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705节(2 / 2)

“但今群贼俱入穷途,一旦放弃追剿,使其得有喘息之机,来日必然为祸更深啊!”

田弘又连忙苦口婆心的说道,好歹忍住没有说秦王这一想法有些妇人之仁。

“此番罢战之后,不止要劝民为耕,更要劝贼为耕。传告州郡官府,但肯弃械垦荒,可以既往不咎,并量其垦荒亩数,赐以粮种、农具、耕牛、布帛等。征师驻于南川,钱粮耗损日甚,若能将此杀人之资用于活人,犒奖垦荒之徒,乃是大善!”

李晋继续沉声说道:“或为此为迂腐之仁,贼之为贼,本就昧于仁义,更难以恩感化。但安生乐命,是人之天性。向者生民适乱,是因天下纷争、民不聊生,但今皇朝兴治,但能从治而生,谁又愿从乱而死?

况民之为民,不在德义,而在田亩。贼若弃戈执犁,与民何异?王田之内,三时作而一时息,孰能为贼?杀生可以灭贼,劝耕同样也可。”

田弘听到这里,一时间竟有些词穷,低头沉默片刻,才又开口说道:“可是殿下,若这些顽贼仍然不肯弃械就耕,不应王命,又将如何?须知他们本来就是刁悍难驯,所以才兴兵为乱,贼不乐安生,何以安生诱之?”

“贼不乐安生,百姓却乐。凡所聚乱之贼,皆其乡里豪富剽悍之徒,其乡百姓但能执贼报官、发掘贼巢者,皆可均其田宅、分其仓廪。”

李晋也并不是一味的要讲仁义,对于那些顽固作乱的贼徒,他同样不打算轻易放过,只是与之前大军劳顿、征师费巨的方式不同,他打算将此转变为乡人与乡豪之间的矛盾,通过那些乡人的检举告发和辅助配合来定点清除那些乱贼首领。

之前也有人做出这样的提议,但被人以是教人用奸、败坏乡伦道义而否定,但李晋在思忖一番之后还是觉得所谓伦义还是太过空泛,尤其眼下南川叛乱迟迟没有解决,这难道就称得上乡义淳朴?

朝廷施治的基础就在于人和地,既然那些作乱的贼子不愿意接受朝廷的统治,那自然就要将土地奖励给愿意接受朝廷统治之人。有了这些人的配合引领,再对那些乱贼追剿起来自然就目标明确、效率大增!

于是随着秦王做出这一决定,唐军师旅大部便撤离南川,仅仅只是留下了少量的精锐骑兵留驻郡县,并且发布一系列奖励耕垦的政令,让各地尽快恢复春耕。

随着官军撤离,那些乱军们自觉得总算坚持获得了胜利,于是便都趾高气昂的回归乡里,同时也勒令部众们抓紧时间进行耕作。毕竟他们作乱也是需要吃饭的,而且许多乱军头目本身就是乡里大豪,各家田地若因战事撂荒歉收则实在太过可惜。

可是随着这些乱军解散归乡、各自开始耕作起来,那些乱军头目们很快便发现情况有些不妙,原本他们约定彼此间是要保持联络,同时防备官军再次杀回,定期还要重新聚集起来。

最开始一段时日情况还好,可是渐渐的失约之人便越来越多。因为大家都发现官府管理异常的宽松,甚至一些乱军头目公然在乡里游走、甚至出入城池都不受执拿,甚至只需要到官府报备田地讯息,官府验证之后便会给予粮帛等赐物。

一些人自然觉得这是他们努力抗争得来的好处,而且既然已经争取到了,那也就无谓再作抗争。毕竟之前官军定乱杀人时也着实凶狠,他们也多有乡亲子弟死在了叛乱当中,如今总算安定下来,处境也得有改善,自然也就不想再作乱了。

但这样的情况显然不符合那些乡里豪强的利益,他们要的可不是官府赏赐的仨瓜俩枣,而是希望能够完全垄断乡资乡序,拒绝接受官府的管制。因此当发现民众们都被官府那些小恩小惠给消磨斗志之后,这些人便也警惕起来,于是便想着再次将部众给集结起来。

然而他们这里还想再次为祸,殊不知自己也已经成为了一些乡人的目标,很快便有一些豪强的坞壁庄园突然被乡人冲破,又或被乡人配合官军里应外合的攻取下来。

一时间那些胆敢返回乡里的南川豪强们纷纷罗网,甚至包括一些早在侯景之乱时期便活跃在境内的豪强,诸如豫章周迪、熊昙朗之类,全都遭到部曲和乡人的出卖,陆续为官军所抓捕。

如此一来,南川平叛就此打开局面,一些首领人物纷纷被抓捕,而许多原本从乱的百姓也借着官府息戈劝耕这一机会而回归乡里,重新成为编户的顺民。等到时间进入五月仲夏,南川各地已经是兵戈悉定、风物融洽。

随着南川叛乱被平定,坐镇江陵数月之久的秦王李晋便也率领一干定乱功士与所抓捕的南川乱军首领们一同归都报功献捷。

第1383章 册立东宫

南川征师入京之日,朝廷还在京郊灞上安排了一场迎接仪式,甚至就连当今至尊都亲自来迎。

单凭这一场战事的规模和战绩,自然不值得至尊出面,但是因为秦王首次督军就事,意义自然不同。至尊不只是天子,更是人父,舐犊情深也没有掩饰的必要。

在灞上军营中对出征将士犒慰一番后,李泰察觉到儿子有些沉默寡言,于是又让人安排一处营帐,父子单独交流一番。

“此番山南督战,感想如何?”

