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71节(2 / 2)
蔡大宝提出的三个问题,梁王只回答了两点。至于此时出兵难免助贼之嫌,他则根本就没有回应,可见进击江陵之心热,只是想要先发制人的将湘东王置于死地,至于会不会给侯景的叛军制造可趁之机,他则完全不理会、不在乎。
蔡大宝听到这里,心里不由得暗叹一声,仍然不愿坐视大王一意孤行,便又开口劝告道:“眼下郢州与贼交战之主力,乃是徐文盛所统之宁州外军,并非江陵本有之骨干。王僧辩、胡僧祐等老兵宿将仍然在镇,我军纵然出动,怕也难以撼动江陵城防啊!更何况如此大计,并非雍府一府之力可为,不如请告沔北……”
“不可,绝对不可!我刚才便说了,李伯山亦不可尽信!我知蔡参军你甚受其礼遇,但不要忘了,雍府才是你效力之所!此事尚需筹谋,但却绝对不可告知李伯山。我今只与蔡参军商讨,其若有知,则我与参军恐怕不能再相共事了!”
不待蔡大宝说完,梁王登时便拉下脸来,态度坚决的反对让李泰知晓并参与此事。
他此番图谋江陵,除了想要先发制人、解决忧患之外,也是希望能够扩充自己的力量,一举扭转身为西魏傀儡的处境。
如若让沔北的李泰知晓,如果觉得这个计划可行,也只会将其本部人马作为主力,而他襄阳部伍只会是个辅助,最后战利品分享也不会有什么话语权。
当然更大的可能,还是直接制止梁王这么做,毕竟眼下江陵才是对抗侯景乱军的主力,有湘东王部伍在前面顶着,也有助于李泰巩固其占领的汉东之地,并且向江北淮内继续扩张。
且不说梁王这里盘算着该要怎么收拾湘东王,当邵陵王尸体被运到襄阳之后不久,李泰便也得知了这一消息。
他也不由得感慨这萧老七是真的敢,而且好像有点不太尊重大家智商的意思,你要真想掩饰你就好好掩饰一下。这搞的大家要说不是你干的,都不是一个指鹿为马的道德问题,是他妈的智商问题!
萧老七有此操作倒也在他的预料之内,无非是再一次突破底线的操作罢了。李泰暂时倒也没有借此大作发挥的想法,眼下他针对江陵的策略还是春风细雨一般的渗透而非大张旗鼓的搞事。
至于邵陵王的尸体辗转来到了襄阳,对梁王萧詧也是一个好机会,若是能够好好运作一番,也能增加一下梁王的人望与号召力。其父昭明太子本来就是梁家嫡序,而且本身名声不差,如今家国遭难、风雨飘摇,想必也不乏南梁时流加倍怀念昭明太子,从而爱屋及乌的对梁王心存亲近。
于是李泰便也派人前往襄阳吊唁一番,并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写在信中一并送去。这件事过后不久,便又轮到他们西魏吃席了,近年来一直缠绵病榻、尊体欠安的皇帝元宝炬终于在阳春三月一命呜呼。
尽管皇帝只是一个傀儡,但帝王驾崩也是一件国家大事。
不过眼下郢州方面的江陵人马和侯景乱军交战正酣,战场距离汉东地区只有一步之遥,为免战事发展波及到荆州总管府境内,李泰便需要留镇沔北,无暇归国奔丧。
一想到表兄崔谦跟随自己来到荆州便没有回去过,于是李泰便吩咐崔谦代表总管府归国奔丧,吃席的同时顺便回家看一看家人们。
郢州方面,去年湘东王萧绎在命令王僧辩率军逐走邵陵王萧纶之后,便以其子萧方诸担任郢州刺史留守彼境。不久之后,侯景便派遣其将任约率军进寇郢州境内的西阳、武昌。
正在这时候,南梁的宁州刺史徐文盛于境内召集数万人马北上前往江陵投奔,湘东王即以徐文盛为秦州刺史,着其东去迎战任约。
双方大战一场,任约交战不利而退守西阳,侯景亲自引兵屯守晋熙以为声援,结果国中便发生南康王萧会理等人图谋发动政变,但却被侯景的心腹王伟给平定下来。
总之这一时期的侯景内部不稳、外扩不利,同时淮南的百万石粮草又被焚烧一空,所以才会派遣使者前往沔北并给李泰开出那么高的条件,希望能够获取其助力。
时间到了今年,湘东王又派遣诸军进援,徐文盛等诸军攻克武昌,又向前推进一步。任约因其交战不利而向建康告急,侯景便亲自率领大军西进增援。其实也是因为淮南粮草遭劫,三吴之地又被祸乱颇深,建康周边已经难以供养侯景规模庞大的乱军,所以才西进打算以战养战。
侯景大军抵达西阳境内后,便与徐文盛所率领的江陵人马沿江设垒对峙。徐文盛率部出击,首战告捷,逼得侯景败退归营。
因为徐文盛军容强盛,侯景又听闻后方江夏城中防守空虚,于是便派遣部将宋子仙、任约率领数百精骑绕道江北进攻后方的江夏。
江夏守将便是湘东王之子、郢州刺史萧方诸,才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本就不知军事,整日在府中嬉戏玩乐。而湘东王派驻辅佐其子的将领鲍泉也只是一味的谄媚逢迎,恃着徐文盛大军就在近畔而无修城防。等到宋子仙等人攻来,很顺利的便夺取了江夏城。
江夏城告破之后,徐文盛等军后路顿失、诸军大乱,侯景便也乘势进击,一举击溃其军,直接占领了郢州全境。
当郢州被攻破的消息传开之后,诸方闻讯反应各不相同,襄阳的梁王萧詧自是大喜,趁着湘东王正自焦头烂额之际,当即便发布檄文,公布湘东王残害宗亲等诸项罪名,召集诸军便要诛此家贼!
