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88节(1 / 2)

当得知钱塘江南岸的师旅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整军备战,此番到来只是为了接应他们这些乡义家眷暂时向南面进行转移,沈众心内不免有些失望,但很快又打起精神来说道:“慎重用兵也确是好事,毕竟唐军眼下气势骄盛,须得万全准备才可增添胜算。至于暂避会稽……”

讲到这一点,沈众又不免有些犯了难。他当然也希望能够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而不久前他的侄子沈客卿被他亲自派人送往唐军大营之后便音讯全无、生死不知,唐军那里也根本没有告知他们对沈客卿做出了怎样的惩罚,这也让沈众有些担心唐军对他家恶意并未消除,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对他一家下手。

可是就这么弃家而走,他又着实有些不放心、也舍不得好不容易所积攒下的偌大家业。尤其临川王尚未有举兵反攻的准确日期,他们这一走即便是人身安全暂时有所保证,但既暴露了与临川王暗中联络一事,又不知来日归期何时,家中财货必然是带不走太多,等到再回来的时候还不知能剩下多少……

权衡再三,沈众还是决定留在乡里以观事态的变化,于是便又对几名使者说道:“吾乡虽然沦陷于虏,但也终究需要有人留于此间捍卫乡序德义。老夫垂死之年,也不愿再为一时之安稳再奔走他乡,便且留此以待大王雄军杀回。请你等壮士归告临川大王,此乡自有忠义渴望义师凯旋,师旅归乡之时,老夫当毁家纾难以壮军势,豪捐谷米三千石以助大王犒飨师旅!”

这几名使者听到沈众如此慷慨豪壮之言,一时间也都钦佩不已,连连表示一定将其情怀壮志转告临川王。

只是接下来当沈众起身准备送客的时候,几人神色便有些扭捏,低头沉默片刻,才有一人开口说道:“某等奉命潜还乡里联络乡义,为了行进便利并未携带太多给养,昼伏夜出也不敢生火弄炊,至此已经一个昼夜没有粒米入腹……”

沈众听到这话后顿时便皱起了眉头,转头看看堂外天色,便有些为难的说道:“乡居艰难,营家不易,我家薪谷也将要告竭,近日来已经立下家规过午不炊……”

他许诺要资助临川王三千石粮食,那是留下一个钩子吸引临川王过江之后快速到武康来,从而让他一家尽快脱离危险。至于这几个走卒既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也不是什么显赫人物,沈众便有些吝于招待。

“不需劳动炊火,只要灶间有什么残羹剩饭扫在瓮里,容某等稍作进食,也有力气归告将主,某等便不胜感激了!”

几人倒不觉得沈众是因为吝啬小气而不肯管饭,毕竟其人刚才一番表态可谓是慷慨激昂,而且他们入庄来也多见庄人面露菜色,一看就不像是什么饮食富足的家境,而眼前的沈众只穿着一袭旧衣,襟前易磨损处还打着补丁,也可见其家居用度之清贫。

因此这几人心中也颇感惭愧,如果不是实在饿得受不了,他们也都不好意思再留下来蹭饭。

沈众见这几人还有点不好打发,便有些不耐烦的抬手示意家奴将他们引往厨房去。只是他们一家每天进食都是定时定量,只有可能不够,怎么可能还有剩余?

所以当家奴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沈众想了想之后便又吩咐道:“既然临川王师旅近日不归,牛马也无需饱饲。剩下的豆粕杂菽,收去灶上添一把火,给这些饿卒作食罢。”

这做法实在是有些刻薄,但沈氏家奴们也早已经习惯了主公这番做派,闻言后便也不以为意,转身便去安排了。

那几名卒员自然不知沈家庄园中满仓满垛的粮食,只道其家已经将要陷入了断粮之危,又联想到沈众在如此贫寒的情况下竟然还准备捐赠给临川王师旅几千石粮食,心中对于这样一位乡义耆老自是更加仰慕钦佩起来,咬牙吃下半碗豆粕饲料,然后便又匆匆告辞、离开了沈家庄园。

