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79节(2 / 2)
李泰步入直堂的时候,宇文泰也正自缓步行来,彼此对望一眼,各自加快脚步,仿佛久别重逢、双向奔赴的情侣一般。
李泰方自俯身作拜,宇文泰一个箭步冲了上来,两手抱住了李泰的臂膀,口中哈哈大笑道:“思我爱将,如饥如渴!旧有传信虽言见字如晤,但字划墨迹怎如真人这般亲切可观?食无精粟良酪,使人消瘦,但东南重任除了伯山又有谁人能当?我绝非不能恤下之主,今日相见,只将伯山饲饮给足,不言他事!”
李泰被托着手臂作拜不下去,旋即又沉醉在这甜言蜜语之中,拧巴了好一会儿才趁宇文泰力道用老而深作一揖,同时口中回答道:“上恤下亲,主上国士以待臣,臣敢不以国士以报之?主上思臣如饥如渴,臣对主上又何尝不是思忆如狂?国中才流百类,臣不过中游偏上而已,岂敢狂言无能相代之人!唯此报效心热,为令我主恩威著于江汉,所以当事不让、有进无退!”
“好、好得很!伯山每有进言,总是让人这么心悦提神。有此良臣平定江汉,我无忧也!”
宇文泰又拉着李泰的手向着堂内众人笑语说道,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宇文泰说不把李泰饲喂满意了不谈其他的事情,但侯景这个魔头那自然不是一般的人事,王僧辩这么上道的将其手足送来,言之国礼都不为过,当然要第一时间呈献给老大过目欣赏。
于是在宇文泰归位坐定之后,李泰便忙不迭启奏此事,并且请大行台着员出堂去将侯景手足取来堂中一观。那玩意儿多瘆得慌,他才不带在身上呢!
宇文泰听到这话后,顿时也是兴致大增,连忙招手让人速速取来。
等到装着侯景手足的木盒被取来呈在案前,宇文泰瞧了几眼后顿时便大笑起来:“虽然恨此顽贼未能死我手中,但今观此骨肉也是一快!传令,此日府内飨宴群众,让府中群众们也都将此贼骨传示一番。如此忘恩负义之徒,纵然猖獗一时,终究难免苍天弃之!”
讲到这话的时候,宇文泰心中也是愤懑不已。虽然说侯景这几年折腾下来对东魏、尤其是对南梁伤害最大,而西魏则得益于侯景的折腾而收益大增、国力渐壮。
可侯景这家伙旧年出尔反尔,也将宇文泰狠狠涮了一把,使他自觉得颜面大损,心内对于侯景自然乏甚好感。而且这二五仔算是把背叛演绎到了极致,对于任何一个团伙老大而言都是一个加强队伍思想建设的好素材。
得益于李泰在江汉之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江陵军府的震慑,西魏也总算分到了一份侯景的骸骨,这不拿出来恶心一把群众实在是有点浪费了,所以宇文泰当即便决定召集大家来管上一顿饭,好好批判一下侯景这个大坏蛋。
中外府在事群众少说也有几百人,宴会筹备起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于是李泰便先在堂中跟大行台闲聊一会儿,主要是讲一讲他这段时间以来同江陵军府之间的互动,还有王僧辩等江陵人马平定侯景叛乱的过程。
“这个陈霸先又是何人?此名虽有偶闻,但却并不尽知其人其事,但听伯山所述南梁军事,此徒似乎是甚有胆略章法啊!”
宇文泰在听着李泰讲述的时候,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后世陈霸先虽然名气不低,但很多人也是只知其人而不知其事。具体到当下来说,陈霸先虽然交州平叛虽然打出了威风和名气,但在北朝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存在。毕竟北朝乃是镇兵天下,最不缺的便是精兵悍将威勇事迹,远在岭南的一个南朝将领即便听过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但有一说一,陈霸先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以及在平叛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格局,很明显的要强出了王僧辩许多。包括北朝这些镇兵们,本身就是团伙作案且不说,每一个能够做出一番成就的也都刮出了一张独属于自己的大奖彩票。但陈霸先真的是自己硬桥硬马、一手一脚干出来的辉煌事业,岭南猛人之称当之无愧。
李泰只是将陈霸先其人略作讲述,宇文泰便注意到了其人的不凡,再更细致的了解一番之后,便忍不住感叹道:“若此徒当真有伯山所言的风采,那可千万不要轻敌啊!来日南国初定,能与伯山你争势大江上下的或许就是此人!”
听到宇文泰这么说,李泰也不由得感叹老家伙看人还挺准,同时也连忙说道:“陈霸先此人才力当真不俗,只憾如今南面当势者嫉贤妒能,纵有良才也难善用。湘东自眇、鼠目寸光,岂如主上料望周全?臣虽凡铁,但得御于主上,亦不惧与龙泉交锋!”