入帐坐定之后,李泰望着低头不语的儿子开口问道。

这不问还好,听到父亲的询问声,李晋情绪顿时变得波动起来,眼圈微微泛红,好不容易克制没有垂落泪水,他头垂得更低,语调苦涩道:“儿给阿耶丢脸了,此番督军出征,没能从速定乱,反为南川土人豪强牵制,乱事迟迟难平。阿耶西巡,威震宇宙,儿今处事国中,却没能壮我国威……”

听到儿子这么说,李泰便又忍不住笑了起来,旋即便又说道:“无论过程如何,结果总是好的,南川叛乱得以平定,生民重归安生。我观州郡奏报,此番定乱非但没有大害民生,反而还有所增益,过往数年都不曾落实的编户事宜,因你今次政令进益不少。”

“不一样的,儿今督统大军往征贼患,敌我本就差距悬殊。贼人善用地利,游走川野与官军对战,儿却未能妙典军机、善用韬略,难凭征讨肃清贼患,不得已才兼采别计。而且那些计策也都是群属所进,儿只是兼取有益加以实施,并不是自己构思得来的良策……”

李晋讲到这里,脸上的挫败感更深:“阿耶才力卓越、威若天人,统一寰宇、造此宏业,儿今只是平定南川一地却还波折横生,实在没有面目自我宽慰,世人、世人想必也会大失所望,阿耶、阿耶也会失望犬子不肖……”

讲到这里,他语气已经有些哽咽,泪眼朦胧的暗望父亲,心内更忧惧的,则还是担心从父亲脸上看到对自己的失望。

但李泰脸上却并没有什么失望之情,甚至眼神中还不加掩饰的流露出对儿子的欣赏。

养儿就像抽奖,无论父母再怎么呵护备至、教养周全,教养出的儿子会是怎样的性情、怎样的才干,也都不能确定。这世上太多虎父犬子,老子英明神武、儿子昏聩至极,仿佛基因突变一般。当然也有父子俱能、相得益彰的例子。

自己的儿子究竟是个什么材料,李泰心中也有些好奇。他固然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许多品质往往都是事到临头才会显露出来。所谓见微知著的赏评,只是一种极不负责、又偷懒省力的评价人物的方法,是掌握话语权之人的傲慢体现,对被评价之人并不公平。

对于不相干之人,李泰甚至都懒于评价。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子,尤其是继承人,他则会尽量用更全面的角度来做评价,或者说教导督促。

李泰这一次之所以派遣儿子前往山南定乱,也并不是希望此子能够一鸣惊人,甚至内心里还隐隐觉得事情如果进展不够顺利也未必是坏事,那么接下来自己便可以借此事例对儿子进行一番敲打教育,让其戒骄戒躁。

但是此事进行下来,固然过程不是很顺利,但是具体到儿子本身的做法上来,李泰却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作指摘的。反倒是这小子因为以自己为榜样,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有些不能清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以致有点妄自菲薄。

所以李泰也并不打算教训儿子,而是要开解疏导一番。打压式教育固然能够让人戒骄戒躁,但有时候用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而且也要看受教育的人具体是怎样情况。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出色的人才?天纵奇才、任事必成,当然值得让人信赖推崇。但是数遍天下和历史,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大多数人都只是优点与缺点共存,并且有的人才力足够出色,缺陷也足以致命。

包括李泰自己,老实说他并不比这时代那些出色的人更优秀,甚至还颇有逊色,而他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一番事业,除了敢想敢干、行事果决的共同点之外,就在于对历史规律和天下大势有着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人生固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尤其是本身能力不足以抗衡一些意外风险的时候,任何一点意外都足以抹杀掉这个人未来无穷的希望。可当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本身对于规律和大势又有着足够的了解,那真是想输都难。

相反有的人足够强大,又足够精明,但却对于规律没有足够的认识与敬畏,哪怕已经攀爬的足够高,坠落也只是一瞬间的事。钓鱼要带好头盔,篡国莫得罪厨子。

讲到优秀的继承人,就不得不说高欢的儿子,尤其是高澄少年老成、足智多谋,高洋临危受命、英勇果敢,不要说在南北朝这特殊时期,哪怕放眼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是很能打的。

但这就是足够优秀、足够合格的继承人吗?李泰却并不这么看,他们固然很优秀,但却未必适合自己。

“高欢诸子俱称精干,而今其国安在?”

李泰抬手示意儿子坐到自己近前来,旋即便又说道:“人间万事,愚者唯见眼前,难睹万代,妄者心怀千秋,但却无视当下。愚者、妄者俱不可取,智者行事自需安步而行,并瞻望前路。道理说来简单,但人处事中,却未必能感知透彻、知行合一。你我虽是父子,际遇却大不相同,我能教你的只是道理精神,但却不是行为事迹。”

他见儿子还有些迷茫,便又继续说道:“你耶生于乱世、长于忧患,行事自需勇猛,不可轻易懈怠,逆水行舟、风急浪险,稍有疏忽便会舟覆人亡。但这并不是你的处境,你出身贵胄、又逢盛世将至,为人处事大有从容余地,为人不必好胜,遇事不必争先,谦冲得众,事缓则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