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69节(2 / 2)

这一番话讲出来,顿时便让堂内尚算欢乐的氛围冷却下来,许多人本来就是强颜欢笑,这会儿脸上的笑容也越发的流于表面,不知道是否还该不该继续维持。

“前者天下纷乱、正道不昌,人事自需从宜、偶或法度不严。但这本身并非常态,只是治乱之法。而今宪命钦定、万事更新,昔者乱象自然需要逐一摒除。主上虽是马上天子,亦当为太平圣君,是故颁行政令、宣教王化,百业将兴、万众遵法。”

一直比较沉默的杨忠从席中站起身来,神情严肃的向着至尊说道:“臣门中确有几事不安,但皆因家人不肖所致。臣唯待有司秉公处断,不敢俯求徇私。”

他从自家新妇口中得知是因其入宫求情被至尊所见、所以至尊才临时起意的出宫会见群臣,所以心里也一直在打鼓,此时听到至尊主动开启这个话题,便连忙起身表态道。

其余众人听到杨忠这一番话,各自神情也都变得有些不自然,尤其是已经被收拾了一番的于谨,这会儿更加的面沉如水,甚至开始怀疑莫非今日至尊是会同杨忠等人到自家来继续敲打处罚?

“安国公此言诚然合理得体,但却也难免有些疏远人情。天下得治,诚需仰仗奉公守法,然则法理人情同样也都有相通之处。”

李泰先抬抬手,示意杨忠坐下来,接着自己便又开口说道:“朕今履极称制,但平定天下、开创社稷又岂一人之功?诸位于事皆鼎力相助,朕心自知,富贵与共,理所当然。立法勒众,以求天下称治,然我与诸卿之间能言者不应只有法度。

今问诸位,谁人立功不望长久?齐氏群竖,是否也曾有此大乐之时?其业何以难续、一世而毁?除我唐家君臣英壮、勇而伐之,是否也与其子弟堕落、不能守业有关?其群徒昔时贵矣,而今为我唐家作奴,何也?”

讲到这里,他又望向了于谨,继续正色说道:“于公国之元勋、资望深厚,足以荫泽满堂儿孙,然此一族又能否壮拟一国?”

于谨闻言后忙不迭站起身来,一脸羞惭的说道:“臣家教失谨、诸子不肖,家规未能明察,竟然使其有干国法,获刑应当、唯恨未能灭罪于未发。”

“于公此言言重了,虽然公私称允乃是为臣典范,但若事难两兼,先公后私亦为忠勤可夸。于公前为国事繁劳颇多,家事难免失察。所以朝廷典刑,需设议减赎当、法网留情。但诸位亦应深知,法网留情是为了奖酬诸位,却并不是为的门下孽息爪牙滋长!”

李泰讲到这里,索性从席中站起身来,环顾他们一周后便又说道:“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若使嘉木新生,便有枯枝夺命,冠叶岂有壮时?诸位皆捐命于国、舍生报效,我又安忍你等爵命绝于顷刻?一世富贵,易甚,诸位谁若有患生计,罪在朕躬!累世富贵,难哉,门徒不守,更当责谁?”

“至尊用心良苦,臣等感激肺腑!”

众人听到这话后,便又都纷纷避席而起,作拜回应道。

“舐犊之情,人皆难免。于公若终究不忍子弟流于江湖,此夜便可引归户中。”

李泰又望着于谨,口中微笑说道。

于谨听到这话后忙不迭免冠顿首,深拜说道:“臣多谢主上厚爱,孽子触于国法,已经不容此门!”

第1309章 有罪则罚

发生在于谨府上的这一场君臣谈话,很快便通过各种途径在京中传播开来。抛开各种身份地位的考量不说,皇帝陛下这一番言论也获得了许多时流的认同。

或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绝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希望自己奋斗毕生所获取的这一份家业功绩能够顺利延传下去,保证子孙昌盛、永无匮时。

尽管这注定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现实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发生,以至于一个家族势位消沉、甚至于灭族绝嗣,但仍有很多的人愿意为此而努力。

此番朝廷刑司执法严明,多有权贵之家都不能豁免。这些人表面上或许不敢发声质疑,但内心里想必也免不了牢骚抱怨,他们勤于王事、有功社稷,结果家人子弟犯法却仍难免遭罚受刑,与黔首百姓并无二致,朝廷对待功士如此刻薄,实在是让人倍感失望!

可是如今皇帝陛下一番发声并不是刻板的跟他们讲述奉公守法对社稷长治久安的意义之大,而是将每个人的家事都联系起来。这些违禁犯法的纨绔子弟们不只是国之罪人,更是家门孽种,是影响一个家族不能发展壮大的罪魁祸首!

如果说只是单纯的触犯国法,大家也未必就会看得太过严重,只要不是什么图谋造反、想要颠覆社稷的大罪,其他的情况大可以一笑置之。偌大一个王朝,难道还容不下几个行事荒唐的纨绔子弟?别家子弟可以容忍,我家的又为何不能?

