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51节(1 / 2)
屯留方面则有万余人马进驻,之前义宁城所增驻的人马,便是从屯留方向派遣而来。北齐的平原王段韶,眼下则引兵暂驻于上党,之所以还不率军西进,则是因为大军粮草尚未筹备足量。
在将自己所了解的军情讲述一番之后,韩祖念仍自有些意犹未尽,稍作沉吟之后,便又主动献策道:“乌苏、屯留,虽然并处要地,但当下若论其孰重,则需是乌苏。一则乌苏北接晋阳,二则其地尚有二三坦途可循,旧者资粮转进亦多循此。
此边诸郡县多处沟壑之间,虽然屯兵于此以便征发,但因地形所限耕织不昌,郡县府库也并不丰储。行军多是过道,用兵则必仰转济。段韶等贼将皆深畏大丞相威名,不聚重兵则不敢轻进争胜,一旦大军推进,则粮草又是一忧。若能绝其乌苏粮道,其军必馁,破之不难!”
李泰对于韩祖念这一进计也颇为认同,闻言后便微微颔首,旋即便又望着逐渐变得积极起来的韩祖念笑语道:“那么依韩将军所见,该当何计才能轻取乌苏?”
“大丞相韬略无双、用兵如神,凡所欲取,岂有不得?末将唯恃此乡土著、熟知情势,既得垂问,便斗胆进言一二,拙计不巧,唯大丞相以裁!”
韩祖念先是自谦表态,旋即才又继续说道:“大丞相前以众俘虏于城外示众劝降,此计甚佳。义宁、乌苏等诸境多旧六镇镇民,此众徒卒特崇乡义、爱好聚众为党,刑令军法尤其难制,乡义亲情特能感召……”
听到韩祖念对六镇镇兵们的评价,李泰也不由得感觉这家伙的确是有点东西的,将镇兵们的习性总结的非常巧妙。这些镇兵老实说的确是没有什么大义认知,但却尤其热衷于抱团。
不只在东魏、西魏的政治格局中颇有体现,像是早年尔朱荣与葛荣所率领的六镇叛军进行决战的滏口之战中,高欢直接在阵前便劝降收编数部豪酋。而之后的六镇降人们对尔朱氏而言也成了烫手山芋,管又管不了,杀又杀不尽,到最后索性被尔朱兆当作烫手山芋抛给高欢。
韩祖念继续说道:“末将前仍悖命据守之时,前后曾有乱命下达,便是受迫群情难忤。而今既已投效大丞相,自然不敢有所隐瞒。若欲取乌苏,亦将义宁军民整编为军,其父老亲属留处后方,前部师旅必不敢叛。
乌苏守军亦多此边将士亲友,因见故旧来攻,必不力战抗拒,届时或伏精兵间于军伍而袭杀敌众,或使此间徒卒感召劝降……”
“大丞相,这万万不可啊!”
韩祖念话音未落,其他几名降将便连忙叩拜在地,大声劝阻道。
李泰看到这一幕,也不由得感叹人心真是复杂。这韩祖念之前还在城中固守不肯出降,结果被部将绑了投降之后,态度转变的比谁都快,现在又借着献策之际进献这种绝户计,必然也有要报复这些叛变将士的想法。
略作沉吟后,他便笑道:“此城军民举城降我,所为无非感义求活。我若不能高义活之,更与贼主高氏何异?当下群徒既然厌战弃戈,我自不会再强驱赴阵,至于日后欲以武功而求上进,则是别话。”
韩祖念这计策或许是有一定的道理,但若说真能产生多大效果,那也不尽然。就连义宁城这里之所以能够劝降成功,主要原因应该也在于守军兵力已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而且后路孤远城还被夺走。劝降只是辅助性的手段,却并非决定性的因素。
几名降将听到这话后才顿时松了一口气,旋即便又连连作拜道:“大丞相当真仁慈、当真高义,某等父老得恩赐活命,必对大丞相感激不尽!”
韩祖念闻言后先是一愣,旋即便也连忙深拜道:“大丞相胸襟宏阔、心性仁慈,当真令人钦佩仰慕!”
