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56节(1 / 2)

府外众人见到蔡大宝如此,顿时也都失望不已,有的人忍不住悲呼道:“蔡兄今为台府上佐,某等俱是乡野白丁,但在此之前,某等与兄俱是梁王殿下的旧属啊!故主失佐,某等难辞其咎,如今唯请蔡兄能够感怀故情,赐教一二良言,如此竟不可得?太原王驭下难道如此不近人情?”

蔡大宝听到这话后便又停顿下来,转回身来望着众人说道:“诸位也不必以旧情胁我,今时台府用政的确是大异往年,君等于外所见令式书文,与我所见鲜有参差。

太原王乃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名臣大将,治事之才世所罕见,高瞻远瞩远非某等俗人眼界能量,如今既然有此政令推行,所施必然是我等仰望不及的仁政。

诸位但守台府政令奉行不悖,自可于世无忧、安享太平,这难道不是往年做梦都不敢尽情畅想的美景?今来问我,我能教者唯有奉公守法,得此四字若诸位仍然不能安生,尽可将冤屈告我,哪怕舍此一身,我也必为诸位申诉鸣冤于大王面前!”

说完这话后,蔡大宝便向府外众人深作一揖,然后便又转身退回了台府中,不再理会身后那些故人们的呼喊召唤。

不只是蔡大宝,其他原襄阳或江陵旧属、如今仍在台府任职的时流,也都或多或少遭到了类似的骚扰。不过他们也如蔡大宝一般,或是缄默不言,或是给出类似的回应。

倒不是说他们进入台府任职后就一反旧态,变得六亲不认、过往的人际关系统统割弃,而是因为他们本身也不涉台府机要,同样有些看不懂这些政令推行背后的逻辑。与其盲目给人指点而误人误己,不如干脆保持沉默。

毕竟就算他们不掌机要,但通过台府的人事氛围也能感受到台府的行事风格大异于往年的梁王军府或者是江陵朝廷。就连他们自己稍不留意都有可能落后于台府行事程序,更加做不到去兼顾他人。

这些襄阳当地豪强们打听消息内情屡屡碰壁,但仍不肯放弃,毕竟关系到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只不过台府迥异于旧梁的人事风气也让他们倍感无奈,有些束手无策。

既然台府这里的旧识们都是白搭,那便在别处人事上努力钻营。在他们一番穷思之下,很快又有另一个目标人物进入他们的视野中。

位于襄阳大堤西侧的汉水码头上,各种客货船只往来不断,很是繁华,而在今天尤其的热闹。

从清早开始,便有襄阳时流各家的车马聚集于此,很快便将这码头占得满满当当,就连正常的人货往来都大受影响。从清晨到上午,这些人既不登船也不离开,受到影响的民众自然大为不满,但是看到那些孔武有力的豪奴们,也只能将这份不满忍耐下来。

午后时分,一艘悬挂着兴州旗帜的官船缓缓靠岸,岸上这群等候多时的民众终于动了起来,一待那艘官船停稳,甚至都还没有看到船上人现身,他们便热情洋溢的高声呼喊道:“恭迎席使君归乡!”

船上乘客乃是兴州刺史席固并其属众,当席固走出船舱看到码头上这热闹的欢迎场面时,也不由得愣了一愣,片刻后便也满脸笑容的向着欢迎的群众挥手打着招呼。

“离乡多时,不意乡人们待我仍是如此情重,当真令我受宠若惊!乡音热情,让人感动啊。”

下了船之后,席固先与站在最前方的几名亲友和乡士代表们略作寒暄,然后便又一脸歉意的说道:“众位如此热情相迎,于情于理我应当与诸位畅饮一场、兼话别情。只不过此番归乡,除了入府述职以外,还有一桩家事亟待处理。门中小女已经到了待嫁之龄,恰逢近日有一良媒来问,所以还要归家处理。待到吉礼当日,门中一定备置盛宴、款待亲友,届时再尽兴畅饮!”

众人听到这话,哪怕心里再怎么着急,也不能拦着席固回家嫁闺女啊。于是他们便也只能各自讪讪散去,打算到了席固嫁女儿当日再稍备礼货、登门请教。

席固女儿要嫁的对象,乃是李泰的部将权旭。虽然说之前权旭也向大王表示希望迎娶柳氏女子,但发生了李雅这么档子事,再与结缘难免尴尬。而且那河东柳氏的表现也实在是有点不能入眼,权旭也不愿再与这样人家结亲。

权旭本身就是李泰心腹元从,之前又在江陵之役立下先登之功,既然表示出了求偶的诉求,李泰当然不能任由此事无疾而终。他遍览襄阳时流,再加上娘子走访诸家提供的情报,又征求过权旭的意见之后,便选定了席固一家。

席固之前也是主动归附,之后便一直担任兴州刺史,对台府人事也算比较了解,得知乃是太原王亲为做媒,而求聘的对象又是台府少壮功士,对此当然也非常满意。双方一拍即合,很快便开始了过礼的流程。

李泰有意将这桩婚事打造为一个样板,所以也安排台府给予一些人事上的援助来筹备这一场婚礼,于是很快这一桩婚事便成了全城瞩目的焦点。襄阳老钱和台府新贵的联姻,在襄阳当下本就因政令推行而颇为敏感的氛围下,自然是尤其的引人关注。

襄阳时流无论是不是两家亲友,对于此事也都保持着密切关注。由于两家本就情投意合,而且近年来战乱频频、诸事从简,所以经过不足旬日的筹备,这场婚礼便正式举行。

安定席氏本就是襄阳名流,亲友众多,再加上当下这特殊时刻,婚礼当日自是贺客盈门,场面极大。

来贺中人们很快便也发现,与这盛大场面相对应的,席固给自家女儿准备的妆奁陪嫁也是丰厚至极,大有一股倾家与之的架势!

