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30节(1 / 2)
众人连称不敢,然后才又各自起身,并由先行抵达的柳敏向唐公介绍在场群众。
蒲州的官员们自然不需要多作介绍,整个河东地区,州境面积最大的便是蒲州,蒲州甚至就是狭义概念上所称的河东,也管制着整个河东地区最为核心精华的区域。之前宇文泰坐镇河东,所坐镇的地方便是蒲州。
因为蒲州所在非常重要,所以李泰在入朝执政之后,也将其地军政人事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调整,新从陕北召回的崔訦担任蒲州刺史。而蒲州境内职任尤重的河东郡,则将裴侠召回担任河东太守。
河东无论在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越是在战乱年代,河东的战略价值便越发凸显。
《史记》中曾有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三个地方全都位于河东地区,而且都是河东地区标志性的地点,由此可见从上古三代开始古人便意识到河东的地域重要性。
地势上襟山带河,经济上有盐铁之利,而且还有沃土之饶、陂泽之美,数遍整个天下,几乎没有任何一处地方可以聚集河东如此多的地理元素和自然资源。
除此之外,河东还有另外一大特点,那就是这里绝对是世族豪强的天下,豪强对于乡土资源和利益把持远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集中,尤其是在这中古时代。
就拿今天来迎接李泰的这些人来说,包括霸府所委任的州郡官员在内,绝大多数不出裴、柳、薛三姓,即便不是这三家成员,彼此间必然也存在着诸如姻亲之类的关系。
这三家基本上囊括了河东地区大部分的乡土资源和利益,这其中裴、柳两姓作为河东土著,立足河东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
薛氏则是曹魏平蜀之后迁来,故而一直都有“蜀薛”的蔑称。不过在这风云际会、战乱频频的南北朝,薛氏因其武宗色彩浓厚,故而也得以快速崛起,不独在河东乡土之间快速发展壮大,甚至都得以染指河东最为核心的盐利,到如今已经是在方方面面都足以与裴柳等旧族平分秋色。
因为河东的位置和资源过于显要,所以乡土人事和资源便趋于集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抗风险、提升生存概率的能力。
这样的情况甚至都不是李泰能够改变的,如果他真的无视河东大族的利益诉求,大肆打压剥夺他们对乡土的自治权,那河东之地恐怕将要永无宁日了。
想要将这情况加以扭转,那就必须要维持一个大局的统一和稳定,通过长时间持续的行政管理,将这一股虬结成土石一般坚硬的乡情势力给揉搓开。
这是李泰在柳敏的引见下,认识了众多裴柳薛等河东乡士之后,心中所生出的一些感想。最起码在当下而言,河东方面人事做出根本性调整的空间并不大。
不过这些河东乡士们生存此境,倒也积攒了丰富的事强事大的经验,并没有因为据乡称豪便有什么桀骜姿态,面对唐公的时候都很谦卑恭敬,起码在态度上并没有让人心生厌恶烦躁的表现。
河东地理位置虽然显要,但李泰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不少年了,在此之前却一直都没有机会来到河东。如今终于踏足这一片土地,心中自是充满了好奇,便在一众乡士们的陪同之下,一起游览此乡人情风物。
蒲州地处后世所称的运城盆地,是整个河东地区地势最为平坦、土地最为肥沃的区域,也是河东最主要的产粮中心。
如今田野中多有农人在忙碌,虽然那丰收的画面很是喜人,但对李泰而言也并不陌生。
尤其当他想到眼下还不宜在河东展开打土豪分田地的操作,便也不打算在此流连,转而提出要到河东最有特色、同时也最具金融属性的河东盐池去看上一看。
众人铭记自己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要将唐公陪好,务必让唐公感受到封国群众的热情与恭敬,对此自然不会反对,还贴心的准备了好几条行程方案以供唐公选择。
第1027章 河东盐池
河东的盐业乃是其境内重要的支柱产业,故而其境内许多人事也都围绕于此安排。
之前北魏朝廷确保河东所产的盐能够便于运输,并且疏导因各种意外而流入盐池的客水,还特地在境内修建了一条运河,名字叫做永丰渠,由盐池直通蒲坂。
李泰本以水利起家,也深知物流通畅与否的重要性,于是便选择经永丰渠前往盐池。前来蒲坂迎接的乡士,大部分安排散去归家,只留下身有官爵职位者跟随陪同。
河东所在的运城盆地总体地势比较低洼,所以境内多有泽塘,永丰渠便是依托这些地表水源修建起来。因在其下游与另一条河东重要的河流涑水交汇,故而河道水量和通航状况还比较良好。
可是在溯流而上、行过一处名为五姓湖的湖泽之后,永丰渠的水况便肉眼可见的变得恶劣起来。河道收窄、水量减少,有的地方还发生壅塞淤泛的情况,不要说通航运输,就连更基本的排洪泄流都做不到。
造成这样情况的,第一是这河渠明显的年久失修,须知就连自然形成的河流都要定时进行疏浚才能保证水流畅通,人工挖掘的河渠则就对相关的维护工作要求更高,如果维护不善,不需要几年便能丧失其水利功效。
第二个原因,李泰看到沿河渠有许多新进开垦出的土地,而这些土地都在任意的沿河渠穿凿引流浇灌,四处分叉之下,河渠主干道中的水流自然也就减少了。
“我虽然未履此乡,也知永丰渠对河东乡事维系之重要。而今河渠竟成此态,尔等州郡牧宰能辞其咎?”
