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36节(1 / 2)
一旦李伯山被斗败,那其所营造的一系列局面必将崩溃,届时便可以让王僧辩等诸军沿东关北进,顺势收复合肥等重镇,趁着西魏内外纷争之际,他也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但今西魏人马突然南来侵扰,让萧绎顿感猝不及防的同时,他也并不觉得是自己判断有误,应该是李伯山过于虚大、结果却不堪一击,西魏朝廷快速解决其人之后,这才有胆量继续南来。
“可笑那李伯山,妄自称雄,却如此的不经摧残,自身功名俱毁不只,还要累我陡受强敌!”
一念及此,萧绎便恨恨说道,他也是错信了那些传言舆情,还以为李伯山会多么的勇猛强悍、难以解决,结果如此轻易的便输掉了自己经营数年的东南基业,也连累他们江陵全无防备的暴露在了西魏铁蹄之下。
心中虽然愤懑不已,但还是需要尽力自救,萧绎便又连忙派遣使者出城,前往下游召集王僧辩等快速回援江陵,希望李伯山多少给其国中制造一点麻烦,让西魏难以全力进攻江陵,给回援大军争取一点时间。
且不说江陵城中君臣仓皇不已,城外的李穆也被梁人的态度搞得有点无所适从,他也算是久经沙场的宿将,类似的交战情景也经历过不少,往年率军去犯人城池,往往会被守军斥骂“你想死”,只有梁人竟然特意来派遣使者来问他累不累,甚至还送来了许多酒肉饭食。
瞧着梁使一脸殷勤热情的模样,李穆一时间都有些自我怀疑,他素无威名传于南国也就罢了,难道就连这个样子都半点震慑力都没有?
“当中必然有诈!”
哪怕李穆并不以智谋著称,但之前在沔北和武宁刚刚被人生动的上了几课何为奸诈,这会儿也绝对不会被梁人如此粗浅的伎俩所迷惑,他当即下令扣留下了黄罗汉等一干使者,也不听其狡辩,至于梁人送来的那些饮食物资,也都不敢碰,只是收存起来。
然后他便又在使者当中拎出两人来,怒声说道:“尔等梁国君臣背信弃义、负我前盟,私通齐贼欲谋我国,前者更纵容齐使谋害我国使臣,诸种恶行难以历数。今我奉关东道大行台、太原公李大将军所命,入境征讨不义之国,且告城中尔国君臣,若欲活命速速制备降书、以待李大将军大军临城!”
说完这话后,他便又着令部众将这两名使者驱赶到了城下、由其入城报信,自己又监督从左近驱逐过来的梁国士民们在江津附近设置一个临时的防守营垒,然后才又抽出时间去审问黄罗汉等一众人员,搞清楚梁国究竟有什么奸计。
且不说李穆理解不了南梁君臣们奇特的脑回路,南梁君臣们对于他们西魏的妖异情势变化也是有些理解无能。
“关东道大行台?那不是李伯山之前虚受之职?这李显庆自言受关东道大行台驱使,不正是李伯山的部将?”
听到使者归城奏报,萧绎一时间也是顿感头大,只觉得自己先前一系列的推断似乎又要被推翻,他又瞪眼望着那两名使者怒声道:“你等确定没有听错?如若所言有悖实情,定斩不饶!”
那两人听到这话后也是惊惧不已,各自低下头搜肠刮肚的去回忆,几乎是一字一字的将敌将对他们所讲的话语给复述出来。
萧绎在听完这话后,眉头顿时又紧紧皱了起来,其实如今对他来说,西魏国中情势究竟如何也并不重要了,这名敌将已经是不加掩饰的将敌意流露出来,此行就是为的进攻他们江陵。
可是萧绎针对西魏的国情局势诸多分析,结果自己的推断屡屡被推翻,现在眼看似乎又将要有发生逆转的苗头,这无疑是有些伤他自尊,忍不住恨声骂道:“羌贼戏我!”
正在这时候,有宦者匆匆登殿禀告道:“启奏陛下,王仆射遣员归告已经寻找到了魏使李道炽所在,其人正共群属宿居城东普宁寺中,只是不肯受邀出寺。仆射请问,是否需要用强攻入寺中擒拿其众?”
“不可、万万不可!”
萧绎听到这话后连连摆手道,同时心中暗呼万幸此番派出的乃是王褒这个性本巧媚之人,若换了一个暴躁强横之人前往,这会儿怕是又要得罪魏使了。
听那魏将所言,对方本就是将失礼于其国使者当作自己的大罪,眼下已经是兵临城下,当然更加的不能落人口实。
“速告王仆射,一定要礼待魏使、切勿用强!切记切记,若敢有违,必加严惩!”
萧绎先是慌忙叮嘱一番,旋即又深皱起了眉头,想要凭其权谋才知梳理出来如今的西魏究竟是个什么情势局面。
但是这一系列的翻转变化就连西魏国内众多当事人都倍感猝不及防,他一个局外之人凭着有限的讯息,更加难以推理出来一个全貌。如此执着思忖,也只是让其暂时逃避大祸临头、家国俱危的现实罢了。
当萧绎还在江陵城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李泰已经在石城汇聚诸军,沿着汉水支流的扬水水陆并进、浩浩荡荡的向江陵而来!
