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706节(2 / 2)

就拿那些河北逃人来说,他们或为战乱所催,或是被齐军掳掠至此,一旦重返河北看到州郡得治、民生安宁,怕是还未交战便先丧失了斗志,懊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痛恨一直挟持他们的齐军。

齐主高济本来一直都保持着沉默,可是当看到上下群众似乎都在反对斛律光,顿时便也蠢蠢欲动起来,忍不住开口说道:“是啊,如今国势危难,皆因咸阳王等柱臣同心协力才勉强维系至今。王虽忠勇无双、不惧死战,但今群臣皆持异议,咸阳王还是应当慎重考量。王若轻出、为贼所劫,后继国事又当仰谁?”

听到众人全都不支持自己的提议,斛律光便也只得放弃这一想法,继续专心修补那燕山防线。

但长时间的紧张备战也是让将士们疲惫不堪,难免就会有一些疏忽懈怠的情况发生。斛律光向来治军甚严,如今又正当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对于此类情况自是严惩不贷,这不免又让群众叫苦不迭。

这一天,负责行苑宿卫事宜的领军将军高保宁又触犯军法,被斛律光派人执入军营准备加以刑罚。高保宁乃是齐氏疏族,久任辽西,齐主高济对其也颇为倚重,闻讯后便赶到军营去想要为高保宁说情。

“陛下千金之躯,动静有度,何以竟为乱法之徒奔走?”

听到高济表明来意,斛律光心中便有些不悦,当即便沉声说道。

高济听到这话后也有一些尴尬,便略作欠身说道:“东行以来,亲属离散,使人倍感伤怀。领军是我疏属,平素遣用效力亦颇得宜,还请咸阳王法网略宽,从轻发落。”

“此徒乱我军法,已非一遭,着实可恨。但今陛下既言,便且杖之三十,若再有犯,决不轻饶!”

听到高济这么说,斛律光也是有些心酸,略作沉吟后才又开口说道。

高济闻言后自是连连道谢,离开的时候顺便又将受刑完毕的高保宁带回别苑。虽然已经从轻发落,但三十刑杖生受下来,那高保宁也是满背创伤,难能起行,伏于车中语带不忿道:“咸阳王实在太专横跋扈,臣不恨身遭刑罚,却羞恼陛下亲至、其仍不肯宽纵退让。”

“咸阳王是国之重臣,非其护顾,朕亦难能安处于此!”

对于那些在自己面前议论斛律光是非之人,高济向来都是如此作答,此时也不例外。

高保宁听到这话后却忿念更深,哼哼说道:“咸阳王虽是忠臣,难道余者尽是奸佞?其虽忠勇,但垂危之国势凭其一意孤行怕也难挽。眼下形势本就危殆,兵寡势弱,其仍威刑吓众……”

“不要再说了,咸阳王忠国之心坚于金石,朕不疑之!”

高济见高保宁还不住口,当即便又皱眉低斥道。

且不说北齐残部内里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大唐河北方面在接到朝廷所下达的征令之后,战争的机器便再次运行起来。去年圣驾西巡,所召集主要是山南、关陇等各地府兵将士,河北方面虽然也有从驾,但数量并不算多。

如今整个河北大地上大小军府近百座,在籍府兵将士更是有多达十数万众。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平定河北之后陆续增编而来,错过了攻灭北齐这一大分润战功的机会,因此许多府兵军士仅仅只享有基本的均田,额外的功勋赏赐则就不多。

去年分发到河北的征兵数量有限,加上许多府兵还对远赴西域心存畏惧迟疑,故而征发氛围尚算平静。但是到了今年又有战斗任务下达,河北诸多军府顿时沸腾了,府中挤满了请求出征的军士,都盼望着能够通过军功来换取更大的赏赐。

“某本贼齐华人戍边勇士,辽东边情也很熟悉,还曾手刃库莫奚数员,府主若不点我,必是处事不公!”

为了获得出兵的名额,军士们都纷纷高呼自己的优势所在,并用言辞挤兑负责点兵募士的府主,结果河北诸州本来征兵三万的计划,各地兵簿汇总上来却多达七万之众。

当被任命为此番征师主帅的李穆来到邺城,看到相州总管李礼成所递交上来的备战情况,顿时便有些傻眼,连连摇头道:“超员实在太多了,这绝对不可!河南诸州府兵征令俱已下达,并需携粮北上,朝廷可没有额外的用度差补来驱用这些富余军士!”

“军士贪功、争先恐后,诸军府为此烦恼不已,若不作此呈报,军心都将不安。公既受使此事,亦应妥善处理!”

李礼成这段时间正为此事烦恼不已,如今总算等到李穆到来,事情交托回去,当然不肯再接手回来,匆匆辞别李穆便返回总管府中避而不见。

李穆身为武将,当然也希望能打富裕仗、投用的兵力物力越多越好,因见距离征期还有一段时间,于是便顺水推舟的将情况向朝廷进行奏报。

单单只是攻讨辽东北齐残部自然是用不了这么多的兵马,可如果目标放的更大一些,调用这么多兵力便合理了。河北军士踊跃应征,朝廷如果不加应允的话,那就需要再遣使者慰问安抚一众军府了。

当这一情况被奏报到长安的时候,李泰将奏章翻看一番,除了看到军士渴战、军心可用之外,也意识到河北府兵建设比较滞后,虽然军府规模、军士数量上来了,但是相关的资源分配还是不够周全。而府兵除了兼顾耕织,最大的收入进项自然就是军功奖酬,所以才会有如此踊跃的情况发生。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也是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那就是如今河北大量的乡土资源仍然掌握在世族豪强的手中。