萧摩诃自岭南一直追从侯安都麾下,与吴中时流接触不多,也不清楚沈众是何样人,听到卒员回报之后,也不免感慨此老当真慷慨豪迈。既然沈众不愿往会稽转移,那接下来便要去寻找联络其他的目标。

不过萧摩诃也不打算再继续往吴兴内里潜入了,因为风险实在太大,就在此日藏匿在这里的一段时间里,他便暗中窥见有好几支唐军的骑兵小队在左近行过,足以显示出唐军也在尽量加强对吴兴境内的控制。

他此行主要目的还是查探唐军后路的军情,联络乡义只是顺带着的事情。因此接下来萧摩诃打算将部伍化整为零的往唐军兵道附近察望一番,如果能够摸清楚唐军往返运输给养的路线以及军资积存的地点,那意义可要远比联络几个乡义大得多。

当然这么做固然风险也不小,但既然已经来到敌后地区,便已经是以身犯险,在承担了如此风险的情况下,自然要获得更多收获才更划算。

于是一行人便在这苇荡中继续等待天黑下来,顺便将携带来的干粮分食一下。因为不敢生火做饭,一行人只能干啃湿冷且硬的饭团,一个个被噎得脖颈挺直,那体验并不比几名卒员在沈众府上吃饲料好上多少。

傍晚时分,当萧摩诃还在潜伏的地点给卒员们分配接下来的任务的时候,突然在苇荡外围放哨的兵卒低呼道:“将军,有情况!正有大批军众向此而来!”

萧摩诃闻讯后也走到外围向苇荡外望去,便见到远处约莫有数千步骑军众往这个方向而来,眉头顿时便紧皱起来,口中则低声道:“或是路过,未必是向此而来。”

话虽这么说,他还是示意卒众们披甲持械,准备作战。之前为了隐秘,他们的坐骑都被牵引到苇荡更深处,这会儿也下令让人悄悄牵引出来。

随着外间那支队伍到了近处,萧摩诃也看清楚队伍的全貌,是有上千名唐军骑兵押引着同样数量的吴中乡徒,那些乡徒们手里提着绳索、网兜和镰刀等工具,看样子是到这里来收割芦苇,并非刻意针对他们。

“暂且先等一等,最好不要与敌人动手交锋。眼下天色将晚,他们总不会在此劳作太长的时间!”

萧摩诃看到这一幕后,又抬头看一眼天色,然后便示意部众们稍安勿躁,往苇荡内稍稍退去,尽量不要暴露行踪。

那支队伍在相距几里外便停下来,然后开始收割芦苇,萧摩诃等人便更往苇荡内里去退缩,只竖起耳朵倾听着外间的动静。

那些唐军军卒很是跋扈,不断的呼喝要求那些乡徒们收割品质更好的芦苇,于是那些乡徒们只能不断的在苇荡之中挑拣收割,活动的范围扩大开来,也不免增加了萧摩诃等人暴露的几率。

“再等一等,天马上就要黑了……”

萧摩诃又示意部伍继续往内收缩,此时他们人马已经聚集在了一起,就算是被发现了,也能上马从北面进行突围。

然而正当萧摩诃心中如此盘算着的时候,突然东北方向又有急促的马蹄声响起,萧摩诃闻听此声之后顿时脸色骤变,同时口中大吼道:“速速上马,东面突围!”

与此同时,之前还在呼喝乡徒收割芦苇的唐军骑士们也都大笑起来,向着苇荡深处大吼道:“狗胆包天的贼子,若不想被猛火烧死,快滚出来!”

萧摩诃听到这吼声后,额头更是冷汗直沁,原来唐军一直都知道他们藏匿在此,之前故意喝令乡徒收割芦苇,一则是麻痹他们,二则是锁定他们所在的位置,如今目的达成,自是图穷匕见,两路骑兵分在两个方位进行围堵,一旦火烧苇荡,他们怕要尸骨无存!

