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86节(1 / 2)

“东西之所以分裂别途,两位自然也知。今魏祚绝于关东,齐氏得国想亦关东士民众望所归,然我家大王守于关西魏业亦是志向清高。前东西屡有交战、几成世仇,西朝宇文太师之与关东太祖皇帝各自立业,不能相容,亦使两国士民深有受扰。”

李倩之先将东西敌对的渊源稍作讲述,旋即便话锋一转又说道:“但今两位人间雄杰俱已弃众辞世,这一番仇恨纠缠又何必继续下去?关东已是新世,关西亦需新人新风。太原王今之所以军处河洛、屡与齐师交战,乃是奉宇文太师前命引军来援,入境之后才知中外府师旅早已西去。王之留此实非本意,皆因困于情势所迫……”

可朱浑元兄弟俩听到这话后,脸色都变得有些古怪。原来这段时间双方频频交战,你都是迫不得已,反而我们齐军是没事找事?

这话说的多多少少是有点颠倒黑白,但所透露出来的意思却让可朱浑元兄弟俩忍不住的浮想联翩。是啊,东西之间的对抗始于孝武西迁、高欢与宇文泰之间的互相攻伐。但是如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都已故去,这份仇怨还有没有持续下去的必要?难道彼此间真的没有缓和关系的可能?

可朱浑元与之前的斛律金都持类似的观点,那就是觉得李伯山不可能长期的驻守在河洛,尤其是随着宇文泰去世后关西秩序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此关键的时刻,李伯山作为如今西魏屈指可数的强臣之一,最符合其人利益的当然就是入主权力中心而非滞留边境疯狂虐菜。

可是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李伯山待在河洛这里屡屡出击齐师,打得他们各路人马要么大败亏输、要么提心吊胆,丝毫没有要引军撤离的意思。

如今李倩之到来所透露出来的意思,才符合正常人的逻辑。看样子李伯山在连场大胜之后也已经是志得意满,不想再继续交战下去,准备挟此大胜之势返回关西去争权夺势了。

一念及此,可朱浑元便直接开口说道:“前者两国交战,皆因黑獭挑衅在先。如今其人为天不容,李王人间英雄,身入西朝以执国计自是英雄所为。若仍自困于黑獭旧命,盘踞河洛而不去,可谓是因小失大,辜负内外人望。今其既使李君来说,可见也有所觉,有何见教,不妨直言!”

李倩之听到这话后便也不再兜圈子,直接提出了三个条件。首先就是河洛之间的齐军必须无条件的撤回河北,包括如今盘踞在九曲城的段韶所部人马。其次就是归还所有之前邙山之战中所缴获的西魏人员和物资。第三就是要将关西文武仍自滞留北齐境内的亲友送达关西。

满足了这三点后,西魏方面便会释放包括赵郡王高睿在内的一批俘虏,并且不再与北齐进行交战,彼此订立互不侵犯的合约。

饶是可朱浑元心中早有准备,认为李伯山就算要罢兵,所提出的条件必然也会极为苛刻。而在听完这三个条件后,太阳穴一时间也不由得气得突突直跳。河洛地区乃是他们北齐重点经营的区域,他怎么敢轻易答应对方的要求割让给西魏?别说不能答应,甚至连传话他都不敢啊!

“李君旧曾在事我国,应当知我国力虚实。今时河洛之间,李王看似纵横无敌,所趁者无非我国诸军有失协同、国中也未尽全力罢了。今者西朝人事混乱,纵然我国有意割舍河洛,李王能分心治之?”

可朱浑元望着李倩之沉声说道:“李王既然使君来问,想必也颇有请和之意。若欲止戈,尤需诚心,如若不然,待我国中师旅复入此间,与李王长论胜负,关西纷乱他又能置之不理?”

双方便又就此商讨一番,李倩之的态度也有所缓和,而可朱浑元兄弟们对此也颇为上心。等到彼此初步达成一个共识后,可朱浑元更是安排兄弟可朱浑天和亲自返回晋阳去汇报此事。

“归国之后,不要直接奏事于皇帝陛下,可先往拜皇太后。陛下性情强直,必然难忍败绩求和之事。然而如今河洛之间城塞俱失,平原王数万师旅受困宜阳,纵然国中再以大军南来,这些疾困总是切实存在的。如今幸在李伯山急于归掌势力,不肯与我穷斗下去,是两方止戈罢兵的良机。”

讲到这里,可朱浑元又放低声调说道:“陇西李氏天下名族,于关东亦多亲友旧盟,李伯山此番若能得势,东西相处大不必如往日那般剑拔弩张。你若能局中游走撮合成事,日后于你自身也是大有裨益。”

可朱浑天和闻言后便点头说道:“阿兄你放心吧,归国后我一定尽力促成此事。无论双方日后是和是斗,也都大可不必急于用功于当下!”

第0928章 罪在何人

寒冬时节的晋阳城外,旷野尽被积雪所覆盖,一眼望去视野中尽是苍茫辽阔。

雪地上有一名骑士正自策马飞奔,那骑士上身袒露,仿佛无惧严寒一般,胯下坐骑也是通体雪白、全无杂色,望去神骏异常。

这一人一马在雪地中疾驰,那画面看起来恣意张扬。而在这骑士后方则有上百名骑兵紧紧跟随着,在山林交界的地方还有身穿戎服的甲兵环绕在这一片开阔的天地之间,禁止闲杂人等的靠近。

那白马上的骑士便是齐主高洋,今日兴之所至出城游猎。但在这天寒地冻的深冬时节又有什么野物肯离开自己的巢穴四处游荡呢?

