”四个大字。

李泰站起身来,指着这铜匾笑语说道:“广采乡声,聚此四字,张扬渠盟德义事迹。渠事虽已了结,但乡义不该就此散去。我受朝廷使命都水关西,且借此声贺此盟会。”

众人听到这话,也都起身鼓掌喝彩、很是捧场。

李泰让人将这铜匾悬挂在自家正堂门厅外,用自身都水使者的身份认证自己家这座厅堂以后就是渠盟正式的议事大厅。

他倒是想向大行台求一个认证褒扬,可宇文泰现在还在忙于消化收获、扩编军队,大概是懒得搭理他这沽名钓誉的行径,而且宇文泰那一手狗爬的字迹还不如他自己写的端正。

虽然说自己表扬自己有点不要脸,但见大家都这么捧场,李泰也就不觉得尴尬了。

他并不只给自己准备了一个铜匾,还给这些率先支持自己的乡豪们各自准备了一份礼物。

当铜匾被挂上去之后,他又走下堂来,从部曲手中接过一个锦盒,来到商原赵党长面前笑语道:“情义不以物量,但真金可以为证。渠盟创事以来,赵党长不以老迈贪闲、事必躬亲、劳苦实多,浅以此物道谢!”

说话间,他打开锦盒,里面赫然摆着一面黄橙橙的金牌,金牌表面是“乡义高士”四个字,背面则是雕刻着龙首渠的渠线轮廓。金牌重一斤有余,本身价值便已经很高,又蕴含着非凡的意义。

赵党长老脸上满是笑容,想接却又不敢接的样子,李泰见状后,索性直接将这金牌帮赵党长系在了腰带上,顿时压得赵党长腰带都悬在了胯上。

众人见状后又是拍掌祝贺,眼神中充满了羡慕。李泰也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凡今日到场者,逐一赠给一面同样的金牌,一下子就洒出了上百斤的金子。

众人一边有感李泰的出手阔绰,一边也满是爱惜珍重的摩挲着这面金牌,因此感受到的兴奋与荣誉感又远远超过了金子本身的价值。

李泰邀请众人前来聚会,当然不只是为了撒钱,等到送完礼物回席坐定,便又笑着说道:“我等众位虽因渠事而聚首堂中,但乡事又何止河渠一桩?凡所乡亲衣食有患、疾病困苦者,俱为乡义应作救助。

趁此龙首渠成,且置义仓一座为贺,我以谷米万石、帛千匹以充仓实,请诸位择乡里仁德著称者任此仓监,抚恤孤寡、慰问疾病,凡所乡人忧困求助者,皆由此中出济!”

他话音刚落,堂中又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并有数名乡豪也都纷纷站起身来,表示愿意捐物义仓、壮此义举。

李泰倒是没有安排什么托,应该说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正义善良的一面,当帮助别人获得感激时,心里也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乡人施善、各凭心意,但若只是一味的损己肥人、也绝对不是长久之计。人唯自助、遂得众助,懒散自弃者,天亦弃之,人莫能助!”

李泰趁着这股势头,又讲起第二件事:“诸位应知,去年我孑然入乡,至今略聚资业,凡所拥得,皆乡人厚爱惠我。所谓取之于人、用之于人,我虽然不以大善而称,但也希望乡居所见皆殷实知礼的乡亲,而并非穷生奸计的恶徒。

但往往乡人虽有治业之心力,却未必能有立事之资本,以至于蹉跎经年、志气遂败。往年观此诸类,有怜悯之心却无救济之力。如今于物事中略得盈余,便也想将我治业的心得转授亲近之乡户……”

众人听到这话,也都纷纷打起精神。李泰这个东州新客快速的崛起于乡里,他们也都是亲眼所见,这当中超出乡情乡势的权力经营他们未必能知,可也都深信李泰一定是有独家的秘诀。

别的不说,单单商原工坊里那些品质上佳、畅销于市的商品,就让人羡慕不已。

李泰见众人如此的热情饱满,也觉得气氛铺垫到位了,于是便将他真正的计划讲出来。

他如今也算是资本雄厚,但钱如果不花出去就是一堆死物,但要怎么花才能更有效果,却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就西魏这个生产力水平和商贸环境,就算想要野蛮消费都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就需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一下环境。

他要开一个银行,将这些渠盟里的元老们作为客户,放贷牟利还是其次,关键还是让这些土豪们走出各自的庄园,参与到整个社会互相交流的经济活动中来。

为了避免有些杠精挑错,说他异想天开,李泰为此也是准备了挺长的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