虽然并不安排这些降人将士们参与进攻乌苏城,但李泰也并没有让他们闲着,在这些降将配合之下将城池接收过来之后,他当即便命人将韩祖念等几名重要的将领送往晋州城下。乌苏城用不着这些人去劝降,但晋州城的军心用这些人去动摇一下也是惠而不费。
入驻义宁城之后,李泰便又传令后方,以河东太守裴侠转赴正平城镇守汾曲,将韩果召来北上,于晋州城下再率领一万人马经统军川东进义宁,让其担任下一步攻夺乌苏城的主将。
第1072章 孝先无计
上党城连日来不断的有人马聚结至此,很快城池便已经驻满人马,后路师旅不得不扎营城外。
在最开始得知魏军进击晋州的时候,段韶便立即从河阳撤回邺都,旋即便率领邺都两万人马进驻滏口,乃是北齐国中反应最为迅速的军队之一。
但是接下来时间很快又过去了大半个月,段韶方面的进展却并不大,仅仅只是将部伍从靠近邺都的滏口推进到了上党。
之所以进展如此缓慢,最开始是为了配合晋阳方面的人马聚结。因恐孤军直进遭到敌军的打击逼退,段韶便打算协同晋阳方面一起两路进军,对敌军进行反击。因此在进入滏口之后,他便先派遣一支部伍奔赴义宁城,并告令守将韩祖念一定要守住这个大军西去的出口。
与此同时,河阳方面的师旅也被不断召回,并且被转派到滏口来。但随之而来又涌现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随着大量人马涌入滏口,上党地区府库所存储的军资粮草快速的消耗殆尽,必须要仰仗后路河北地区的输给。
这自然也是因为之前的军机判断有误所致,否则上党地区所存储的军资给养还是颇为可观的,毕竟皇帝仪驾常常都需要经由滏口路过上党而往来二都,当然要将奉御物料备足。可是之前物资抽走后,却还没来得及补充回来,大军入此之后,便面对一个无粮可食的窘境。
如果说粮草问题还可以凭着时间来解决,毕竟河阳方面的物资调回之后便可以直接用于此处,那么接下来所面对的问题就一个比一个更让人感觉焦头烂额。
由于雀鼠谷、千里径这两条要道被敌军控制堵截起来,晋阳师旅已经很难再配合南下,于是齐主高洋便也传信邺都,着令邺都方面的军队先行出击奔救晋州。
由于眼下大军给养尚未补充完整,段韶便只能先行率领一万人马西进,至于聚集在滏口的数万师旅,则交由归朝不久的扶风王可朱浑元暂时统领。
可是这任命刚刚下达不久,可朱浑元还没有来得及出城却陡发恶疾、卧床不起。而此时国中拥有统率大部人马经验和资历的大将们,则多数都已经跟随皇帝一起前往晋阳了,当下邺都短时间内实在很难再挑选出另一个合适的人选。
段韶在刚刚抵达上党地区后,因为得知此事便也暂时驻兵不前,权衡一番后便又提出由河阳方面的斛律光北进担任此间主将。
虽然他与斛律光之间关系并不算友好,但对其能力还是非常认可的,当下正逢重要的战争时刻,当然也要挑选靠谱的人选节制大军。而且斛律光北上时,还能顺便继续将一部分河阳师旅调回并且顺道将军资给养押送北上,使得此间大军能有持续作战的能力。
然而段韶进言未久,邺都方面却传来一个让他大感意外的回应,常山王请他暂驻上党勿出,因为斛律光已经率领精兵自河阳西进、出齐子岭以袭击敌军后路。
得知此事后,段韶心中自是大为不满,此事他在离开河阳前斛律光便曾跟他讲过,而他当时也明确表态并不好看这一军事行动。结果没想到斛律光没有获得他的认同,却说服了常山王并得到其支持。
尽管心中有些不满,但段韶也只能耐住性子停留在上党,先向西面的屯留地区缓缓增兵,同时将滏口人马继续往上党转移。
而就在段韶焦急等待斛律光一路人马战果消息的时候,义宁城使者匆匆来到上党汇报魏军业已转进沁水、进攻义宁,请求速派援军前往支援。
尽管斛律光方面还没有消息传来,但在得知此事后,段韶顿时也猜到那一路人马恐怕是要凶多吉少了。因为从时间和路程上来推算,如果斛律光果真大扰敌军后路的话,此际想必也已经波及到了魏军的前线,那么魏军自然是要采取收缩防守的策略,而不是继续向东面转进。
同时,魏军这个向东转进的动作顿时也让段韶心中大生危机之感,因为常情以论,魏军在攻定晋州之后,下一步必然是要继续向北进击晋阳的。毕竟眼下雀鼠谷和千里径两条要道都已经为其所控制,魏军北进的障碍理论上并不存在。
可是现在其兵锋却向东转来,究竟只是为了占据沁水河谷、遏阻上党地区的齐军,还是北进只是虚晃一枪、真正的目标乃是上党、甚至于邺都?
因为义宁城使者奏报的敌情并不是很清楚,段韶也难以做出更加详细的判断,但通过他一贯以来对李伯山用兵风格的观察和思考,这一次挥师东进恐怕当中也蕴藏着非常险恶的用心与变数。
所以段韶便又连忙派人奏告邺都方面,请求尽快派遣大将代替自己来此节制诸军,而他则要亲率师旅前往奔救义宁城,担心派遣其他将领前往怕是也难敌魏军。
可朱浑元病重难起,斛律光又吉凶未卜,思索一番后,他便直接点名让长广王高湛来暂时代替自己。能力方面暂且不说,长广王的身份地位倒是足够稳定军心士气。
在派出使者之后,段韶便一直在焦急的等待消息。可是他都已经将西去的师旅整装完毕,邺都方面却迟迟没有消息传回。
“此去邺都,一定要详细向两位大王奏告军情紧急、刻不容缓!贼已寇入沁水,若增援师旅仍然停滞不前,则沁水以西恐将不为我有,山野关塞必然频频遭贼寇扰、再无宁日!”
为了让邺都方面明白情况的紧急,段韶便一日数遣使徒前往邺都催促,每一名使者都要仔细叮嘱交代,希望邺都方面能够尽快给以回应。
然而事实证明,段韶还是太保守、太乐观了。魏军此番东进,所图谋的又岂止是沁水以西的北齐领土,沁水以东的也保不住啊!
正当他还在焦急的等待朝中消息时,南面建州方面先一步有紧急情报传来。
“启禀大王,前有贼军翻越空仓岭入境,攻破高平关。建州厍狄使君闻变之后率军出击,于丹水上游为敌所伏,被贼就阵加害。末将等于阵败退,入此求援,恳请大王速速派遣援军南去奔救高都,若迟建州恐怕不为我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