所以一场游猎进行了大半个时辰,尽管周遭禁军将士们竭力搜索寻找旷野中的野兽,但收获仍是寥寥无几。

眼见到皇帝陛下神情已经渐有不善之色,随队的禁军将领忙不迭向一侧打了一个眼色,旁边的侍卫们心领神会,忙不迭向这猎场边沿的帐幕行去。

帐幕中摆设着许多的囚笼,囚笼内则关押着从晋阳城牢狱中挑选出来的健康强壮的罪囚。因为皇帝陛下游猎收获不多、未足尽兴,索性便将这些罪囚充当猎物。这些人被扒光了身上的袍服然后便被驱赶到了猎场中,在禁军将士们挥刀策马的驱赶下逃向各方。

“来得好!”

齐主高洋看到这些四处飞奔的罪囚后,眼神顿时变得兴奋起来。他策马挽弓的冲向猎场上的一名罪囚,距离还有很远的时候便将一箭射出,正中那名罪囚后心。

眼见到那身无寸缕的罪囚栽倒在雪地中气绝身亡,周遭禁军将士们无不为皇帝陛下的精湛骑射技艺而欢呼喝彩,但齐主高洋却皱起了眉头,只觉得这种远程射杀的体验和画面效果仍是不佳。

于是高洋便索性抛下了弓箭,手持一根长达数尺的铁杖,向着猎场上另一名仍自奔逃的罪囚追赶上去。随着双方距离拉近,高洋猛地将手中铁杖向着那罪囚头颅抽打过去,只听砰得一声闷响,那罪囚脑壳都被这一杖砸裂开来,顿时便脑浆迸溅,一时间红的、白的洒满雪地。

这一幕画面实在是过于残忍,就连周遭那些禁军将士看到后都心生恶寒,一时间忘记了喝彩。然而高洋却变得越发兴奋,挥舞着沾血的铁杖又向另一名奔逃的罪囚追赶上去。

很快被放入猎场中的十几名罪囚便尽数被高洋追猎杀光,而他也总算尽兴的策马返回。

此时天色已经到了午后时分,旷野中风声渐疾,有随行的侍员见到皇帝陛下裸露的上半身因之前的猎杀而汗津津的,忙不迭瞪眼指着一旁的侍者怒声道:“尔等狗奴无见天寒风疾?怎敢让陛下裸身曝于旷野!如若陛下受寒染恙,尔等百死莫赎!”

说话间,这侍员便故作殷勤的要上前为皇帝陛下披衣御寒。

然而高洋听到这话后脸色却陡地一变,直接挥杖将这侍员砸倒在地,同时口中怒吼道:“狗贼安敢训斥天子家奴!天寒地冻只伤庶人,岂可摧残天子!”

一直以来,高洋都希望在人前展现出自己强大勇猛的一面,为此甚至经常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言行举止。这侍员故作殷勤却表错了意,在高洋看来自是罪该万死,挥起那已经挂满血浆的铁杖连连砸落下去。

待将那侍员砸击的血肉模糊、气绝多时,他才恨恨收手,着员将此尸体与之前那些被猎杀的罪囚尸体、以及其他猎物都装在了大车上,然后才率领着一众禁军将士们拖着这装满尸首的大车,浩浩荡荡的返回晋阳宫。

此时的晋阳宫外,有来自邺城的常山王高演、宰相杨愔以及自河阳归国的可朱浑天和等人早已经在宫外等候多时,待到皇帝归宫,便又再请入宫觐见。

当得知这几人到晋阳宫求见,高洋心中也顿感不妙,连忙着员将几人引入宫中,视线略过高演和杨愔几人,直接望向可朱浑天和并沉声道:“是否河洛战事有变数发生?”

高洋今年虽然思维行事渐有跳脱荒诞,但头脑仍然异常的聪明敏捷,不待几人奏事便先猜出人事重点。而可朱浑天和在听到皇帝发问后,便也连忙叩首于地,并快速的将近日来河洛之间的战事经过讲述一番。

“这狗贼李伯山当真可恶!本以为黑獭既亡,羌贼可灭,不意竟然还有此凶贼为备,屡屡败我师旅、害我大计,我岂能容之!”

高洋听完河洛战况后,顿时便气得哇哇大叫起来,握紧的拳头重重的砸在书案上,同时口中恨恨道:“敕勒老翁实在难堪重任,前者以头抢地、屡作强言,我才使之将兵南去,结果却以丧师辱国报我,可恨、可恨!速速召集两京精锐、六州师旅,共我南去河洛,擒杀李伯山这欺我扬名的狗贼!”

“陛下请稍安勿躁、事需从长计议啊!”

这会儿高演等人见到皇帝已经是怒不可遏、按捺不住心中怒火的要亲征河洛一雪前耻,忙不迭叩首于地,连连发声劝告道。

“可朱浑归奏军情,你等入此作甚?难道邺都已经事闲到已经可以任由你等浪荡不归!”

听到几人进谏劝告声,高洋的思绪才从河洛战事败局上分散开来,旋即便瞪眼望着他们几人,满脸不悦的开口训斥道。

他久处晋阳,高演和杨愔便是宗室和朝臣的代表坐镇邺城以处理国事,结果几人却未作请示便来到了晋阳,而且看这架势还是与可朱浑天和一路同来,那么很显然他们也比自己更早知道了河洛战事不利的情况。

几人也知近来皇帝陛下思路越来越飘忽暴戾,见其神情不善后便都忙不迭深拜于地,先由常山王高演颤声奏报道:“前者西贼黑獭死讯传至邺都,京畿士民奔走相贺,皆言君威赫赫,克此宿敌顽贼,是故群情振奋、人心晏然,因而政事清简,臣等也因此得有暇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