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00节(1 / 2)
西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又劳神费力的逼迫北齐吐出淮南之地,结果到最后却连这最终的战果分配权都被剥夺,再加上南陈见利忘义、吃相难看,恼羞成怒下西魏极有可能会选择直接撕毁盟约,转而将兵锋指向南陈。情况真要到了这一步,那对南陈而言绝对是灾难性的!
正当陈霸先心内还在犹豫挣扎的时候,自弘农返回历阳的李真便也往建康方面派遣使者,先是正式通知了一下有关淮南谈判的结果,然后便又请陈霸先安排其国中甲旅,等到西魏郢州、合州等方面的师旅完成集结之后,便一起进军淮南,从北齐手中将诸郡县领土接收过来。
陈霸先尽管心中已经有所预料,但当听到这些后,心中还是不免有些暗自失望。
西魏在历阳、合肥等地本就驻扎了数量可观的兵力,结果这一次接收淮南城地还要出动郢州等荆襄人马,这就意味着西魏还要在淮南增派驻军,也就意味着通过谈判索取的淮南六郡不会完全转交给南陈。至于会交给南陈多少,重要还是不重要的领地,则就更加的不可预知了。
“势弱于人,难免要受制于人!假使日前北伐师旅能够大有创建,今时淮南战果的分配,也不必尽仰魏人鼻息。”
饶是陈霸先心志坚毅,这会儿也忍不住一脸惋惜的感叹说道。
淮南重镇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南陈的所谓江防便形同虚设,当下的有生力量都需要沿江布防,南川以及岭南等各地的地方势力也就迟迟不能进行有效的压制平定,使得南陈将会始终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原本这一次北方两国的激战对南陈而言是一个绝佳的在淮南开拓局面的机会,结果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北伐将士表现的也未够完美,最终浪费了这个机会。
随着西魏在淮南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加强,陈霸先怕是有生之年都难以再见到南陈的势力能够在淮南江北有所伸展了。
对于他这样的英雄人物而言,最可怕的并非是身处逆境之中,而是完全看不到希望与转机的绝望境地。
陈霸先自然不希望自己余生与整个南陈政权自此以后便都沉沦在西魏所投覆下来的巨大阴影之下,而且也察觉到自己的儿子恐怕不是一个能够处繁举艰、英气勃发的中兴之主,所以也想争取几分转机余地。
于是他便又秘密传令给如今正在江北督战的北伐主将侯安都,着其必要的时候可以便宜行事,给了侯安都一个随机应变、先一步接收淮南领地的权力。
毕竟随着北齐方面撤退的命令下达,必然会统治崩溃、群徒争退,在这样的情况下,侯安都作为南陈前线大将,顺势推进以稳定局面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西魏对此也难挑出什么毛病。
另一方面,他又派人将齐人向南陈进行沟通的情况往历阳方面通知一下。这样做固然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无私坦荡,不会背着西魏与北齐密谋什么勾当,同时也是敦促一下西魏要加快接收淮南的工作,以免再有什么新的变数发生。
如果接收工作能够提前展开,单凭西魏在淮南的军事力量并不足以分布掌控开来,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仰仗南陈的军队。
从来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南陈军队在西魏的默许之下开赴郡县之中驻扎下来,那么日后再撤离自然就有了各种推脱的说辞与理由了,彼此间慢慢扯皮就是了,也不值得为此伤了和气。
陈霸先的计划倒是还不错,但他还是低估了如今西魏在面对北齐时候的底气之足。
历阳方面李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非但没有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反而还比较兴奋的致书陈霸先,希望南陈能够将北齐方面的使者解送历阳,然后送到弘农去,摆在正在议和的齐使面前加以质问。
换言之西魏根本不怕北齐在淮南问题上态度有所反复,反而乐得将此当作一个继续加强向北齐施压的理由。
但陈霸先对此却犯了难,他只是想营造出一种时不我待、变数横生的气氛,可如果当真响应李真的请求、将北齐派来的使者送去历阳,那无疑就是彻底断绝了与北齐继续进行谋和的可能,会使得后续的交流成本陡增、难以深入进行。
而正当他这里还在考虑该要如何婉拒这一请求的时候,作为江北大军统帅的侯安都在获得陈霸先的授意之后,却又用陈霸先所料想不到的方式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1181章 南国名将
南陈的北伐大营位于广陵城外,除了主将侯安都之外,尚有杜稜、胡颖、程灵洗与吴明彻等诸将分领人马各守方面。从阵容上来说,也算是比较强大,只是投入的兵力比较有限,仅仅只有两万余众。
