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71节(1 / 2)

段韶先向众人略作颔首,然后望向贺拔仁说道:“下官来告太傅,稍后会有一支师旅返回邺都,太傅若与此队人马同行,当下便需做好准备。”

此言一出,众人望向段韶的目光越发不善,斛律光更是忍不住怒声道:“贺拔太傅究竟如何罪大恶极,竟需平原王专遣一队精兵押引?莫非平原王担心太傅也要如同白水王一般,弃国投敌?”

“只是事有凑巧,并非特意安排。”

听到这话后,段韶便沉声稍作解释,旋即便又向贺拔仁欠身说道:“太傅此番受罚皆因事所累、遇赦即还,论及对国事的忠勇敢当,下官亦自愧不如,又怎么会怀疑太傅投敌呢!”

众人听到他这么说,神情才略微一缓,而贺拔仁则从席中站起身来,望着段韶用略有乞求的语气说道:“老夫已是待死之年,此番战败自知罪责难逃,也甘愿受罚,然而发遣远乡实非所愿,恳请大王能于至尊驾前稍为传言,请至尊恩允老夫前往拜辞。”

听到贺拔仁这一番话,段韶也是微微一叹,倒是有些理解皇帝为何要制裁打击这些国之元老。就眼前的贺拔仁来说,口口声声的说着甘愿受罚,结果流放淮南又非其所愿,可处罚本来就是要违背受罚者的意愿才有意义啊。真要按照你的心意来处罚你自己,那究竟是处罚还是奖赏?

可见这些人无论嘴上作何表态,但其实内心里仍然是将国法当作可以徇私舞弊、讨价还价的人情儿戏,并不将之视为国之重典。

尽管心中有此感慨,但为了避免进一步见恶群众,段韶还是点头说道:“太傅此意,下官一定会向至尊转达。但今至尊也忙于整部返回晋阳,恐或无暇召见。”

说完了这话之后,他便直接告辞离去。

一直等到段韶安排的人马入此催促,贺拔仁也没有等到皇帝的召见,眼神不免变得越发黯淡无光。

这一队甲兵皆是禁军百保军士,看样子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任务要前往邺都执行,怕不是真如斛律光所言,是因为担心贺拔仁逃跑投敌而特意安排的押引人员,先将之押到邺都再作流放处理。

毕竟这些勋贵元老们在军中人脉颇广、关系盘根错节,诸如侯莫陈相虽然被拘押在军中,但却毫不影响其人离营投降敌人,究竟是谁暗中帮助、私自放纵都完全的无从调查。

诸将依依不舍的将贺拔仁送离大营,而斛律光权衡再三之后,眼见贺拔仁即将离开时,终于上前屏退其余人等,望着贺拔仁沉声说道:“太傅如果实在不愿被发遣淮南,归都之时不如使员前往求告于常山王。常山王主事多时,且能体恤人情,或许能让事情另有转机。”

贺拔仁听到这话后,眸光便微微一闪,旋即便向着斛律光点点头,继而与众人摆手作别,翻身上马在一干百保军士的押引下向东面而行。

不多久,皇帝高洋便也在几万人马的护送下离开了下虒聚,向南略作绕道之后再折转向北、准备返回晋阳。至于下虒聚这里,则仅仅只保留下了五万人马,兵力大不如之前那样雄壮。

兵力锐减之后,段韶反而隐隐的松了一口气。因为如今战略路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主动进攻转为完全的防守,本来就不需要之前那么庞大的兵力,而太多人马聚集在前线上,单单物资粮草的供给就让人头疼的要死。

幸亏之前在交战中时,段韶提前决定让部伍撤离,虽然仍然没能抢在中军前面,但也好歹抓紧时间收拾了一批粮草物资,这才勉强能够维持住近日的消耗,总算坚持到邺都方面紧急送往前线一批粮草物资,否则在撤退的当时大军恐怕就要因为缺粮而再次暴乱崩溃。

因为现在下虒聚防线还没有完全建造起来,而敌军李伯山用兵又素来诡谲难测,因恐其人派兵绕道南来袭击齐军的粮草后路,致使情势更难维持,段韶也并没有选择将粮草囤积在下虒聚腹心,而是选择了更加后方、相对也更加安全的屯留。

至于守卫粮草后路的重任,在权衡了一番之后,段韶还是选择任命斛律光前往。抛开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说,斛律光的军事能力的确是无可挑剔的。

之前段韶还担心其人思路过于激进,可是现在大好形势已经被更加激进的皇帝给败坏掉了,凭齐军眼下的状况,也已经没有了什么再作激进之想的资格,正是需要同心协力应对难关,斛律光这样出色的将领倒是不宜再作闲置,还是应该加以任用。

斛律光自然是希望能够在正面战场上交战杀敌,可是现在的他也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原本之前还指望着贺拔仁能够因战事所需而对他稍作提携任用,可是现在贺拔仁自己都已经是自身难保、遭遇重罚,斛律光自然就更加不用指望了。

所以对于段韶的这一桩任命,他没有多作犹豫便直接领受了下来,直接率领分派给他的几千徒卒前往屯留坐镇把守。

大概上天也不愿让斛律光过于寂寞,在他刚刚抵达屯留之后不久,屯留西侧的发鸠山谷便有敌踪出没,疑似敌军由此进入,意图袭扰齐军的后路。

斛律光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便打起了精神,接连派遣斥候进入发鸠山中进行搜索打探,终于确定了敌军的路线和方位,旋即便当机立断的率部针对这一支入境敌军进行打击。

