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1 / 2)

而听到他这样说之后,谢訦点了点头,道:“据暗影传来的消息,萧太后这几日秘密派人前往驿站,似乎是在与什么人接触。”

京城的驿站里,居住的除了外地前来述职的官员之外,便是外邦的人员。

而在如今这个当头,太后去的目的,自然不可能是前者。

“萧太后把持朝政已久,虽然以强硬的手段镇压了大臣,但里面难保不会有人对其有怨言。是以,她这个位置,坐都可谓是极其不安稳。”虽然人在宫外,可谢訦还是轻而易举地便分析出了如今的局势。

而一旁的谢舜听着也不由得跟着点了点头。只是在听到谢訦说完这话之后,他忍不住皱眉:“如果这样的话,那接下来……这京城怕是不会平静。”

谢舜在说完这话之后,便敏锐地察觉到一旁的谢訦眉眼低沉,似乎是在思考着些什么,见状不由得开口道:

“皇兄……是已经有了打算了吗?”

第194章

而在谢舜说完这话之后,随后便见对面的谢訦突然想到了什么,开口道:“我记得……当时你也是突然决定要进宫劝萧太后夺权的?”

听到自己过往的事情被人就这样翻出来之后,谢舜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了一抹尴尬之色。而后,他便点了点头,将先前刘胜劝解自己的那一番话大致描述了一遍。

“不过我觉得,这肯定是皇嫂的功劳。”到最后,谢舜还不忘总结道,“毕竟刘胜说的那一通什么‘鸟尽弓藏、还说萧太后上位之后对于我这位功臣势必会赶尽杀绝,让我早做打算’之类的话,我可不相信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毕竟当年谢訦将人交给他的时候,刘胜的模样分明还是一副泥腿子的模样,就算是被他在边境强迫着读了几年兵法,又怎的会对这些朝堂斗争上的事情如此清楚?

所以几乎是刘胜在说出话来的一瞬间,谢舜便已经察觉到了其中不对劲的地方。

而他还记得当时自己在和谢訦谈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方的脸上反而露出了一抹笑容,就和……现在一样。

意识到这一点的谢舜心中顿时升起了一抹不安。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显然也证明了这一点。

“就……将我们查到的当年盛国与蜀中那一场战争的结果捅出去吧。”仿佛是谢舜这话突然给了他灵感,只见谢訦眼睛顿时一亮,随即便开口道,语气悠闲地仿佛是在决定自己午膳要吃什么一样。

三日后,朝堂之上

因着蜀中主动提出来的求和,朝野上下争执不下。

以祁政为首的一派认为经过连年的战争,盛国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而既然如今蜀中有意求和,那么他们应当答应下来,并借此发展国力。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以新兴官员为代表的一帮人,他们不仅对萧太后提出要和蜀中签订盟约的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更是对其自把控朝政之后独断专行的行为表示不满。

事实上,莫说他们,就连各个地方,对于订立盟约的行为也纷纷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而这其中又以参与过西北战争的将领和西北边境的官员为首。

如此一来,萧太后这一番“为了边境民众太平所想”的说辞显然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而当为首的那位年轻的官员当堂呈上来由西北诸位将领、书生,以及一部分百姓自发请命的情愿书。

很明显,在场的这些官员在看清楚这人手上的东西的时候,不可谓齐齐变了脸色。而作为最先其中领头的存在,祁政则是不动声色地望向了坐在那里的萧太后。

而她脸上的表情自然也变化了一瞬,但即便如此,可萧太后却很快便又恢复了先前严肃的模样,她先是清了清嗓子,随后便开口道:“政策实施,各家自然有各家之言。但如若

因一家之言,而置大局于不顾,那不仅仅是哀家,试问在场的诸位,你们的拳拳忠心,可否在午夜梦回之间,对得起那些为了盛国安定而死去的英魂!”

这一番话说得可谓是声泪俱下,尤其在配上太后这一番如雷贯耳的声音,下面的众位大臣一时间陷入了沉默,而更有一部分人则是当即便跪了下来,大声呼道:“臣等,谨遵太后懿旨,愿为天下民众争一个和平之世——”

而方才掏出请愿书的那位官员自然也注意到了在场其他人的反应,一时间,整个大殿之上就只剩下了他一人。

而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相继跪下,甚至就连与他站在一处的,也有人战战兢兢地跪了下来。

“诸位爱卿既然没有意见,那退朝之后,便交由钦天监算出日子,蜀中与盛国,将在两国人民的见证下,共同订立盟约。”

“你们……”见状,那为首的人几欲目眦俱裂。紧接着,他便猛地转头朝后看去,却惊讶地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整个大殿之上,竟然只有自己和其他几个零星站着的人。

而坐在最上方的那人自然也将下面发生的这一切都收入眼底。虽然看不见她的表情,不过这也并不妨碍他的心如同寒月里的冰一般不断往下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