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24节(1 / 2)

因为荆州军府比较重视商贸的发展,所以往返义阳三关的东西商贾也不在少数,每个月都会有一旬开放关城以供商旅通行,当然是要收取埭程市税。这些商税的十分之一便留在三关,以维持三关驻军的开支。

近年来由于荆州军府休养生息,对外战事渐少,义阳三关也少受战乱波及,权景宣便利用军府拨给的钱粮在三关左近修建仓邸货栈以租使给来往的商旅。

到如今李泰来到三关视察,权景宣便将这些事务向李泰详细奏报,李泰这才发现义阳三关的各项事务发展的井井有条,尤其在商贸上的收入居然是仅次于石城的存在。而这些收入除了上缴军府的之外,剩下的扣除必要的驻军开支,也都被收存在三关府库中,可以称得上是库藏殷实。

“将军当真大才,之前只作斗将使用,我实在是识鉴昏聩,还请将军见谅!”

李泰在将义阳三关的政务情况了解一番后,也不由得感慨自己之前对于权景宣的确是关注不太够。

三关之外还有义阳,三关内则是随陆,李泰对这两处都一直保持着关注,但是对于义阳三关则就不够重视。之前即便有所了解,也都是在府员们的事务汇报当中随便听上一听,只是知道三关运作良好,可并没有主动的系统性的询问了解。

现在当得知许多三关军政事宜的具体细节后,李泰才发现他对权景宣的能力还是有所低估,其人要比自己之前所认为的还要更出色、能力也更加全面。

权景宣不得志已经不是短期的事情,而且也不只受到一位上司的忽略,倒是不会因此而对李泰心生忿怨,但当听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承认时,还是忍不住一脸激动的说道:“末将些许微才,实在不当大将军如此盛赞。大将军身系东南军政重任,可谓日理万机,不能凭着功劳早获大将军赏识,亦是末将资质平庸所致……”

李泰摆摆手不让权景宣再继续说下去,转又叹息说道:“权将军既言我位高权重,这一点承认自己疏忽的风度还是有的。幸在我今已知悟,权将军也仍年富力强、建功未晚,你我都不失亡羊补牢的机会。前言此行为将军扬名,得见将军才略如此,也让我更有把握!”

权景宣听到这话后,便也连忙垂首说道:“大将军才力卓绝、谋略精深,末将幸受驱使,何患功名不就!但有所使,必竭力行之!”

“日前东贼遣使前往江陵,欲与梁国合力谋我义阳、汉东诸地。虽此二者各自猜忌深重、事绝难成,但此情亦不可不查,宜需防备此类变故。所以此番军府用兵意欲警慑淮南。”

李泰先将前情向权景宣解释一番,然后才又继续说道:“此番我将亲率精骑直赴合肥,交战齐军淮南诸师。请权将军率领三关人马并诸随陆部曲北上义阳,汇同义阳之军沿淮以进,以截断东贼淮上援军……”

既然打算要搞一个大事件,那李泰自然就不会小打小闹,他以合肥为作战进取的目标,以此一点带动北齐在整个淮南之间的布防。

合肥地处淮南腹地,也是北齐控制淮南的重要枢纽。一旦此城遭受袭扰,那必然就会牵连影响到北齐在淮南地区的驻防形势。

李泰自己率领精骑直赴合肥,就好像是射向合肥的一支利箭。等到北齐淮南诸方人马被搅动起来,权景宣等诸路分师便可以趁势扩大战果。

除了权景宣一路沿淮水东进,从北面配合自己行动的这一支军队之外,李泰之前在途径安陆的时候,也交代驻守安陆的王杰同样率部出击,沿长江向东行进,汇同驻守齐昌郡、业已改姓为独孤屯的李屯所部人马,以及晋熙郡鲁悉达、鲁广达兄弟们,沿着江北经庐江郡向合肥进发。

这一次是三路并进,向前进行平推,要摧垮北齐在淮南西面的控制。李泰也不打算再像之前那样打完就走、并不实际占据城池,而是打算派兵长期的驻守在合肥,要在淮南深深的烙下自己的印记。

之所以之前还不愿意答应王僧辩的请求,而今却要主动进击,原因也是有着很多方面。

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李泰必须要跳出西魏霸府的军政格局,立足于荆州军府本身来重新构建一个边境防线。不只是北齐,就连王僧辩也是他需要防备与制衡的一个目标。

原本李泰还在考虑拿下合肥之后该要派谁镇守,如今他麾下倒也不乏才能和资历都够独当一面的人选,但仍处在闲散待用状态的却不多。权景宣原本也属于他心中所想的备选之一,但在实地了解一番义阳三关的管理现状之后,他便觉得其他备选似乎都没有权景宣这么合适。

权景宣听到这一安排后,一时间也是颇感惊喜。虽然他心内也有些好奇如今荆州军府不是应该积极备战以进取江陵吗,何以又要大举用兵于眼下并不算太紧要的淮南?

