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90节(2 / 2)
听到兄长张嘴便否定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经营成果,甚至似乎还将此视作一个危机和麻烦,李显自是有些委屈,忍不住便争辩说道:“阿兄是担心李大将军或会心生猜忌?这应该不会罢?须知当年阿兄乃是舍命助之,而且我家自从归附以来,一直便恭从声令,无论阿兄在府,还是我居乡里,全都是对李大将军言听计从……”
“住口!祸岂别处滋生,俱你纵于乡里!”
李迁哲见李显还是如此固执,当即便拉下脸来说道:“我家于山南虽然浅具薄名,但从来也不敢豪言自夸能够据此称王。今来投我徒众甚多,可知别处同样不乏。那些别处亡命之徒不得我家接引安置,想要存活,恐怕将要铤而走险。
今来投我之徒,你能保证全都公平对待,全都没有怨气滋生?如果有人恼恨我家待之甚薄,一旦别处闹乱滋生,他们恐怕也要按捺不住揭竿而起,到了那时候,是我非我,你能争辩得明?大将军对我家纵然多有包容宽待,真到祸乱难定之际,恐怕也要不免痛下决断!”
“这、这……我没想到,阿兄,我只是觉得人多势大,我只是想将家业经营妥当……”
听到李迁哲声色俱厉的这番话语,李显也不由得脸色大变,不敢再作固执之态,一脸忐忑惶恐的望着兄长。
“见微知著方为智者,你尚且自言往年非是此态,怎么就不深想一层如今乃是非常之时?非常之时较之往常处事还需要更加谨慎,是利是害都要察望清楚!”
李迁哲见李显已经知错,便也不再多加诘责,毕竟这个弟弟已经开始当门立户,总还要给他留点面子,而且看大将军的意思,未来仍要将自己任用于外,所以家事还是需要这个弟弟多作担当。
略作沉吟后,他才又说道:“今日责你,你不要觉得有伤自尊,更不要觉得李大将军防备心重。扪心自问,你是要遁入山野做一个啸傲山林的蛮首豪酋,还是要做一个内外敬重的勋臣贵族?梁家气数已尽,再有波澜也只是垂死挣扎。
魏国宇文大行台势力早已壮成,而且门下多有伧人镇兵为其爪牙心腹,我兄弟不过山南武宗强徒,即便投之也难为心腹。幸在得遇李大将军图谋江汉,我家追从府下,才能相得益彰,附尾得显。
如今山南是李大将军谋计的核心,我兄弟既然欲求心腹之位,那就不能专顾私己的利益。你于乡里聚兵万众,难道就胜得过总管府百战精锐?尤其不能揽祸于怀,让这些变数干扰李大将军的谋计。否则,前恩再重也终有尽时!既然同舟相济,用力却不趋同,留之又有何益!”
“我错了,阿兄,我真的错了!我只想到势力越壮,越能得李大将军见重,却没有阿兄想的这样深远。但今错已铸成,又该当如何?”
李显听到这里,头颅垂得更深,略作沉吟后便说道:“我先往总管府请罪?阿兄你勤走于外,家事皆我居乡处理,李大将军纵然要责怪,想也不会迁怒阿兄。”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幸在眼下梁汉之间尚未有祸乱滋生,你先遣员将此边事情奏告总管府,然后便整顿部伍以待命,如若总管府增兵前来镇守,一定要做好接应!”
李迁哲无论智谋还是经验都比李显要更加丰富,而且对于总管府和中外府之间的氛围也比较清楚,当在思忖自家事情该要如何处理的同时,心里顺便也想了一下这对总管府而言倒也不算是坏事。
如今汉中虽然名义上归荆州总管府管辖,但实际上却还是直接听命于中外府,如果此际发生一些人事骚乱,总管府便可以借定乱之名发兵汉中,平定骚乱的同时顺势将汉中正式接手过来。
等到汉中掌握在手,那么接下来的伐蜀大计中,荆州总管府无疑话语权更高。如果没有总管府的配合,中外府甚至都不能发兵入蜀!