第0692章 诸军乱战
江夏北面有一座汝南城,乃是东晋时期侨置汝南郡郡治所在,如今汝南城则归属西魏安州治下。
日前西魏郢州刺史李允信在率部击败邵陵王萧纶所部人马之后,便留下来观望郢州战况。
但是因为李泰并未答应侯景的拉拢,李允信所部便遭到了侯景部将任约的驱逐,再加上侯景大军西进,齐昌距离战区太近,于是李允信便撤回安州境内,进驻汝南城中。
汝南城距离江夏不过二十多里的路程,所以当江夏遭袭、西军大溃的时候,汝南城中的李允信也在第一时间便获知这一消息。
李允信一方面安排人员将这消息速速向后方传递,与此同时也派人往安州那里请求援军。虽然说他们荆州总管府并未与侯景乱军公然为敌,但今侯景十数万大军于此,在一举冲垮了阻拦他们的江陵军队之后,下一步要做什么谁也说不准。
汝南城距离江夏太近了,很有可能就会被殃及池鱼。此城旧有守军两千余众,但是因为故城主李素与邵陵王萧纶暗中勾结遭到处置,余卒也都被调回安州,故而可用者只有李允信本部三千余众。
李允信一开始当然是想侧身事外、明哲保身,毕竟实力摆在这里,想浪也浪不起来。
可是很快便发现事态发展并不由他控制,因为汝南城距离江夏实在太近了,因此许多江陵溃兵都向此涌来逃避追杀,很快城下便聚集了两千多名溃卒呼喊求助。
与此同时,后方的追兵也被带来了这里,见到此间还有一座城池未被攻克,当即便又整顿战阵,一副要一鼓作气将这座城池也给攻夺下来的架势。
“这些贼众还真是猖獗的很,我本不欲与之相争,竟然还敢主动前来招惹!”
李允信自知面对这些乱卒全无道理可讲,他们只知道杀光强光,才不会管对面的究竟是敌是友。再说无论怎么算,荆州总管府跟他们也谈不上友好,顶多只是井水不犯河水,但今激流相撞,也没有什么井水、河水的区别了。
为免被这些乱卒将城池给包围起来,李允信当即便召集城中数百精锐披甲上马,旋即便亲率人马杀向尚未结阵完毕的敌卒。
这些叛军虽有数千之众,但从几十里外的战场上追赶溃卒至此,也都已经是人马疲敝。本来是想凭着大胜的势头一拥而上先将城池围困起来,再从后方招引援军至此,届时便蚁附攻城。
但他们自是想不到眼前这座城池根本就不属于江陵军府,也不知城中守军完全无受败军的影响,还有胆量出城冲杀,顿时便被李允信率部冲杀散开。
在将这一部乱军冲散之后,李允信也并没有乘势继续追击,而是率部返回城中。在大将军没有进一步指令之前,他的职责便是守住此城不失。
当李允信撤军归城之后,之前那些集结在城池前的败军们纷纷喝彩连连,旋即便冲上刚才的战场,将侯景乱军遗落在此的甲械器杖收捡一番。
在重新获得武装之后,他们却并没有趁势离开,而是又回到城池前聚集起来,将这里当作了临时的栖息地。而有了这些人做表率,后续又不断的又溃卒奔逃至此,一整天时间下来,就在这汝南城前竟然聚集了有数千江陵败卒。
李允信见到这一幕,一时间也是有些头疼。看这架势,等到侯景乱军主力逼近此间的时候,他就算是说这里并非江陵军府所控,只怕对方也未必肯相信。
不过这么多的江陵士卒聚集在此,若是稍加整编倒也是一股可观的战斗力,即便侯景叛军再攻来也能阻截一段时间。
略加沉吟后,李允信便也没有勒令驱逐这些围聚在城外的江陵败卒,并且命人在城头上给他们抛下一些粮食和毡帐等物,让他们略作果腹并在城外驻扎起来。
傍晚时分,安州方面马伯符便率领一千州兵紧急赶来支援汝南城防,这让李允信稍微松了一口气,便又传话让城外那些溃卒之中推举几位将官来入城商讨后续,暂时拟定一个协同防守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