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88节(2 / 2)

李泰听到这话,心里也有点不是滋味。陆彦、崔彦昇等这一批属员,都是最早追随他的,一起共事多年,彼此间的默契并非朝夕养成,从最开始的不服不忿到如今不需要李泰多加吩咐,便能充分贯彻他的意图,如今突然分开,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不舍。

他上前拍拍陆彦肩膀,笑语说道:“无论在内在外,皆是共奖王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郎与我余年俱长,总有再相聚首、共襄一事的时刻!那时你若才性短于长进,可不要怨我无情呵斥!”

“不敢、不敢,但能再得教诲,卑职倍感荣幸,岂敢心生忿念。只是失去了大将军的提点面命,欲求长进恐怕也难……”

陆彦仍自有些失落,在他心目中只觉得荆州总管府才最是充满了活力,就拿他近来刚上轨道的穰县县令来说,因是军府所在,加上总管府大兴工农百业,其所监管调度的钱粮人事只怕就连京兆尹都要逊色一些。离开了荆州总管府,再想于别处积功立勋,怕是要困难得多。

在为刘璠、陆彦等几人送行的时候,李泰又让他们带上了自己举荐崔猷担任梁州刺史的奏书。

抛开别的考量不说,单单梁州归属荆州总管府管辖,他对梁州刺史的任命就有着不小的话语权,之前不将阎庆替换掉那是给大行台一个面子,如今举荐崔猷也是立足于伐蜀之计,认为崔猷在这个位置上要比阎庆更有发挥。

起码崔猷担任梁州刺史的话,李泰还打算派遣门下郭彦带领三千人马随其一同赴任,而这三千人马也可加入到后续的伐蜀作战中去。如果中外府不识趣,不肯应允李泰这一人事提议,那老子还给你个屁的支援!

在将刘璠一行送走之后,李泰又遣使通知仍在巴蜀活动的李迁哲返回荆州来,商讨一下后续的行事计划。

李迁哲受到这一通知后也不敢耽误,当即便返回安康,乘船顺流而下,等到八月初便回到了穰城。

入城之后第一件事,李迁哲便向李泰奏告一下这段时间以来所取得的贸易成果。自从去年荆州总管府送回萧圆正、缓和了一下彼此之间的关系之后,原本停滞的商贸再次进行起来。

这当中也有一些波折,萧圆正这小子由于恼恨荆州总管府之前击破其万余部曲,虽然是这小子先撩者贱,但在回到了益州主场后,还是想办法要出一口恶气。因受萧圆正的干扰,李迁哲与益州官市的贸易量锐减。

李泰得知这一情况后,心中自是颇感愤懑,只觉得萧家这一窝全都是记吃不记打、恩将仇报的家伙。萧圆正这小子落在自己手里、又辗转回到蜀中,其实都是走了好运,若还留在江陵的话,那直接就被他的好七大爷给抓起来投进狱中,到最后那是饿的啃自己胳膊、生生饿死的下场!

不过益州官市出货量虽然小,民间私市出货量却是大增。一方面是因为李迁哲在蜀中不断奔走联络、再加上霜糖在蜀中备受追捧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萧纪称帝。

尤其是后者给巴蜀人心情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蜀人都没有欣喜于他们四川终于又出了一位帝王,而是充满了危机感,只觉得兵灾将要降临,好日子估计要到头了。

所以这几个月以来,许多蜀地豪强都在争相变卖家中积攒挤压的蜀锦,将之换成其他各种物资。如此一来,霜糖兑换蜀锦的价格进一步提升。

“自武陵逆立以来,蜀人争相抛售锦货,短短几月之内便聚货近万匹之多!”

李迁哲讲到这里,忍不住望着李泰发问道:“请问郎主,国中对于蜀中逆立是何谋划?武陵逆取尊位,国人却争相避险,上下相悖若斯,其势必不能久啊!”

第0729章 开辟南疆

听到李迁哲这么说,李泰也忍不住叹息一声。

人是很复杂的,究竟是好是坏、是贤是愚很难一概而论。就萧家这些货而言,武陵王萧纪真的算是比较不错的了。单就其人镇蜀十余年,蜀中鲜少大乱这一点,就值得夸奖一番。

南梁初期的蜀中可绝不是什么天府之国,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民变争斗此起彼伏,以至于获得了蜀人贪乱乐祸的评价。

蜀人罗研便曾有言:蜀中积弊,实非一朝。百家为村,不过数家有食,穷迫之人,十有八九,束缚之使,旬有二三。贪乱乐祸,无足多怪。

蜀人贪乱乐祸并非性情使然,而是因为贫富差距悬殊,还有沉重的赋税劳役负担,是实实在在的官逼民反,若不揭竿而起,也要死无葬身之地!