第0823章 不虐下民
江陵城中普宁寺内,王褒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显得更诚挚一些,望着面前的李捴近乎哀求道:“如今贵国师旅已至江陵城外,陛下仍然严令我等不得失礼冒犯李侯,如此深情,李侯能无感动?
即便不言两国之纠纷,李侯客居江陵数月之久,我等江陵士众未尝不殷勤礼待、亲近奉迎。今不知衅由何起,李侯却又要弃众不顾,使我群众仓惶无计,李侯能无感故怜悯?今陛下使褒盛情来邀,恳请李侯能相随入宫,教我群众如何再修旧好、以释兵厄……”
李捴听到王褒事到如今还在幻想着局面能有挽回的余地,不由得便笑了起来,旋即便又望着王褒说道:“王仆射如此礼遇,实在令我愧不敢当。若所问是社稷之计,则捴微末下士,未敢狂言。但若只问一身之安危,我倒是略有数言以赠仆射。”
王褒听到这话后顿时精神一振,望向李捴的眼神顿时变得火热起来,他向着李捴长施一礼,然后才小声道:“若得君侯赐教谋身之计,若某此身仍存,君侯大恩必铭感五内!”
李捴在江陵待了这段时间,对于此间人士精神风貌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王褒这样的反应并不意外。
“仆射痴耶?若大军未动,两方局面尚可挽回,今人马已至,又岂可因片言而止戈?此战避无可避,无人能阻!”
他先开口斩钉截铁的说道,打消了王褒心中不切实际的想法,旋即便又说道:“然仆射可知如今江陵人事风物,何为李大将军所必取?何处无山水?何处无人民?若为此二者,何必争之广陵?
李大将军所重者,是礼乐经义、是冠带之士!旧者永嘉之祸,晋家失国,君之先人存亡续断于江左,其功伟矣!礼传至今,梁家不能守之,君若奉以北归,可谓是上述祖志、远迈先德,彪炳史册,名传万代!”
“这、这……当今陛下遇我甚厚,我又安忍悖之!况南北相争,非是短年,势力一时之长短,各皆有之,岂可因一时之势而运百代之计!”
王褒听到这话后顿时连连摇头,表示自己绝不是鼠目寸光的短视之人,但很快又觉得这么拒绝似乎是太过干脆,于是便又说道:“今我江陵士众二十余万,上下一心,远非城外那数千骑兵可以攻定!况此间已有所觉,诏令四方勤王之师须臾即至,李大将军纵精兵十万、不能屈我!凭李侯所知,李大将军当真能聚此盛甲?”
李捴闻言后又笑了起来:“若欲制胜天南、一统南北,虽十万之众亦恐不得。但若只是克定江陵,三万之师足以任用。而若决断君之生死,尺半之锋绰绰有余!”
王褒听到这话后不免吓得向后一跳,看了一眼寺庙外随自己而来的甲兵们后才又恢复了几分淡定,回望李捴不无凶狠道:“如今李侯身边可没有千军万马!”
“但却有满城公卿性命系此一身!”
李捴针锋相对的冷笑道,旋即又望着王褒叹言道:“王仆射等不知祸之将至,我又安能不知?之所以仍然留此险地,便是因为此间有较我一身安危更加重要之事!我知帝苑东阁藏书甚巨,乃是南国数代文事之积累。君若能为护之,待城破之日献于李大将军,虽云亡国,实则成功!”
王褒听到这里,眸光顿时一闪,但很快又摇头道:“方今情势危急,举国应战,我亦需受使于上,岂可盘桓于内苑之中?君侯此意虽美,但却非我能用。”
李捴见王褒动了心,便又说道:“李大将军麾下尽皆精勇骁士,岂仆射等公卿文士能为匹敌?梁主若当真使公卿迎敌、可谓大材小用,乱命若斯,国安能守?仆射或可趁势进言,引公卿诸家眷属置于内苑加以庇护,我亦可趁此而入、往据东阁。
若江陵得守,我亦插翅难逃。若江陵不守,有我在据,梁主内苑亦可免为甲兵洗劫。经义文章、公卿眷属,俱因仆射一念得活,仆射意下如何?”
“这、这……君侯肯否与我立约,城破之前,不得闹乱于内苑!”
若换了平常时节,王褒当然不会答应如此匪夷所思、大逆不道的提议,但今魏军已经兵临城下,李捴又有恃无恐的连连蛊惑,让他心怀大乱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胜负皆赢的方法来保全自身。
李捴这一提议无疑是非常符合他的需求,时下城中人心大乱,皇帝陛下也迫切需要一个控制群臣的方法,将群臣眷属集中在内苑中名为保护、实则扣押,相信皇帝陛下也不会拒绝。这么多的人员进入内苑,势必难以一一审察,李捴一行夹杂在其中也并不显眼。
如若江陵守得住,那么王褒提前将李捴一行拘押在内苑中而不是由之流窜作恶,那也是有功无过。如若守不住,那正如李捴所言,输的只是萧家江山,但他保全江陵文化和百官家眷却是居功至伟。
当然这件事也不是没有变数和风险,但跟巨大的利益相比,这一点风险也不值一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