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90节(1 / 2)

陈蒨将当下江东形势在脑海中稍作勾勒,便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心内生出一股大势已去的恐慌感。

东阳与会稽分处钱塘江上下游,可谓是唇齿相依,一旦东阳方面顶不住唐军的攻势压力,那会稽自然也难以幸免,侯安都所用心经营的钱塘江防线在西面杀来的唐军面前那就是形同虚设,根本就难以形成任何的阻挠。

正因为两地在地理态势上如此密切,所以留异在遭遇险情之后便要向会稽求救,如若不救,会稽方面必然也好不了。

可问题是,眼下随着钱塘城的失守,钱塘江防线也是岌岌可危,侯安都眼下正自穷于应付北面来敌,自然也没有余力去顾及来自浙西的威胁。

尽管他在会稽境内搜罗了众多的徒卒,看似势力颇壮,可是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连基本的甲械武装都欠缺,也难以形成什么有效的战斗力,摆摆样子还可,实际作战的时候却用处不大。而随着钱塘城失守,又有相当一部分军士被抛弃在了钱塘江北岸,现在怕是连个样子都摆不出来了。

所以眼下告诉侯安都这一情况,也只是加深对方的忧虑而已,实际上却难以做出什么有效的应对,反而还有可能动摇其人的顽抗之心。

沉默思忖一番之后,陈蒨又望着留贞臣说道:“你在行途中时,有没有先行遣员告知侯公此事?”

留贞臣闻言后连忙便摇头说道:“行前家父曾有叮嘱,侯公此人性情狂傲、自视甚高,此番来访乃是有求于人,更应卑恭持礼以悦其怀,所以未敢遣奴传信,欲待亲自拜见恳求。恰逢丈人于此,若得引见,想能得重几分。”

侯安都之前坐镇东扬州,将左近豪强势力都收拾的不轻,故而留贞臣对其也是颇存敬畏之心,先来拜见丈人陈蒨除了敬重亲长之外,也是希望在陈蒨的引见下,侯安都能对他态度好上一些。

然而陈蒨却有自己的想法,在听完留贞臣的话之后,他便皱眉叹息道:“你今来的并不巧,钱塘江北唐军攻势甚猛,刚刚在今日夺取钱塘城。侯公眼下正调布人马,准备重新夺回城池,并无余力兼顾他方,眼下前往拜访也只是徒增前往,反而有可能会惹厌侯公。你便且留我处,待到时机有所好转,我再将你引见于侯公,求其增援东阳。”

“可是、可是如今乡势危急,若无强援助战,乡人恐怕难以抵挡唐军的强攻啊……”

留贞臣听到这话,顿时便一脸焦躁的说道。

陈蒨为了稳住对方,稍作沉吟后便又说道:“眼下会稽并无闲力用于他处,我便先遣我部精卒西去告慰一番,提振士气,让他们固守乡里、安待援军。”

留贞臣听到陈蒨所言会稽情势同样如此危急,心中也没了主意,于是便也只能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在将留贞臣安抚住后,陈蒨便着员将其与一众随员引往别帐安置下来,自己则又召来部将钱道戢吩咐道:“岭表唐军大寇东阳,留异一介土豪恐难挡此强攻,你且引部往钱塘上游下淮观望形势,若见东阳方面不能力守,即刻遣员归报!”

当钱道戢引部离开大营西去之后,很快便有人将消息告知给侯安都,侯安都得信之后也不疑有他,只道陈蒨是见势不妙派人西去联络东阳太守留异。对此他自然也不会反对,眼下钱塘江防情势危急,一旦会稽告破,相邻的东阳等地形势也好不了,正需要集中力量巩固江防,大家才能盼望有好日子。

因此侯安都只是专心布置反攻事宜,希望能够一鼓作气的将钱塘城给重新夺回来,恢复之前的攻防局面。

然而他这么想也只是一厢情愿,之前唐军被拒在城外的时候,固然是拿守军这防线布置有些无可奈何,可是如今既然已经将钱塘城攻夺下来,又怎么会轻易的让其再失守。更不要说还有萧摩诃与一众降人们进行各种提议与示警,让城池防务变得更加周全。

所以侯安都所组织的这一场反攻注定是徒劳无功,钱塘城南的水门码头被拆除,比较靠近城池的船市港湾附近又布置上了投石机等器械,一俟敌舰靠近过来,投石机便将火弹直接投入舰船上。

那些抢滩登陆的小艇在靠近岸边的时候,便遭到了密布在水面上下的水排栅栏的拦截,一些飞舟由于冲得太猛,连人带舟撞在了水栅上,顷刻间便落得舟覆人亡的下场。

一夜疲扰过后,钱塘城仍是没有受到丝毫的伤害,参与反攻的会稽水师却已经是疲累不堪、而且死伤惨重。甚至还有一艘大舰因为夜中航行不便而搁浅,继而便被唐军所夺取。因此下半夜的战斗已经不是在攻城了,而是在试图尝试夺回或者损坏掉那一艘大舰,以免到了第二天被唐军利用向南面发起进攻。

这后一个任务倒还完成的不错,经过一番折腾之后,那一艘搁浅的大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只船上的拍竿设施都遭到了摧残,船身也承受了巨大的破坏,如果不作一番抢修,很难再投入战斗使用。

侯安都在码头上督战竟夜,却只获得了这样一个结果,心中自是多有不甘,但见将士们已经都是一脸疲惫,显然已经难以再坚持继续作战,便也只能勒令战船暂且返回。

一夜激战下来,局势虽然没有更加好转,但也并没有恶化太多,起码眼下对岸的唐军仍然没有大举渡江南来的能力,仍然不失挽回局面的余地。因此侯安都便强打起精神来,沿着南岸防线巡视一周,勒令部众们一定要小心戒备,然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大帐中稍作休息。

回到帐内后,侯安都简单用过些许餐食,然后便和衣而眠,这一觉便直接睡到了傍晚时分,这才被帐外军士的奏报声所惊醒:“启禀主公,大事不妙!钱塘江口忽然有舟师大舰转入进来,很快便可抵达此间战场!”