第0862章 捐地授田

“恭喜席翁,养成良姝,结成良缘!”

权、席两家这一场婚礼,李泰当然也要到场祝贺,他率先来到席固家中,见到主人后便笑语恭喜。

席固率领一众子弟和宾客们恭敬的将李泰迎入堂内,同时也满脸笑容的说道:“多谢大王来贺,并谢大王造此良世、教此良人,吾家才能缔结良缘!”

席固家今日宾客众多,李泰的到来又带来了许多亲兵随从,不免便让其家更显拥挤。于是李泰也并没有再多作逗留,道贺之后简短寒暄两句,便又往权旭家去。

权氏郡望陇右天水,本非襄阳本地人士,在这里的亲友自然不多,但是因有台府和众袍泽们出面帮忙张罗婚事,也搞得排场极大、很是热闹。当李泰到来的时候,气氛那就更加热烈了。

因为要配合行事,婚礼筹备的比较紧急,因此权旭的乡里亲长也来不及赶到襄阳。于是李泰不只自己出席,更将自家娘子引来此宅,自己夫妻便充当权旭的家人以主持这一场婚礼。

入夜之后,迎亲队伍返回,婚礼正式开始。此间来贺的多是跟随李泰多年的台府元从,其中也不乏与权旭境况类似,年龄不小但仍未成家的,此时看到权旭得娶美姝而且丈人家还陪赠这么丰厚的妆奁礼货,可谓是财色兼收,一时间心内也都充满了羡慕之情。

李泰端坐席中,自然也瞧得出群徒心思变化,但他也只是笑而不语。跟着自己这个老大混,又怎么会让兄弟们常年打光棍,大家也不用着急,之后类似的事情陆续有来,人人有份,绝不落空!

权、席两家的这场婚事在襄阳城中很是热闹了一番,除了两家各自场面都搞得非常大之外,更加为人津津乐道的,那就是席固给自家女儿的陪嫁实在是丰厚的有些夸张。钱帛之类摆在眼前的财货不说,单单田地园墅等产业,便几乎赠给了席氏在襄阳数代经营的一半还要多。

这一点也是让襄阳群众们议论纷纷,许多人感觉就算是厚嫁女儿也应该有个尺度,女儿出嫁毕竟是外人,自家还有那么多男女老少需要供养、需要传承,治业不易,怎么能如此滥使!

但也有聪明人从当中咂摸出几分不同寻常的意味,将此事与近日台府正在大力推行的资业申报联系起来。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去评价席固厚嫁女儿的行为,便又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虽然席固是将大量的资业赠送给女儿女婿,但实际上也是规避了资业申报的风险。他们这些豪强大族落户于襄阳世代经营,谁家没有不能暴露于表面上的隐匿部曲和资业?

如若完全申报出来,风险实在太大,毕竟这些豪强大族也多多少少读过一些史书,汉武帝的算缗与告缗也并不陌生。更何况,财不露白也是先民古朴的智慧传承。

如今借着子女婚事实现一部分财产转移,无疑是能大大缓解台府政令所带来的压力。而若能够像席固这样,找到一个太原王麾下元从功士结成联姻,将资业以嫁妆的方式转移过去,无疑就是更加上了一层保险!

毕竟台府用命就算再怎么严苛凶猛,也不可能太过严厉的打压其自身内部的元从功士。资业虽然转移到女儿女婿之家,但彼此总有一层亲缘关系可以互相关照,也能借此搭上台府崛起之势,这自然是要比吝啬守财更加高明的变通之计!

群众们虽然渐渐有了这样一层意识,但真正付诸实际的却少。

毕竟眼下局面尚不明朗,而且台府元从功士虽然不乏,但大多数都不怎么符合他们南国婚姻的标准,谁又想一时情急便婚姻失类而受群众耻笑呢?台府元从功士多非世道知名的旧姓,若是太原王亲属子弟倒还差不多。

但李泰既然打算要给兄弟们找软饭吃,又怎么会让场子冷下来,所以很快便又上了一波大的。就在权、席两家联姻之后不久,席固便被台府任命为襄州刺史,直接获得了作牧本州的荣耀!

随着这一桩任命被公布,襄阳城这些豪强时流们的热情顿时便被引爆开来。的确他们南朝婚姻推崇门第,不愿被人诟病婚宦失类,但这一切的前提也是建立在政治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可是现在正逢改朝换代,他们一群任人鱼肉、朝不保夕的亡国之余,又有什么政治资源可以共享?就算抱团取暖也得指望人家杀得眼干手累,才有一线存活的机会。

当然太原王治下的山南道大行台倒是没有那么残暴,但也绝不是什么善类,须知之前被合族拘拿的河东柳氏到现在还生死不知呢!是要学席固这样的积极拥抱,还是要向河东柳氏那样吉凶未卜,大家当然懂得怎么选择。

名门大族之所以能够传承悠久,靠的是传统、坚持和气节?靠的就是手眼灵活,见风使舵!别管王朝更替、家业兴衰,老子只要保住命不下桌,总有再勃起一把的机会!

当一条正确的道路被指引出来之后,这些襄阳豪强们便也不再彷徨,纷纷开始寻找起自己的目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