李泰策马行走在永丰渠的岸旁道路上,指着那状态极差的河道、望向崔訦等州郡官员皱眉说道。
崔訦和裴侠等河东政务主官听到唐公斥责声,忙不迭翻身下马,趋行于后垂首说道:“臣等入境之后未能恪尽职守、辜负恩用,确是有罪。永丰渠淤泛之灾形成非止一时,欲以疏浚解决,亦非短时能为。为免严苛用令有伤民情,唯可徐徐用功,请主上稍假时日,臣等一定妥善将此地患解决!”
他们这几人都是霸府亲信才被委派至此,河东有这样的情况,彼此间必然也是早就有所交流。而今李泰当着河东众人的面斥责他们失职,也是在表示出霸府针对此事的重视态度。
“是我不给你等时日?你等回望一干忧苦乡士,一旦此渠祸患爆发、累及盐池,你等可有面目俯仰于此方天地之内!”
李泰有些不耐烦的挥手打断这几人的话,转又皱眉发问道:“事情何以至此,谁能为我分讲清楚?”
“启禀主上,永丰渠所以至此,确是事出有因,请主上容臣细禀!”
裴侠上前一步,开始详细讲解起永丰渠年久失修的原因。
首先责任也在于原本的霸府,河东作为东西交战的前线,百姓赋役本就比较沉重,而疏浚这样一条长达数百里的人工河渠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可观的。
但是霸府对此却并没有做出什么安排,不要说拨给人员物资疏浚河渠,甚至就连补偿性的减免一部分赋役的举措都没有,因此永丰渠的疏浚维持工作只能由沿河两岸的大族组织人力进行,如此进行起来自然时有时无。
对于这一点,李泰也是深有体会,不要说河东这里的河渠,哪怕是霸府所在的同州本地,当年也是自己主动揽起这一任务。
河东大族本身就利益相关,霸府对此不闻不问,他们却也不能视而不见,毕竟永丰渠维护好了,他们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而且来自盐池的利益加上沿河的土地耕作收成,也足以维持他们进行的投入。须知当年李泰哪怕是自己纯往里面贴钱,但是为了能够收聚乡势都愿意去做。
之前河东当地大族倒也愿意就此进行投入,只是转机发生在霸府推行盐引制度,对于食盐的生产和销售都做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也给河东当地这些大户们的利益造成了一定损伤,毕竟通过制度增加了一些环节的参与者,这些新加入进来的人势必会挤压原本从业者的利润空间。
这些损失固然不会让众河东大户们伤筋动骨,但不自在那是一定的。所以原本还热情乡事的想法便渐渐发生了改变,心怀愤懑的开始了摆烂,对河渠的维护也就变得不再那么上心了。
霸府虽然增加了管理程序,但却也不愿增加投入成本,对于永丰渠的疏浚维持同样如之前那般不闻不问,于是这河渠就这么淤堵起来。
还有一点那就是随着盐引制度的推行,每年能够进行销售的食盐也成为了定量,即便生产再多也难以外输销售,势必会影响到食盐的生产规模。毕竟多生产出的食盐既消耗人工,还需要一定的仓储成本。
河东围绕盐池生产足有数万盐户,随着产能压缩,当中必然有一批盐户被从生产环节淘汰出来。这些人可没有什么失业救济,想要生存下去,那便只能改行耕田、开垦荒地,用水量则就会大增,进一步增加了永丰渠的压力。
裴侠虽然过往数年都在山南道行台任职,但毕竟是河东土生土长之人,讲起这当中缘由来也都有理有据。
李泰在听完裴侠的解释后,当即便皱眉沉思起来,当然这番对话和他的表情也都是做给在场这些跟随的河东人看的。
沉吟良久之后,他才开口说道:“过往朝廷对于河东民生关注确有失察之处,既有恩恤之所未及,也有刑令之所不立!以此论之,今时永丰渠之淤堵,倒也不能独疚某一方。但若能将之修缮疏浚,所受惠者毕竟也是此乡士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