“什么?”

侯安都听到这话后顿时睡意全消,直接从卧榻上一跃而起,旋即便又感觉眼前一阵泛黑眩晕,重新跌坐回了卧榻上,继而颤声道:“唐军舟师既至,形势大为不妙,快、快邀临川王至此共商大计!”

“临川王、临川王午时来访主公,告是思念亲人,欲返山阴探望,因见主公正睡,便告无需滋扰,自往山阴去了。”

军士听到这话之后,连忙又垂首回答道。临川王与他们主公乃是亲密盟友,在这前线也是来去自由,他们自然也没有权力加以阻拦,而且所去的山阴也在他们控制之中,前来辞行时还没有如此变数发生,故而也未以为意。

听到下属作此回答,侯安都脸色又是陡然一变,口中怒喝道:“吴儿向来短见薄胆,莫非见势不妙,又将弃我而走?速速传令山阴,决不许临川王私自离城!”

第1355章 三吴悉定

陈蒨之所以能够在敌情出现变化前便先一步离开江防前线,那是因为他所参考的压根就不是钱塘江口的敌情,而是上游浙西方面的情况。

浙西方面的情况恶化非常快,当钱道戢率部抵达下淮的时候,便已经可以看到有许多来自东阳方面的难民队伍,当入前询问东阳那里的最新情况时,这些人也都是众说纷纭,总之就是非常的不乐观。

钱道戢对此也不敢怠慢,忙不迭将相关的情况汇报回来,而陈蒨又就此询问留贞臣一番,据其所言在他离境的时候,郡内局势虽然已经颇为凶险,但也还并没有失控,郡内民众还在其父兄的统合之下与唐军进行作战,可见难民出逃是在其人离境之后才发生的事情。

留贞臣为了吸引援军前往,可能会有所隐瞒,而钱道戢所见到的真相就是东阳方面正有大量难民出逃东来,再考虑到难民们对资讯的感知本来就比较迟钝、行进的速度也比较缓慢,那么很有可能东阳已经陷落了!

做出了这样的推测之后,陈蒨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如果浙西失守,那么侯安都再留在江防前线沿钱塘江与唐军进行对峙纠缠也就没有了什么意义,反而会让自身陷入到腹背受敌的窘迫境地中。

就算东阳方面仍然还在坚守,但是在整体大势上看来,情况也已经非常的不乐观。

吴中唐军大势向南压迫而来,岭表方面的战事也已经结束、彼处唐军向此回攻,这意味着大半个江东都已经落入了唐军的掌控中来。

虽然眼下唐军在江东这些军事行动仍然是以讨伐侯安都为名义进行着的,南陈朝廷仍然是江东名义上的主人,但这话也只是偏偏陈昌那个蠢物罢了。而且如今事实都已经在快速发生改变,这些表象的东西又还能存在多久?

可以说如今唐军在江东大势已成,就算会稽这里继续顽抗下去,能够获取转机的可能也是小之又小。继续逗留在此只会让自身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凶险,而且未来能作反击的余地也越来越小。

所以陈蒨在权衡一番之后,还是决定继续向南面进行转移,进一步拉长唐军的补给线,从而获取更多发生转机变数的可能。

但是他却并不打算将自己这一决定与侯安都进行沟通,因为侯安都未必会认同自己这一看法。

须知其人在钱塘江防线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而且对此有着极大的期望,其人性格又刚愎自用,凡所认准的事情便不会轻易改变,一旦双方发生什么争执,按照侯安都一贯以来飞扬跋扈的作风,极有可能会演变成为实际的冲突。

如果局势真的演变到那一步,陈蒨与侯安都之间的联盟自是不复存在,而他再想实施自己的计划怕也不可能。毕竟眼下在这江防前线上,侯安都所掌握的力量还是远远超过了他。

所以陈蒨打算暂时瞒住侯安都,自己先以前往山阴城探望家人为由离开江防前线,反正侯安都也一直不太愿意让他插手江防事宜。在还不清楚浙西方面变故的情况下,其人又因为钱塘城的丢失而焦头烂额,自己只要不是明显的离境出逃,侯安都想必也不会太过在意他的动向。

离开江防大营的过程要比陈蒨所预想的还要更加顺利,而他在了解到侯安都还在打算继续固守钱塘江防线并伺时反击的时候,心思便又发生了变化。

眼下浙西不守,唐军眼见便要顺着钱塘江攻打下来,继续滞留此间只会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但侯安都又固执的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与其让这些好不容易聚结起来的会稽师旅在这里一战丧尽,还不如趁机聚拢一部分人事力量继续向南转移,作为来日反攻的力量保存下来。

所以在回到山阴城之后,陈蒨当即便着令部众向着城中诸大族分下请柬,邀请他们到城外的兰亭别业聚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