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就失业:返乡途中卖盒 第892节(2 / 2)
东北这边大元宵口味很多,但卖的最好的就是山楂馅、黑芝麻和花生馅了。
和现在网上花里胡哨的各种馅料相比,这几种真的实在又接地气。
这三种馅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是他们老家农村以前最容易弄到的馅料。
花生,黑芝麻,都是自家地里能种出来的,至于山楂就更简单了,家里有山楂树的直接上去撸几把,没有山楂树的,也早早就去林子里找几棵野山楂。
没钱的日子里,几勺猪油,一把磨碎的花生或者黑芝麻,或者一把熬成浓浆的山楂,再加上江米的皮,就是一家老小最甜蜜团圆的记忆。
所以这三种馅,几乎就是印象中元宵节的味道。
今年也不例外。
正月十五前一天,白叶他们几个人回来,就看到家里已经在开始准备了。
一家人手工捣黑芝麻,捣花生碎,熬山楂酱都是乐趣。
甚至连华先生都挽起袖子,和丫丫辰辰俩个孩子一起扒花生皮。
那炒熟的花生,剥去外皮,只留下带着红衣的花生仁,双手合十轻轻一搓,那层红衣就碎成一片片,轻轻一吹倒个手再继续吹。
华先生坐在两个孩子中间,觉得现在的生活特别的踏实,和他过往那三十年都不太一样。
有种格外的美好的感觉。
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如果问问黄岸,那一定能得到答案,这就叫做人间烟火气。
参加了元宵馅料的制作,摇元宵则是白老爹的活了。
其实以前家里也就是在集市上买上二斤元宵就得了。
但是今年家里俩孩子闹着要看制作元宵,那当爷爷奶奶的还能拒绝?立马就行动起来,即便麻烦,也没有半点的不耐烦。
白叶和白安安在旁边看着他们爹脸都快笑烂了似的的在那边吭哧吭哧摇元宵,都一脸无语。
这要是换成他们俩要求,尤其是白叶自己,没人搭理是小事,没准还能换来嫌弃的眼神。
第1703章 原汤化原食
黑芝麻、花生和山楂馅,都是做好之后,切成小方块。
这玩意用笊篱抄着,在水里快速过一下,就丢到了装满了江米粉的笸箩里。
家里也没有合适的工具,弄个笸箩勉强用,好在白老爹技术还不错,即便是工具不太趁手,也照样能将元宵摇的圆又大。
那沾了水的元宵馅沾了水之后,就在江米粉里裹成了一个白色的小方块,这距离真正的元宵,还有很长一段的距离,后面需要一遍一遍重复这个环节。
白色的小方块,用笊篱筛去多余的江米粉再投入水中,再丢回江米粉里。
工序简单,重复。
但是周围几个小孩加上华先生,却看得津津有味的,仿佛是什么最有趣的事情。
元宵在反复了不知道多少次这个程序之后,笸箩里的元宵终于出现的雏形,变成了圆乎乎的样子。
两个小孩激动的鼓掌。
白老爹笑得特别不值钱,脸都快笑烂了。
哄孩子的爷爷,永远都是不计代价的,哪怕自己摇得满头是汗。白叶过去说要接替他,让他去旁边休息一会儿,都被对方一个眼神给逼退了。
谁也不能跟他抢哄孙子孙女的权利。
亲儿子也不行。
白叶他们没辙,只能坐在旁边干看着。
好在董建舒很快就将他们喊过去,跟师哥章独岚一起,跟着师父做了几道应景的小吃。
白老爹这汤圆,摇的可大了。
以至于姜兰过来的时候,都愣了一下,随后发出了没有脏字的破口大骂。
“你过不过脑子啊,这么大个的汤圆得多久才能煮熟啊。再说了,三种馅料,至少吃四个,这么大,吃四个谁吃的了啊?”
只有小张和白小羽默默举手。
白老爹被骂的跟鹌鹑似的,缩着头。
但是下一笸箩果然大小就正常了。
姜兰没办法,只能将这个一锅多放水在大锅里煮上。
幸亏家里是大灶啊,要不然这玩意还真的不好弄。
一共摇了三笸箩汤圆,第一锅大的是黑芝麻的,后面两锅则是花生和山楂的。
别看一层一层的干粉裹上去的,但是煮熟了吃起来和汤圆区别也不大,就是稍微有点嚼劲,不像汤圆那般的软。
至于味道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都是一样的香浓,一样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