上一次斛律光率军奔袭魏军的后路,结果遭到魏军伏击而大败亏输、仅以身免,如今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况,所不同的是斛律光从原本的猎物转为了如今的猎手,一番激战之下自是大获全胜,几乎全歼敌军这一支人马,而所率队的敌军主将也是当场战死。

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这一支敌军数量有一点少,统共只有不足两千徒卒,不要说之前齐军大战失败所损失的人马,就连斛律光之前偷袭失败的损失也追平不了。

在对剩余的敌卒审问一番之后,斛律光才知战死的那一名敌将乃是之前从东魏投降西魏的是云宝,本来是被安排镇守于发鸠山谷以防备齐军进击沁水河谷,而在得悉前线大胜之后,是云宝便有所轻敌,打算率领部伍进入屯留境内滋扰探索一番,结果便遭遇了斛律光,以至于全军尽没。

除此之外,斛律光还了解到如今敌军后路的沁水河谷兵力比较空虚,义宁城仅仅只有五千军众留守,而随着是云宝的轻敌冒进,使得发鸠山这一条道路已经是门户洞开。

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斛律光的心思也顿时变得活泛起来,当即便打算继续进击以抄截敌军的后路。不过在正式出兵之前,他也并没有再继续自作主张,先是派遣一部分兵众西去守住当下正空虚无备的发鸠山口,旋即便又连忙派遣使者前往下虒聚将这一情况告知段韶。

段韶在得知敌军后方竟然出现这样一个漏洞之后,心内也是惊喜不已,忙不迭又给斛律光增派两千甲卒,着其速速出击沁水河谷。

第1117章 大弟在后

西魏大军在结束了铜鞮水河口的战斗之后,并没有再急于扩大战果。

这倒不是因为得胜之后便志得意满、贻误战机,而是因为之前的战斗消耗实在巨大,许多将士精神体力都严重的透支。

尽管西魏最终以少胜多,但是由于兵力上的劣势,并不能进行有节奏的轮换作战,将士们将士们都是在超负荷的坚持。

如今战事进程总算获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将士们一直紧绷着的身体和精神也要适当的放松休养一番,如果再继续的坚持很有可能会熬不住。而且向南退去的北齐人马仍然具有可观的兵力与战斗力,如果西魏军队再咄咄逼人的继续向前推进,很有可能会招致猛烈的反扑。

事实上能够取得眼下这样的成果,都已经是大大超出李泰开战前的期望了。

之前彼此间的战事主要发生在河洛地区,尽管西魏方面也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一定的优势,但最终往往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将主力撤离,所获取到的成果不多久也会被北齐重新夺回,使得在河洛区域中,北齐的力量一直占据着上风,西魏每有进攻意图,便需要反复的攻刷这个副本,而结果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所以这一次李泰选择从河东方面发起进攻,相对河洛地区,河东无论是在地缘位置还是在兵力物资的投送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之前西魏之所以很少选择这条路线,则就是因为河东的这一个地缘优势并不只是针对西魏而言,对东魏北齐同样如此。

双方一旦选择从这个线路进行交战,基本上就属于短兵相接、拳拳到肉的那种层次,双方无论谁有所损失,都会肉疼许久,势必要重新夺取回来,势必会造成反复拉锯的长久对战。

就比如历史上的宜阳汾北之战,持续了长达一年多之久,最终也仅仅只是以北齐获得一定的区域性优势而宣告结束。而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交战也使得参战双方各自消耗严重,以至于各自国中一些人事矛盾再次凸显出来,彼此不约而同的展开了人事内斗。

只不过北周内斗的结果是丢掉了宇文护这个历史包袱与负资产,而北齐则是干掉了段韶去世之后、国中惟一一个无论资历威望还是能力都堪称国之柱石的斛律光。而就在此后的第二年,南陈就开始了堪称南朝最后荣光的太建北伐,打得北齐溃不成军、淮南诸地望风而降。

这样的战争模式,对于西魏这种本就国力偏弱的政权而言无疑是负担和风险都更大,特别一旦开始了战争,再想要结束可就困难得多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干净利落的结束战斗,从而令战事转入到互拼消耗的相持阶段,西魏便是必输无疑。

所以之前面对高澄横死、高洋篡魏、新朝甫立仍自人心未附的时刻,当宇文泰得知高洋已经对晋阳兵建立起了一定控制力的时候,还是没敢冒险朝着晋阳方向发起进攻。

可是这一次的战事,从开战伊始,西魏就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一路凯歌高奏,不同的方向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将原本双方于此区域内长期博弈下所形成并维持下来的疆域边防线给彻底的摧毁。

如今铜鞮水河口双方主力交战一场,又以西魏的获胜而暂时告一段落。如果短期之内北齐都没有能力再组织一场有力量的反击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西魏的完胜、北齐不得不接受这一结果。

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这一战或许就将成为东西国力对抗与国势涨消的分水岭。

或许西魏在社会生产力方面较之坐拥整个河北地区的北齐仍然具有些微的差距,但无论是政权内部的人事整合,还是国中战略层面的决策与战术上的执行能力、以及能够投入的战争资源都不逊于北齐,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远远胜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