尽管在攻灭北齐后,诸如赵郡李氏、渤海封氏等豪族都遭到了严酷的打击,但这些毕竟只是特例,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以及其他世族,则因为与李唐宗族亲密的关系,比较顺利的加入到了新朝统治序列当中,他们的乡资势力也有所保留,甚至还继续扩张。

之前为了维系国中局面的稳定和休养生息,对于这一类的情况,李泰也并没有深入的去进行改革。此番派遣太子主持撤郡并州诸事,也有要打压豪右世族的意思在其中。

眼下河北军心如何已经呈现出来,可以说进行更深刻改革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如果再不加以积极的回应,无疑会令人心怠惰消沉下来。

不过在有对外战事的时候,李泰便鲜少选择同时进行内部的调整。眼下河北诸府兵将士们的情绪显然难以通过简单的安抚便平静下来,毕竟他们是有着真正旺盛且迫切的需求。

在权衡一番之后,李泰还是决定先外后内,他也放弃在关中窝着偷懒过冬的打算,自己亲赴洛阳坐镇,而后又将先期出发的儿子李晋前往邺城监督军政。同时河北方面征师规模扩大,诸州备荒的常平仓暂支军需,从而向辽东发起规模更大的战事。这一次便不只是要剿灭北齐残齐势力,更是要将大唐兵锋一举推到辽水一线再作打算。

于是随着圣驾抵达洛阳,大唐的战争机器便又加大马力的开动起来。原本是计划五万师旅征讨残齐,如今动员兵力陡翻倍余,十余万大军汇聚幽州,然后便分别取道卢龙要塞与辽西走廊一起向燕山北麓的北齐残部围攻而去。

此时北齐残部已经整军备战大半年有余,终于等到大唐出兵的消息,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偿所愿。可是当得知唐军此番号称足有三十万大军、兵分数道的向辽东杀来的时候,这些北齐残众顿时便又有些傻眼,甚至就连斛律光都大感惊讶:“此间不过区区几万穷师衰旅,唐主竟然举国来攻。看来亡我之心甚坚,吾辈不死,其难安寝。”

无论唐军多少人马向此杀来,如今摆在他们这些北齐残众们面前的也唯有死战到底一途。过去这些时间里,斛律光也一直在整军备战,故而将士们战意尚算坚决,并没有被敌人强大的兵力而吓得惊慌失措。

大唐方面虽然声势浩大,但是由于增加了征发用兵的规模,故而最终出兵的日期较之原本计划中要更晚了一些。

反倒是得令之后便率部横穿漠南、直攻辽西的突厥可汗摄图先一步抵达了辽西战场,并且很快便有所创建。眼见突厥大军到来,本就斗志不坚、组织涣散的契丹直接滑跪,向突厥投降归附,转头做了突厥军队的前锋。

随着突厥倒戈相向,燕山行苑北面便全无遮掩,直接暴露在了突厥军众的眼皮子底下。与此同时,取道辽西的军队在抵达营州黄龙之后,便也立即向着燕山行苑发起进攻,而这一方位却非北齐残众重点经营布防的区域,唯凭山川地势稍作阻碍。

这也并不是斛律光在备战之时出现了重大的疏忽,关键还是在于力量不足,想得到但却做不到。原本斛律光是打算联结高句丽一起布置黄龙北部防线,保持往来辽东的畅通,可是高句丽方面却犹豫不决,因见唐军迟迟没有发起进攻,便也将合作事宜一再拖延,甚至就连派往平壤迎亲的斛律武都至今都还滞留其境没有迁回。

如今大唐政令陡下、征师旋至,再想做出补救布置,无论时间还是力量上都已经来不及了。随着诸面遭受围攻,原本斛律光精心经营的燕山防线,一时间竟成了孤军深入、身陷重围。

不过斛律光也并没有因此而惊慌失措,他自知突厥之众散漫松懈、战斗力不强,而辽西绕道而来的师旅迂回折转,也不可能是唐军的主力。真正能够带来致命威胁的唐军主力,一定是会从卢龙塞一线杀出。

所以他继续留驻燕山防线,同时着令自己的弟弟斛律羡率领一部精军向北击退契丹与突厥的师旅,其余人马则固守行苑,凭着行苑近年来所修设的防事抵抗营州方面的攻势。

斛律光这里仍然指挥若定,然而后方燕山行苑中却已经是乱作一团。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斛律光这么镇定自若,几十万唐军气势汹汹的攻来,周边诸方都已经直接暴露在了敌军兵锋之下,这实在是让人难以镇定。尤其是当斛律羡又率领一批军众北去迎击突厥与契丹师旅,使得行苑驻守兵力更少,也让此间人心越发的惶恐。

“至尊,唐军大举来攻,斛律兄弟却各自引师盘桓于外,丝毫不以至尊安危为计。该当何以应敌,至尊亦当自计啊!”

早就与斛律光不睦的高保宁因见麾下能够调度的人马更少,心中也是慌乱不已,连忙求见高济并作劝谏道。

高济虽然也颇为慌张,但还是强自镇定道:“领军休作此言,咸阳王忠心……”

“咸阳王纵或忠于国,但却未必忠于君。至尊入此以来,便一直被虚置行苑之中,内外诸事无一能问,俱由咸阳王兄弟所把持。其所以自晋阳引护至尊至此,无非是挟一神武血脉而号令群属。此血脉是否至尊,于其而言并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