第0708章 求而不得
到了傍晚时分,宴会在中外府侧堂举行。说是侧堂,但规模却比直堂还大了几分,看着众人依次登堂、熟门熟路各找位置,估计这样的团建活动已经举行过不少次了。
李泰印象中,台府是很少举行这种大规模的宴会的。即便是年节时分偶有此类的活动,能够列席参宴的也多是武将。至于台府佐员们,在台府吃饭都得花钱,李泰当年在台府就是带着伙食费上班的。
看现在这情况,大行台的权势在发展,中外府属员们的福利也都跟着提升起来了,不再像之前那么不讲究。
在宴会开始之前,大行台特意回内府换一下袍服,让李泰等人先去侧堂等候。倒不是宇文泰这家伙变得矫情臭美了,而是特意给李泰和中外府官员们留出一点寒暄交流的时间。
府中众人也多知李泰归府的消息,见其在堂也并不意外,之前没来得及见礼寒暄的便纷纷上前打声招呼。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这种人情小事做了也意义不大,不做则就有点问题。
李泰又同众人一一见礼,认识的多说几句,不认识的就颔首以应,就这么前后忙碌了大半刻钟,等到大行台自内府转回,众人才各自返回自己的席位,迎见大行台之后便各自落坐下来。
宴会开始,宇文泰先向李泰赐酒,李泰连忙离席拜谢,继而便点出今日宴会的主题,那就是欣赏侯景这个不忠不义之人的残肢。
众人听到这话后,一时间也都不由得唏嘘不已。从道义层面而言,他们当然是对侯景其人深深唾弃。但若单论其人事迹的话,也不得不承认侯景此人当真是能折腾。北魏与南朝对峙多年、数次大规模的用兵,都远比不上侯景只凭数百残兵便达成的战果。
就在众人正自议论纷纷之际,各种酒水餐食也陆续呈送上来。看着自己面前食案摆的满满当当的菜品,李泰也不由得感叹霸府的饮食标准的确是提升上来了。再看堂中其他人席中饮食,虽然并不如自己案上这样丰富,但起码也是有酒有肉,并没有几盒凉拌蔬菜便打发了。
一名声音洪亮的府员站起身来,手捧着一篇赋文大声朗读起来,赋文简介侯景生平与其叛乱诸方的事迹,到最后众叛亲离、天人共弃的下场,全篇主旨强调一个忠义,若有不忠不义之人背叛组织,作祸未必如侯景这么深重,但下场一定会比侯景更惨!
这一篇赋文同样也是加强队伍思想建设的手段之一,倒不是由中外府官员撰写。且不说如今中外府有没有这么牛逼的笔杆子,即便是有、恐怕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便写出一篇文辞精妙、感人肺腑的赋文,只看在场众人大凡能够听懂赋文者,无不连连颔首并小声吟咏,可见对于这篇赋文非常的认同和喜爱。
这一篇赋文的作者,便是南朝第一笔杆子的庾信。侯景之乱被平定后,庾信也加入到江陵时流归乡祭祖的队伍中来,李泰虽然没有亲自出面招待,但还是委托府员恳请庾信能书写这样一篇赋文,为的就是应用于国中当下这种场合。
庾信对于这一请求也是非常重视,或许他本人也早有类似的创作计划,故而在沉思构想旬日之后,便将这篇赋文交付总管府。
与其传扬后世的名篇《哀江南赋》相比,这一篇赋文虽然也是在声讨侯景并大篇幅的描写侯景之乱给江南带来的伤害,但总体基调还是积极的,毕竟如今巨寇已除、南梁也是百废待兴。
庾信甚至将此赋命名为《天道赋》,在其心目中除了认为侯景是天意罚之,估计也是在说南梁国祚仍有天命垂护,所以行文用笔的感情色彩要比《哀江南赋》要积极的多,让人听在耳中也颇感振奋。
庾信这个人文学水平是有的,李泰在拿到这篇赋文后观其辞气雄烈、才情纵横,也不由得感慨不能因为人家叼不住甘蔗就看不起人啊,还是很有英雄气的。
中外府中不只是伙食,府员们的文化素质也在提升,一篇赋文洋洋洒洒数千言,若是换了之前的府员和那些镇兵军头,怕是忍不住要哈欠连连、没有耐心倾听下去了。但今一篇赋文读完之后,堂中还不断响起念诵章句声,可见欣赏能力还是有的。
宇文泰对这篇赋文也是夸奖几句,当询问得知乃是庾信文笔,便笑语说道:“来年江陵通使若遣此员入见,有司须得用心款待如此才士!”
欣赏完文学作品,接下来那就是动真章的了。侯景的手脚残骸被摆在漆盘中,在大行台的吩咐下于堂中逐席传看。
李泰作为进献之人,此际倒是不需要再享受这一待遇,于是便饶有兴致的观察众人的神情表现。他敢打包票,无论众人对于侯景是否深恶痛绝,这都绝不是什么美好体验。
须知侯景四月即授首,王僧辩着员将其手足送至荆州总管府的时候已经是五月时节了,而后如今李泰回到华州则就到了六月。哪怕这手足遗骸经过了一定的处理,是个什么状态也可想而知。
所以凡所欣赏过的人神情都变得有些不自然,甚至有的人抬手掩住口鼻并发出轻微的干呕声。
接下来的宴会上,许多人的表现都有些不在状态,甚至就连一些饮食都颇受影响。
李泰倒是早有心理准备,再加上长途奔波赶路的确是有些饥渴,饮食没有收到太大影响,放开了吃喝一番。
这一场宴会进行了一个时辰左右,群众用餐完毕后便各自起身告退,而宇文泰却又将李泰留下并邀之同往内府行去,看样子是有些私密话要同李泰交谈。
内府格局较之李泰之前出入所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多了一些岗哨和修饰性的东西。李泰也并没有左右张望仔细观察,略作打量之后便垂首跟在宇文泰后方一路行至内堂中。
入堂坐定之后,宇文泰先向李泰歉然一笑然后才又说道:“有一件事需要请伯山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