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2)

对于这位皇后娘娘,他也是有所耳闻,传闻中她性格温柔,但十分贞烈,为当年参军一去不回的夫君,苦守寒窑十八年。

世间人都说,她十八年的等待,一朝云开见月明,薛平贵登基为帝,她坐上后位,母仪天下,可谓风光无限,而李怿得到的消息当中,这皇后当的可不是那么安稳。

上次匆匆一见还不曾觉得,今日再遇,他才发觉,这位寒窑皇后和他想的可不太一样。

思央这几日脱去了枯槁的病态,脸色也跟着红润起来,肤色虽不似常人一般有光泽,可也不像刚来时候干柴样的蜡黄,倒也附和了她这个年纪的样子。

长安说的上是臣的故土,倒是没有什么适应不适应的。眼睑微垂,李怿慢慢踏着步子迈上这座小桥。

虽多年未归,长安城还是这般繁华,这点倒是没变。

清淡的眸子盯着他,直到他离着三两步距离停下,眼波一转,思央轻巧的转开身,面向湖面:也对,毕竟物是人非。

翠儿的心跟着狠狠颤了颤,总觉得这秋风吹的人冷飕飕的,下意识的就挨着自家小姐近上一些,也离着另外一位远一点。

长眉上扬,一双凤眸眯了眯,冷肃的五官,眉眼幽深,紧盯着那张淡妆素眉的侧脸,视线下移,脖颈倒是纤细修长,似乎能一手捏断。

长安城皇后娘娘一直都在,可否同样有这种感觉。忽而轻声一笑,李怿扶着桥栏,顺着思央的视线看去,满目黄叶,有感一叹:今年的冬日怕是要来得更早上一些。

第11章 一穿[11]

◎薛平贵和王宝钏◎

啧。

这位汝南王倒是不肯吃亏啊。

思央心中一晒,她点了句他如今的状况,这人也给她回刺了句,王宝钏可不就是在长安城外,一直待着么,现如今的境况仔细想想的话,还真的不比他好上多少。

不过皇后娘娘心境豁达,实在是令人佩服。李怿又道。

此话怎讲。思央想听他接下来的话。

李怿唇畔勾勒似有若无的弧度,静静睨着她:今日有人传出,皇宫昨夜中出现了刺客,差点儿伤了娘娘贵体说着他又笑了声:不过现在看来,娘娘应当是没有受到惊吓。

瞟了身侧人一眼,思央眉梢轻挑,试探道:汝南王的消息可真是灵通。

李怿摇头,很是坦然道:灵通算不上,这事情满朝文武都知晓,臣也是刚好听了一耳朵。

这么快宫外都有传闻了,依照思央的预料,薛平贵肯定是要把此事压下去的,然而现在却是传的沸沸扬扬。

其中固然别有他人作为推手,故意为之,但这位刚回京城的汝南王,能在短短时间就得知确切消息,倒也不简单。

那么王爷对此有何高见?

显然是没料到思央会这么问,李怿稍稍怔了下,紧接着避开了她的视线,望着远处:陛下初登基,难免有些人包藏祸心。

本宫看到是未必。思央见他想要扯开,又慢悠悠的给拉了回来,长叹一声,略忧愁的道:倒也不瞒着王爷,昨夜那刺客冲着是本宫的玉坤宫而来,所幸他被抓了,拉下面罩一看,长得是一副西凉人的面貌,可是吓坏本宫了。

是吗。李怿完全没看出来,这和他闲闲扯着话的皇后娘娘,脸上有一点儿被吓坏的样子。

思央没理会他话中的一点嘲意,温婉的秀眉,蹙着,带上轻愁:王爷您看本宫受尽苦楚,才得了这份荣华,现如今每日提心吊胆,哪儿有你说的这般自在。

自在不自在,李怿不好妄下结论,但前面他是十分认同的。

对于娘娘和陛下之间的往事,臣略有耳闻,娘娘性情贞烈,令人钦佩。

素手捏着帕子,假意的抹了抹眼睛,思央一副被人深知了解感动的模样:王爷能这么说,也当是性情中人。

两人你来我往,说的话虽然翠儿都听得懂,也晓得意思,可总觉得其中怪怪的。

此地虽偏僻,但也是后宫之地,王爷还是早回吧。远远的看到一道身影小跑来,思央微顿后说道。

眯了眯双眸,李怿点了点下巴:多谢娘娘告诫。

小姐汝南王不会听到咱们说的话了吧。都走出老远了,翠儿还在回头张望,揪着扶着思央的手都紧张得攥紧了些。

他?思央脚步顿下,往身后的方向看了一眼,那人还在桥上,负手伫立,在她看来的时候,还示意地点了点头。

听到也无妨。淡色的唇瓣抿了抿,勾出一抹浅笑来,从容自若的回身。

李怿凝视着那道远去的身影,眉目渐渐肃然,眸中隐有阴鸷闪过,脚步一动顿住,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方绣帕,触手揉了揉脸上若有所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