但他在军府虽然并非心腹要员,可是心内对于李大将军的信心却也十足,既然大将军作此决定,那也必然有其道理。而且真要进攻江陵的话,他也未必能够担当主力,但是若用兵淮南,他还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

包括李泰解下来向合肥的进军路线,权景宣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因坐镇义阳三关的缘故,与大别山以东的州郡豪强们也都颇有接触,因此可以提供更加安全的路线,并且列出沿途可以获得一些补给的地点。

李泰在义阳三关逗留了两天的时间,一边与权景宣讨论接下来的行军节奏和细节,一边等待随陆土豪各率部曲们向此集结。

他得获汉东之地已经有数年之久,对于随陆豪强们的管理笼络也有了不短的时间。近年来军府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以这些豪强部曲们也都在乡休养多时。此番用兵于淮南,他便将这些随陆豪强的部曲也都编入了作战队伍当中。

倒不是因为荆州本部人马不足,而是这些人留在各自乡里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还是一种隐患。

意识形态是一种很难扭转的因素,人基于价值观的取舍有时候还要超过了利弊的选择。随陆豪强们久受南梁统治,李泰治理这几年虽然也卓有成效,但也不敢保证这些人就已经绝对的心向西魏,当面对西魏向南梁发起灭国之战时也无动于衷。

如今随陆之地已经属于荆州总管府的内部区域,并没有什么边患扰乱,仅仅只是有一些治安问题需要注意。这么多的豪强部曲留在乡里,平日里还没有什么,可一旦到了战争时期就难免人心浮躁,说不定会酿生出什么变故出来。

所以不如干脆将他们都调离乡土,往淮南地区进行作战。而这一路线对他们而言倒也并不陌生,之前南梁在夺取淮南寿阳、合肥等重镇的时候,主要用的就是雍州和司州人士。

等到这些随陆豪强部曲们陆续集结完毕,共得甲兵七千余,可以称得上是整个随陆地区的精华武装。这些部伍李泰全都交给权景宣统率,加上三关本有的驻军凑出一万甲兵,然后便向义阳进发。

至于李泰则率领所部五千精骑,自义阳三关最东面的九里关东出进入淮南地区,然后紧贴着大别山北麓向东进发,只用几日光景便抵达了淮南霍州。

这途中虽也路过隶属于北齐的沙州、义州等地,但是这些州郡城池基本上还是掌握在当地豪强手中。

他们之所以依附北齐也是为求自保,实际上奉行的也是左右逢源的策略,有的甚至每年都要派人前往沔北穰城给李泰拜年送礼,主打就是一个谁都不得罪。

所以当李泰率军途经这些城邑的时候,也都没有遭遇什么阻挠,有的甚至还贴心的往城外送出一些粮草作为并且还表示只要李大将军此行能够大获全胜,他们也将归义易帜、向荆州总管府投诚。

倒也不是北齐在这里的治理多么暴虐无道,因为本就谈不上什么有效的治理,仅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节制罢了。而就算他们投靠西魏,也并不是因为仰慕李泰,乱世之中如果实力不足,只能左右摇摆以求自保。

霍州即就是后世的六安,距离合肥不过快马一日的行程。抵达这里后李泰便下令部伍暂且于此略作休整,恢复一下人马精力,同时广散斥候于周边,将合肥周边的敌势如何摸查清楚,与此同时又派遣一支使者队伍向南前往庐江,引领南线的王杰、独孤屯等诸军前往战场汇合。

第0805章 纵横无敌

肥水发源于广阳乡,向北注入芍陂,自寿阳北入淮。施水同样发源于广阳乡,向南流入巢湖,在濡须口汇入长江。

每逢夏日水涨,施水源头便汇合于肥水,故而此地便名为合肥。换言之,每到这一时期,淮水便可经由肥水与施水河道直接与长江相连,而合肥便是江淮航道的重要枢纽。

历史上孙权之所以死磕合肥,原因也在于合肥在江淮航道上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拿下了合肥,便等于控制住了江淮航道。

不过孙十万曾经鏖战过的合肥城早已经毁在了战争中,南朝齐梁之际,南朝裴叔业携寿阳等投降北魏,合肥也一并归为北魏所有,名将韦睿拦河遭堰,水淹合肥,原本的合肥旧城因此而毁。

如今的合肥城则是南梁收复了淮南一系列镇戍之后又在施水南岸另择高地所置,在侯景之乱爆发前夕,同样也属于淮南重镇之一。不过侯景兴起叛乱之后,江淮航运为之断绝,合肥的重要性便也有所降低。

北齐虽然陆续接收了许多淮南城地,但是对于江淮航道的利用也是非常有限。去年倒是准备策划一场以合肥为南北转济中心的南侵,结果由于南北部伍调度不协调,使得前路人马郭元建部直接在合肥南部的东关便被南梁王僧辩给率军打爆。

李泰对于合肥城并不陌生,之前甚至还一度率兵占领过合肥城。只不过那一次合肥守将李伯穆本就没有顽抗之心,李泰刚在寿阳击败慕容绍宗并且派遣高乐南下游说,得以兵不血刃的进据合肥城。

不过这一次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当他率领大队人马抵达合肥城外的时候,城中守军早已经有所察觉,城外遍置拒马沟堑,城头上甲兵横列,一派如临大敌的景象。

对此李泰倒也并不感到意外,他五千精骑浩浩荡荡东来,再加上备马、驮马和必要的丁役与辎重,如此庞大的部伍规模自是很难做到完全的掩人耳目。而且淮南总归来说仍是北齐的主场,就像沿途那些城邑中的豪强们一边供给自己部伍饮食一边派人向合肥报信,也都属于寻常操作。

早在大队人马到来之前,李泰便先遣高乐率领前锋部伍入此查探,选择适合的扎营地点。此时大队人马抵达之后,便开始直接扎营。

通常来说,骑兵虽然机动性出众,但却攻坚乏力,尤其是在面对坚固城池的时候,除了一些特别极端的情况,诸如对方城池全不设防又或有内应可以放开城防等等,一般情况而言基本上骑兵在攻城战中是没有什么表现机会的。

李泰也并不奢望能够轻易拿下合肥城,且不说他所部人马本就轻装至此、没有携带什么重型军械,即便是携带了河阳砲那样的攻城利器,也是需要向匹配的运用场景才能发挥奇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