南陈整体上所拥有的兵力倒是不少,足有二十多万,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在侯景之乱中趁势而起的地方豪强私曲武装,真正受到朝廷所节制的军队也不过只有十万出头,又要分别守据地方,以至于建康城中能够调度的兵力统共只有五六万左右。
在渡江进击淮南的初期,陈霸先对于今次军事行动也是抱有极大的期待,直接投入了五万大军,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倾巢而出。
但是由于后续岭南等地的骚乱,加上战事进展的也不怎么顺利,陈霸先返回建康之后,北伐大军便也不再维持那么大的规模,陆陆续续的撤回国中。
仍然留在广陵城外的这两万多人,主将侯安都所直接统率的也只有五千多人,剩下的多是淮南义师与诸将部曲。这当中比较特殊的,便是吴明彻所率领的五千秦郡师旅。
吴明彻本从长安带来了三千人马,这其中既有关中、山南子弟,也不乏江陵等地原本的梁军精锐,无论武装水平还是战斗力都非常出众。
待回到其乡里秦郡之后,乡中子弟们又都争相投入他的麾下效力,而吴明彻本身还可以从历阳、合肥等西魏所控制的区域中获取一定的物资补给,也给他壮大部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一些不愿接受北齐统治的淮南义师也都前来依附于他,因此在其返回的这段时间里,部伍规模也已经扩大到上万之众,可谓是实力雄厚。
吴明彻也算是为数不多在这一次的北伐中获得正面收益的将领,而其他的将领则或多或少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起码钱粮上的消耗,由于没有攻下广陵之类真正有价值的目标,也就没有足够的收益可以进行分配。
南陈对于将领私曲这一问题放的比较宽,基本不怎么加以管束。一则集权能力本就不足,二则也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供养大军。
这些方伯大将们率领着自己的私人武装,听从朝廷的号令,本身的养军消耗并不需要朝廷供给,只是在战胜之后才能参与战利品的分配与朝廷的封赏。
这些将领们可不像吴明彻背后有着西魏这样一个大金主的支持,参与围城作战几个月的时间下来,纯粹的消耗让他们大感吃不消。
左近但凡能够寻找到丁点物资补给的地方都不知道被他们搜刮了多少遍,以至于周遭淮南乡民们见到有陈军出没都要拖家带口的往湖泊泽野中逃窜,就连水中的鱼鳖都不知被打捞了多少遍。
陈军主将侯安都虽以勇健著称,但却为人严猛,并不怎么体恤将士。面对众将的诉苦,他非但不作安抚并想办法解决,反而还责怪正是因为众将私计太深,所以才会令战事迟迟没有大的突破进展。
众将也因此越发的不愿亲近侯安都,转而向吴明彻靠拢。吴明彻的脾气虽然也未见得多好,但总不像侯安都那样咄咄逼人,而且混的熟了,还能从吴明彻这里获取到一些资助,毕竟吴明彻作为淮南人士,当然也希望能够尽快将齐人势力逐出淮南。
相较于南陈其他将领,吴明彻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人所没有的,那就是见识过真正的大场面、大阵仗。
其人在效力西魏的时候,不只曾经参加过西魏与北齐在河洛之间的大战,甚至还曾跟随魏军一起北出塞外与突厥交战,并且立下了生擒突厥可汗的大功!
单凭这一点,就让吴明彻为了许多南朝军士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他们也曾听过强汉盛世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伟绩,但哪怕是南朝局势最为平稳的南梁时期,也难以将其势力和影响推到漠南,更不要说远击塞外胡部。
如今的南陈更是小国寡民、勉强自保,这些南陈将士们恐怕终其一生都难以与塞外的胡族交战扬威,对于生擒突厥可汗这一漠北霸主的吴明彻那自然是充满了敬仰。
尤其是在一些尚武少壮的心目中,更是将吴明彻推崇为当下南陈最为顶尖的大将,其他将领们即便再怎么威名赫赫,在他们看来较之吴明彻都是相差甚远。
军中众将士们对吴明彻的亲近与推崇,自然也引起了主将侯安都的不满。
侯安都在南陈一众开国元勋当中,年龄虽然偏小,但却是功勋卓著,不只历次大战全都战功赫赫,在一些重要时刻更是发挥出了无可取代的关键性作用,言之为功臣之首都不为过。
年纪不大却功勋雄壮,再加上本身也是势位崇高,侯安都自然也因此而心高气傲,不怎么将当世时流放在眼中,对于强势归国并对他们这些元从权位造成一定威胁的吴明彻本就心存抵触,再加上战事进展的不顺利,他心中的不满自然就更多了。
“吴明彻甘心为虏作奴,此番归国还不知暗藏着怎样险恶用心。这样的歹人竟然还受到诸多追捧,由此可见时流多是愚蠢之辈!”
不只在面对自己心腹的时候多有吐槽抱怨,侯安都在面对吴明彻的时候同样不假辞色,许多方面都想要压过吴明彻一头,心里憋着一口气,想要找准一个机会再创大功以压过吴明彻的风头。
怀揣着这样的心情,当陈霸先的命令传到广陵大营中的时候,顿时便让侯安都看到了机会所在。
“齐贼乃豺狼之辈,今伤于两虏相争、势穷求去,若是任其从容离去,我南国子弟心意能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