第1351章 家业俱失

随着萧摩诃一行各自上马准备突围,他们所在的方位自然便也越发明确的凸显出来。虽然较之唐军之前猜测锁定的位置有所偏差,但是也已经完全丧失了突然性。

唐军上下两支骑兵队伍分列于苇荡两侧,等待着苇荡中的敌骑自投罗网。

但是那些之前收割芦苇的吴中乡徒们,这会儿却变得异常亢奋激动,各自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呼喊着向已经冲进起来的萧摩诃等人跑去:“擒贼杀敌,立功授田!”

萧摩诃一行本就惊慌有加,而这些乡徒们激动的反应更加让他们有些猝不及防,在这密集的苇荡中战马冲进速度本来就不够快,再加上视野受到了阻碍,竟有数骑在猝不及防下被那些乡徒们所跑来的绳索、渔网等物给笼罩并绊倒,不待他们挣扎起身,便被连人带马又被狠狠的扑倒在了苇丛中。

萧摩诃刚刚率部冲到苇荡外围,便有力道迅猛的劲矢迎面向他们射来,这些箭矢凿击在他的战甲上,直让他胸间逆气翻腾,至于其他武装防护本就比不上他的卒员们,更是在冲行的过程中不断的中箭身亡。

与此同时,外间的两支唐军骑兵队伍也已经在苇荡外结成一个威猛战阵,只待他们冲出苇荡便要迎面撞击而来。

饶是萧摩诃本身英壮勇武,但是面对如此凶险恶劣的局面,也已经是束手无策,就算是他以命相搏的冲杀出去干掉几个对手,也已经难能扭转眼下的劣势。

脑海中电光火石般闪过诸多念头,甚至就连他并不悠长的前半生都走马观花的闪现一番,眼见还有数丈便要冲出苇荡、即将遭受更加猛烈的进攻,萧摩诃猛地一拉马缰,直将胯下坐骑扯得人立起来,整个人也由后跌落下来,又飞快的在地上跃起,向着苇荡外叉手呼喊道:“请将军留情饶命,某等愿降!”

事到如今,他们愿不愿意投降其实也已经没有了什么区别,无非逮获活口多少而已,所以苇荡外的唐军将士们并没有就此停止进攻,仍在引弓射杀一些还存抗击姿态的敌众,而后喝令其他愿降之人下马弃械,走到苇荡外的空地上来。

萧摩诃并身边百十徒卒一起垂首行出,但在苇荡外还未站稳身形,后方又有许多吴中乡徒们蜂拥而出,争相将这些人扑倒在地,并且将他们给牢牢捆绑起来,旋即又一脸不确定的望向马背上唐军将士们询问道:“请问将军,这些算不算擒获生口之功?”

连日来随着相处时间的加长,这些吴中乡徒们也了解到了更多唐军将士所享受到的待遇,心中对军功的渴望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点。别说萧摩诃等一干人等,哪怕国主陈昌此刻出现在此,他们脑海中涌现出来的念头恐怕也不会是君威难触、而是这擒获国主之功能得授几顷良田?

在这些吴中乡徒们热情踊跃的表现之下,唐军将士们甚至都没有下马,此间战场便被打扫完毕,萧摩诃等人也都被五花大绑着扛在那些乡徒们肩上,一众人便兴高采烈、浩浩荡荡的往十几里外的沈氏庄园而去。

此时的沈家下溪庄园中,一众沈氏族人并部曲庄人们全都聚集在庄园栅栏围墙内,在他们族长沈众的率领下隔着围墙与庄外的唐军对峙着。

“代公若是入乡来访,老夫受宠若惊,携全族老幼庄前恭迎。但今代公却提兵纵马、持械入乡,乡人虽然未敢冒犯王师军威,然则惊恐之下,偶或失礼,亦是人之常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