李迁哲并不知大将军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既然想到了,当即便也持笔疾书,将自己的构想写出来,并且吩咐李显一定要第一时间派人快马送往总管府。
做完了这些事情后,李迁哲才又再率领千名部曲精锐沿荔枝道穿越大巴山,往巴蜀而去。
第0733章 闻战则喜
荆州总管府中,当李泰看完了李迁哲和李显兄弟两人的奏报后,便也认真的思索起来。
之前虽然是他率部长驱直入的收复汉中,但是对于汉中后续的局势变化却是不怎么清楚。
包括山南方面,虽然除了安康李氏之外,也安排了宇文虬和泉仲遵等坐镇其地,但这些人既不属于总管府嫡系,李泰也没有对他们严加督令,都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
毕竟他真正的经营重心还是在江汉之间,山南汉中更看重的还是其地域上的渠道功能,但是对于牢牢掌控其地军政权力的需求并不算高,而且中外府也未必会乐见他把手伸得这么长。
李迁哲兄弟俩作此奏报,老实说还是让李泰比较意外的。尤其是主动提出让总管府派遣官员入境整编那些荫庇人众的请求,更让李泰颇感诧异。
眼下的他倒并不怎么急迫的去限制这些地方豪强的势力,因为凭如今荆州总管府的行政力量还并不足以完全接手地方管理,军政方面都仍需仰仗这些地方豪强。
毕竟李泰做大于东南才仅只数年而已,人才的积累和获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能说开个考场、安排几场考试,合格的行政人才就都刷新出来了。
荆州总管府如今获取人才的渠道,第一便是由朝廷或中外府进行委任,不过由于荆州总管府地位比较特殊,来自国中的任命只限定在总管府和州郡上佐这一级别,而且数量和频次都较少,任命之前都要和总管府进行充分的沟通,极少会直接委任空降。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征辟,比如李泰门下这些门生故吏们,还有崔谦这样的关东世族亲戚旧交,以及之前主动依附而来的鲁悉达等地方豪强,当然也包括战俘降人当中智慧勇力之士。
第三那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李泰之前在商原乡里便培养了一批乡人子弟,未必教给多么高深的学问,主要的课程便是书法和算学,即便培养不出多么高明的人才,但也都能胜任文书核计等庶务吏术。
如今这一批商原子弟,便是总管府行政力量中的主力。他们虽不参与各项政令的讨论与决策环节,但却负责具体的管理执行。荆州总管府有着大量工商相关的文籍事务,也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成熟的文吏进行管理维持,才得以高效运作。
至于州郡官学,在当下阶段而言,其实只是割开了一个乡情秩序的口子,想要成批量的提供优质人才仍然需要常年的经营和耐心等待。
江汉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地域跨度是很大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民情、地理等各种元素,实际管理起来要比关中地区还要更加复杂。
再加上周边形势同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如果真的一刀切、不允许区域自治,将所有的管理权都收归总管府,那就等于将所有弊病与风险都收归一身,没有等到对手挑战,自身就先内耗挂了。
如今李泰对于荆州总管府的治理思路,那就是在政治上确立荆州总管府的唯一权威,军事上充分发挥地域间的制衡与互补,经济上则就是不遗余力的在沔北进行工商建设、从而推动形成一种虹吸效应,使得整个江汉地区的人事资源高速的向沔北地区汇集。
如今几项工作都进行的非常顺利,而且由于事务的高度集中化,也没有超出荆州总管府的能力范畴。对于地方上的控制的确是有些薄弱,但是这些地方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总管府的依从度却越来越多。
像是汉东地区不乏随陆豪强们频频变现乡土资产,前往沔北包地建厂。
一则是沔北相对而言要更加的安全,不说总管府强大的军事基础,单单李大将军本身就是一个不败金身。二来就是沔北的工商氛围实在太好了,投资回报的周期也要比耕垦土地快速得多。
眼下虽然并不急于收回对于地方上的管理权,但是主动送上来的李泰也不会拒绝。而且如果山南情况确如李迁哲奏报中所言的话,这也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如果不妥善处理,很有可能会拖累到后续的伐蜀战事。
略作沉吟后,李泰便召来总管府户曹参军崔彦昇、工曹赵景之,着令他们率领一队府员前往金州,将滞留境中的四方游食亡人尽快编籍然后造成工册,再发付兴州造船工坊安置任用。
兴州的丹江口是如今荆州总管府水师造船大基地,而造船自然要用到大量的木材。无论秦岭、武当山还是大巴山中,木料良材总是不乏,只是砍伐开采出来比较耗费人工。按照李泰的造船计划,伐木工自是多多益善。
游荡在山南各地的,按照李氏兄弟所言多是从大巴山麓中游徙遣出的巴人蛮部。离开山野之后,他们并没有固定的生活领地和谋生技能,兴兵作乱是早晚的事。只不过眼下还没有形成规模比较大的乱部,纵然略有骚乱,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李泰虽然不会像蜀中的萧纪一样强征这些人作为其东出的炮灰,但也不能好酒好菜的招待着,就算拉到沔北来,他们也没有工艺技能或者耕作经验来养活自己,那就只能就近安置作为伐木工。虽然也很辛苦,但是两餐一宿还是能够保证的。
按照如今西魏摩拳擦掌、对蜀中虎视眈眈的态势,这些在汉中山南游荡的蛮部巴人们如果不肯顺从李泰的安排去伐木,那么多半是要沦落到如木料一般被魏军给砍伐了。
李泰之前还盘算着如果中外府接纳他对崔猷的举荐,他就安排郭彦率领三千甲兵随其赴任、为其壮势。现在看来三千甲兵还未必够用,而且正如李迁哲所言,与其被动等待中外府通过,不如自己趁势去争取。
毕竟在以伐蜀为大前提下,为了维护汉中山南这一行军大基地的稳定,他的行动纵然有些过激,那也是可以原谅的。
人的想法和欲望总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最开始的时候,李泰只是想趁着蜀中还未拿下做点蜀锦买卖,顺便维持一下自己在陇右商道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