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13节(1 / 2)

在古代做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身份的鸿沟所带来的上升渠道的堵塞和信息的隔绝。

当这两者都不成问题,那么只需要进行一定文牍处理、章程格式的培训,就可以担任许多的职位,即便是仍不足以主政一方,但听命而行、上传下达则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政权组织的一大意义就是将事情流程规范化的加以处理,越是稳定的政权,越能容得下更多的平庸之辈。倒不是说不稳定的政权就没有平庸之辈,不够稳定的话,还没试出来平庸不平庸,字头就特么直接倒号了。

在跟独孤罗交流一番之后,李泰便安排他先往同州的选人院去待上一段时间,进行一下相关的进修。反正长安这里婚礼流程也并不需要他事事亲为,在同州先培训上几个月,正式任命的时候再安排几个周全稳妥的属员,便可以应付起一府事务。

除了独孤罗之外,其他几个小舅子李泰就比较熟了。诸如独孤善年纪还不大的时候便被他老子送到龙原学馆来接受启蒙教育,跟崔弘度等人都是同学。

如今崔弘度等早就已经入选三卫,并且去年战事还从头到尾的拱从李泰参战,一系列战事进行下来无功也有劳,归国后各自也都有受赏。

之前李泰还在上阳宫忙于人事安排,三卫子弟解散放假,便不乏人赶到长安来访问独孤善等人,听到这些人绘声绘色的讲起出征的经历,更让独孤善心内艳羡不已。

“姊夫,阿姊说并不急于给我安排职事,姊夫千万不要听!我已经因事荒废数年光阴,少壮正好、能有几年?过往我那些同窗朋友都已经先行一步,我如果还继续闲养下去,来年更加没有面目去见他们!我知姊夫取士严明,我也无惧从低做起,只要姊夫肯安排!”

独孤善好不容易等到姊夫结束了跟他兄长的谈话,当即便忍不住挤到前边来,一脸殷切的望着李泰说道。

“不惧从低坐起?有这样的认知那可真是难得,安排你去马营你也肯去?”

李泰听到这小子如此表态,便又微笑说道。

“马营?这、这……难道要我做马夫?”

独孤善刚才还一脸信誓旦旦,听到这里后顿时便面露难色,片刻后才又咬牙点头道:“我知姊夫是在考验我,我也无惧考验!马营我自去得,只是姊夫要我待上多久?我虽然不惧任艰,但如果因我而让物情非议姊夫苛责亲戚,我实在不知该要如何自处。”

听到这家伙耍滑头的回答,李泰微微一笑,旋即便又说道:“任事马营,李雅经验不浅,你去寻他讨教,他自然教你做事的诀窍。”

独孤善闻言后脸色却是一沉,旋即便摇头恨声道:“我不与高平李氏相亲!杀父之仇,岂能忘怀!”

李泰听到这话后又是一叹,独孤善因为其父为李植所害事而迁怒李雅,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话又说回来,当时李穆担任雍州长史而留守长安,也是报信并安排人员护送一程,长安的独孤信家人们才得以逃往汉中、免于劫难。随着元凶伏诛、时过境迁,当时恩仇也已经成了一笔糊涂账,只看当事人各自是何感想。

听到独孤善仍然抵触与高平李家交往,李泰也就不再多说什么放下仇恨之类的话语,只是注意以后不要让他们之间有什么公私事情的直接接触就是了。

给这小年轻们安排职事,对李泰而言自然不是什么难事。随着人日结束,朝廷诸司又恢复办公,李泰便给诸小舅子和宇文泰的儿子们安排了不同的职位。

小舅子们还可以随意一些,宇文泰的儿子们则还要顾及到政治上的影响,毕竟大家都在看着。这件事倒也有一个参考的对象,那就是当年贺拔岳的儿子们作何安置。

不过细微处又有所差别,因为宇文泰没有嫡子了,嗣子宇文普则早在宇文泰哀荣追封的时候便加骠骑开府、侍中等一系列的官职安排,如今要作安排的则主要是几名庶子。

人日之后,李泰便奏报朝廷追述宇文泰功勋,给其嗣子宇文普直接加授大将军,其余诸子俱加骠骑开府,其中第四子宇文邕加散骑常侍、光禄少卿,五子宇文宪则授勋卫大都督,六子宇文直则授太傅于谨府司马,其余诸子仍然年幼,皆加通直散骑常侍,仍入太学受业。

随着宇文泰诸子皆加封授之后,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李泰难得的清闲几日,随着假期结束,又变得忙碌起来。

第1211章 营造新都

长安皇城中,近日来由于唐王入朝的缘故,也是变得格外的热闹。尤其作为唐王办公和接待宾客场所的大丞相府,连日来更是人满为患。

长安城池逼仄、规划也是杂乱不堪,这样的印象并没有因为李泰来到这个时代越来越久而有所改观或习惯,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有点忍受不了,这也是他不怎么乐意住在长安城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今年开年之后,他准备进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建长安城!