可要是谁家出了一个败家子儿,那感受就不一样了。因为子弟荒唐行事所带来的每一分恶果和损伤,都要由他们各自家庭所承受,直接影响到他们各自家势进一步发展壮大,甚至有可能直接由盛转衰,这就让人不能豁达看待了。

特别皇帝陛下又举了北齐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极具对照和参考性的例子,也让一众勋贵们意识到,他们纵容自家子弟违法犯忌固然会影响到自家的家势,而别家子弟狂悖违法,从而影响到国势的发展,同样也是在损害他们共同的利益!

所以想要让这份功业延传下去,不只要对自家子弟严加管束,同样也得要求同僚袍泽们一样家教严明。如果说前一点偶或还会做不到,那么后一点就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这本来就是人的惰性使然。

李泰倒不指望这一次的宴会就能给世风带来什么显著的改变,世风的改善只能通过长期的督查和引导,但他这一番言论却能给执法环境带来不小的改善。

之前大家心内对于刑司严格执法多多少少心存抵触,认为此举是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损害了他们的特权和利益,以至于不由自主的将自身摆在与朝廷略存对立的立场上。

可是李泰这番话点明了朝廷与他们的利益向来都是一致的,他们的官爵俸禄都是来自于朝廷的恩赏,只有社稷长治久安,他们才能富贵延年。

至于那些违禁犯法的行为,不只是在破坏社稷的安定,同时也是在损害他们的共同利益,朝廷通过刑令制裁,他们也应该在道德上进行批判,而不是同理心泛滥的将自身福祉与那些刑徒际遇混为一谈。

那些刑徒是危害家业的败类,是蚀空社稷的蛀虫,如果任由他们存在下去而不严加制裁,那么朝中文武臣员们的忠勤效劳给社稷带来的正面增益必将都被这些败类一次次的放纵给挥霍一空,最终整个社稷运势都将江河日下!

只要这些勋贵大臣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接下来刑司执法的环境自然也就会变得清朗起来,并且国中也不会因此而怨声载道、时局因此动荡不安。

归根到底,国法并不是在针对这些勋贵大臣们进行打压,而是他们各自家教的底线所在,是他们各自所享有官爵特权的最后保障。如果肆意的挑衅国法,那就是在背叛和损害大家共同的利益!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这一套言论,但即便有一二杂声,也已经不足以掀起对于刑司执法严明这一现象的群体性抵触和批判,尤其是难能以此怪怨朝廷刻薄寡恩。就算再怎么执迷不悟,也只是让他们各自显得孤僻难近罢了。

在至尊此番出就于谨府邸宴会群臣之后,畿内诸刑司便也加快了执法审判的节奏,几桩时流关注度颇高、同时还一直悬而未决的案件,也都陆续做出了判决。

近期热度最高的,还是杨忠的女婿和女儿这一桩案件。

在这案件中,窦荣定的小妾公然违反净街式并殴打伤害执法武侯一事,虽然性质非常严重,但也还没到要直接打杀其人的程度。尤其就算这娼女论罪当死,也不该私刑处决。

案事审判下来,首先是各项违规累加起来罚钱十万,凡所涉事人员皆判徒刑一到三年不等,作为首犯的光州王氏娼女则是顶格的三年徒刑,因其已经不能受刑,故而又加罚三万钱,前后罚金便达到了十三万钱。

早在西魏时期,关中便已经开始推行新钱,当时所推行的乃是同治五铢钱。如今大唐朝廷又新铸开元通宝钱,前诸旧钱只要分量足够,亦可与新钱并行。

因为开元通宝乃是国朝新铸的钱币,如今币值正高,一百五十钱便可当一匹绢,按照这个时价来兑算,单单在街中逆行并伤人便罚款将近九百匹绢,高敖曹的半个胳膊肘给卸掉了,处罚还算是比较严厉的。

当然严厉与否也都不打紧,那娼女王氏如果走得快,这会儿已经在排队等着重入轮回了,只是不知道来生还会不会再逆行耍横,有没有她的窦郎直接将之杖杀。

在这一事件当中,明显具有包庇违规情节的万年县尉窦览也没能幸免,直接便遭到了夺职禁锢的处罚,不得再出任官职,并且流配陇右。

若是按照《开皇律》的标准,窦览倒也不至于受罚如此严重。但他倒霉就倒霉在触犯了净街式,又赶在了肃清风头正盛的时节徇私舞弊,也没能适用于议、当等减免刑罚的律令,瞬间便从前途可观的青年俊彦沦落为一个流放刑徒。

窦荣定包庇家奴小妾违反法令,同样也遭到一番重罚,不只官爵遭到了削裁,还罚以三十万钱的重金。但这对其还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最大的罪名还是私刑杖杀小妾,加上此女并没有录入青州一战的俘虏名单、乃是其私下蓄纳,所以先前被贬的官爵一撸到底,同样判以流刑。

杨忠之女杨氏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刑事,但逼夫杀奴,同样有罪,故而夺其外命妇品级并罚入官造一年,但因其父杨忠请出食邑抵罪,故而杨忠削除食邑千户,杨氏则居家自省并需望朔入禀官府。

西魏的食邑只是一个数字,再怎么数量可观都没有一户实际的采邑。大唐朝廷则规定郡公得享一百户实邑,诸王、国公则以五百户为限,基本标准是十比一,即封邑千户则得享百户实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