萧梁立国以来,前后使任蜀中的刺史也都是才能不俗之辈,但仍然难免动荡频频。

这一情况一直到了武陵王萧纪出镇蜀中的时候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民生商贸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其任职蜀中的过程中鲜少发生民变作乱,这说明各种矛盾已经有所缓解。而他出蜀作战的时候,单单金子就拉了一万多斤,也足见蜀中的财政状况非常好。

但人设这种东西奇妙动人处就在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翻车,起码在今年以前,武陵王萧纪在南梁仍然还是拥有着好名声的。或许在许多人看来,就算侯景干掉了江陵的湘东王萧绎,坐镇蜀中的武陵王也够资格成为全村最后的希望。

但是萧纪称帝这一步棋怎么说呢,真的是有点臭。就别说南梁群众对此是个什么想法,就连李泰他们这些邻国之人讲到此时,那也得说上一句逆立,因为完全没有什么法理性可循啊!要么你是嗣序相承,要么你是大功于国,但今两样都不搭着,你来这套跟侯景又有什么区别?

就连后世许多人讲历史都瞎掰饬得国正不正,更不要说在这中古政治环境中,武陵王这样的行为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独夫国贼!就连湘东王与之对比起来,都变得浓眉大眼、面目可爱。

就李迁哲所描绘的这种情况来看,如今蜀中对于武陵王称帝这件事那是群体性的不看好。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武陵王治蜀的成功,起码是让百姓们明白了家国和政权的概念,让他们明白了蜀中这一片天地外另有广阔天地,明白了太嚣张是要挨打的!

“国中本有伐蜀之计,我之前归国便是为此……”

听到李迁哲这么发问,李泰也无作隐瞒,索性便将此番归国就此进行的讨论讲述一番。

李迁哲听得很认真,在听完李泰的讲述后便也点头说道:“郎主进言暂不攻蜀确是良计,如今巴蜀许多大族就是因为担心武陵王或会使其部曲徒众东出与江陵争雄,所以才不欲附之。一旦国中此时便派遣大军叩关,则巴蜀必定人心整齐、誓守关塞,以却东出之谋!”

武陵王的诉求与巴蜀大族们并不相同,甚至都有些背道而驰。武陵王当然是希望能够东出蜀中、击败湘东王,成为整个南梁唯一的继承人,使其能够名正言顺。

但是这些巴蜀大族们显然没有太强大的野心,他们只想守住蜀中这一亩三分地,不愿意为了武陵王那狂想妄念去牺牲自家子弟性命,浪费自家的钱粮。

如果此时西魏大军压境,向蜀中发动进攻的话,反而会逼迫得他们上下一心、捐弃前嫌,整个蜀中铁板一块,无论攻不攻得下来都是一场硬仗。

“如今中外府将要遣员与蜀中进行直接交涉,我等此间的事务往来也需要稍作更改。不可以再只局限于调取物利,还要兼以收抚人心。”

李泰知道一旦中外府人事就位,那就会立即展开同蜀中的互动,中外府的办事效率之高,他是所知颇深。甚至可能在刘璠等人还没有抵达华州的时候,中外府已经派出了使者进行初步的接触了。

随着伐蜀进入了正式的筹备阶段,李泰当然也不再满足于只是换取一些蜀锦了,开始跟李迁哲讨论起进一步的圈地造势计划。

中外府针对蜀中主要是向益州官方进行敲诈勒索,还有就是联络招降杨乾运这种手握兵权同时又镇守关隘的军事人员,对于巴西等地方豪强的游说工作则就不甚看重,也没有那么充足的精力去进行这种细致的渗透工作,需要留待拿下了蜀中以后,再作为地方治理的一部分。

本着事事抢先一步的原则,李泰决定中外府来不及做的工作,他就要先一步给抓起来。此番跟李迁哲所讨论的,就是打算联络那些之前做惯买卖的巴西大族豪强们,将他们组织起来,趁着西魏大军入蜀之际先一步举义归附,从而抢先在西魏治理蜀中的新秩序下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李迁哲在听到李泰的计划后,忍不住便皱眉说道:“但是眼下武陵王尚未显露衰败之态,且蜀人自恃剑阁关塞之险,恐怕不会轻易说服啊!”

凡事领先一步,说的是好听,但是就要承受时人不理解、不重视等等待遇,很多时候往往就会事倍功半、远不如水到渠成来的顺遂。

对于这一点,李泰当然明白,武陵王乃是巴蜀人人敬仰的良牧上官,想要让大家背叛他,那必然得加钱!

所以他也是早有准备,听到李迁哲这么说后,他便微笑道:“南梁国势崩乱、同室操戈,末世之兆已经无从掩饰。巴蜀闭塞,单凭蜀人豪强实在难成一国,归附我国乃是必然之事,只不过早晚的问题罢了。他们若肯群附于我,我还可设法保护他们周全与乡势完整,若仍顽固自守,最终只会是追悔莫及。”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但想要说服人却还不够,尤其眼下并不能直接发兵增加自身的震慑力,所以还是需要另辟蹊径。当这番硬气表态完毕之后,李泰才又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如若再加上制糖之法呢?”

李迁哲听到这话后顿时一惊,忙不迭发声问道:“郎主难道真要将此秘法授其群众?”

“为什么不呢?之前本就有约定,我自不会失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