历史上北周杨坚篡周立隋之后的第二年,便因长安城年久失修、诸多不便而下令在原长安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原上重建新城,新城被命名为大兴城,便是后世所熟知的隋唐长安城。

李泰当年第一次来到长安的时候,看到这一座城池便颇感失望,并在心里萌生了要重建长安城的想法。不过那时候的他在关中都还没有立足稳定,人微言轻,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过只是心中一个狂念罢了,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完成。

后来他的地位权势扶摇直上,直至正式取代宇文泰成为新的关中霸主,但那时的西魏政权新逢战败与大乱,民生凋敝,亟待休养生息,所以大规模的营建计划也就只能押后。

如今几年时间过去了,关中民生已经大为恢复,西魏的国力也在过去的一年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和与北齐的战事当中还俘获和接收了许多的人员。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单丁独口,很难进行编户治理,但同时又是比较可观的劳动力。

过去一年的征战虽然然西魏消耗颇大,但所消耗的主要还是府库物资,至于民间的资货则仍处于一种沉寂存储的状态。尽管去年官府收购谷米撬动起了一部分,但仍有极大的潜力可待挖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今府库中仍然还存了大量的同治五铢钱,需要通过一些途径流入到民间,从而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总之,李泰在核算过方方面面的条件之后,认为现在正适合营建新的长安城,所以便将这件事情正式的在朝会中提议出来。

朝中群臣闻听此事后,顿时也都是反响热烈,赞同声不绝于耳。倒不是出于对唐王盲目的崇拜,而是长安城这居住环境真的是谁住谁知道。不能说让人一点也忍不了,只能说如果有的选,绝对不会再选择继续留在长安。

皇帝在听到这提议之后也是连连点头同意,如今的这座长安长城不只在心理上、在空间物理上同样给他以实实在在的压迫感。

因为长安本身是临渭水而建,地处长安城最北面的皇城干脆就临着渭水。渭水作为关中最重要的河流,两岸土地多遭关中豪强们瓜分营建园墅,难免就要凿渠引水以浇灌各自的土地,由此便造成了渭水河道变浅,每年水汛稍涨,渭水河道中的河水就有可能泛滥成灾,而长安皇城便首当其冲。

尽管宇文泰和李泰都针对渭水这一情况进行过一番治理,但长安城依傍渭水太近、且本身地势比较低洼的情况也难以更改,所以对于这一现象也是治标不治本。

也就是去年关中也遭受了一番旱情波及,渭水汛期极短,否则皇帝还得动不动就要冒着大雨登上高高的阁楼躲避渭水溢流的冲击。

就连皇帝与一众朝士们都有些受不了长安城的居住环境,可想而知城中百姓们必然忍受的更加辛苦,如果不是因为这京畿户口,怕是也忍不住要收拾家当准备跑路了。

所以李泰这提议在提出之后,很快便获得了通过,进入了计划筹备阶段。而在这过程中,皇帝还特意来到大丞相府,向李泰表达了自己对于新都营建的一些建议。

“如今大势所趋、天命所归,朕自有知,今仍据此尊位,非为贪恋虚荣,为唐王守库而已。来日新都营造,宫苑布置,唐王但循所思、不必以我为计。唯岂能于新都得此两进一宅,为河南县公邸,使某居此安度余生,则余愿足矣。”

讲到这里,皇帝又窥望一下李泰神情,旋即继续小心解释道:“所以求乞河南县为食邑所在,因念先君苦盼能够重归洛下。某虽无才但却有福,能与唐王共成大事,故求寄禄食邑于河南,以告先君不必再以此为憾!”

“陛下言与臣共成大事,此意甚佳。营造新都亦国之大事,来日城池落成,臣与陛下俱可于城中长居久安!”

李泰瞧着皇帝小心翼翼的模样,便又笑着说道。

既然营建新都的决议通过,接下来就是正式的规划选址与挑选营建新都的班底人员。

选址方面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无论是长安周边现实的地理环境,还是李泰自己的心意,龙首原南侧都是不二之选。确定了新城地点所在之后,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勘测划定。

历史上的长安城,虽然较之原本的汉魏长安城有所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池的发展,也显露出来了诸多在筑城之初的选址不合理性。

诸如作为宫城所在的太极宫地势便比较低洼潮热,以至于需要另再择址修建大明宫。多修一座宫殿不打紧,但大明宫那布局位置实在是太凸出,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局面走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