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2 / 2)

不过与他这样心态相反的反倒是站在自己面前的刘胜,看着对方脸上的担忧,谢訦倒是难得和对方解释了一番。

而现在的刘胜虽然偶尔还有些“暴露本性”的行为,可终究还不是当年那个毛手毛脚的小子了,又经过谢訦这样一“提点”,自然也知晓了谢訦的意思,放下心来的同时,也对眼前这几个人更加敬佩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可他还是向后退了一步,紧接着便弯腰,语气里也带了一丝恭敬,道:“陛下有事情要做的话,尽管吩咐在下就是。”

这一瞬间,眼前的刘胜,已然变成了那个跟在谢舜身旁,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士了。

……

那日谢訦在书房里的一番推论也并不是没有道理。至少在距离他最后一次听到谢舜和谢微凉两人消息之后又过了几日,便传出来了萧太后已经大刀阔斧地在朝堂之上换了好几个老臣了。

虽然是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可由于萧太后这番动作做的实在是太过于冒进了,是以也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无他,实在是自萧太后摄政之后,先是大刀阔斧地取消了很多谢訦还在位时和谢微凉一起颁布的那些与科举有关的且利好布衣书生的政策,还又毫不避讳地将朝中一些反对自己的老臣的官帽也撸下去了不少。

这下子,可谓是将朝中最大的两派都得罪了个一干二净。

可奈何众人虽然对萧太后的行为表示不满,可奈何她手里却握着西北军和禁军两大兵力,朝中众人尽管在心里对其再有不满,可面上却也只能忍气吞声。

只不过即便是这样,可谢訦依旧秉持着自己原来的看法——萧太后,很快便会反扑了。

而事实也的确如他所料,在原定的与蜀中签订盟约的日子里,萧太后,终究还是动手了。

事情发生的很突然,当日原本是萧太后指定的与蜀中签订盟约的日子。

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刻,西北军底下的将领却突然传回消息,称蜀中公然撕毁盟约,集结大军。

而原本作为盟约缔结方的代表人物宣华郡主,却迟迟没有到场。

至此,哪里还有人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于是,萧太后便火速以非常时刻,自己必须要尽快地掌控整个盛国的话语权。

为此,她可以采用任何手段。

几乎是在她话音刚刚落下的一瞬间,原本就有些压抑的太极殿顿时便如同炸了锅一般,那些在平头百姓看来是如此光鲜亮丽的大臣权贵们,在这个时候反倒是同那些在菜市场里为了一拨菜少几钱多几钱而争吵的百姓并无任何区别。

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在这个朝堂之上,最终拍板决定的,还大家心知肚明,最终还是坐在主位上的那人。

自从上一次萧太后在早朝上大刀阔斧地砍了几个人的官帽子之后,现在整个朝堂之上都是人心惶惶。尤其是在萧太后说完这一番话之后,尽管还有几个人依旧在坚持着毫无形象地大吵大闹,但现场的这些人都知道,

这些,早已经是于事无补了。

果不其然,听着下面的吵嚷声音,萧太后的脸上飞快地闪过了一抹不悦,而下一刻,她便清了清嗓子。

而一旁的小太监见状便立刻开口道:“朝堂重地,不得喧哗——”

话音刚落,下方顿时便安静了下来。只是尽管众人都低下了头,可还是有人的神情不忿。

而过了片刻,众人只听得坐在那里的萧太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站了起来,语气里满是冷意:“蜀中之事,哀家难辞其咎。但如今乃是非常时刻,陛下病重,还并未立太子,而皇后难堪大任。”

“故,在如今这等危急之刻,哀家知晓自己贸然提出执政的要求,必然会被有心人大做文章。可如今山河即将破碎,哀家乃受先帝遗命辅佐陛下监国,如今国家尚在危难之际,哀家岂能为己身一时之荣辱,而弃黎民百姓于不顾!”

听着萧太后这一番慷慨激昂的发言,台下的一些心智不坚定的年轻官员自然是也跟着心潮澎湃,尤其是为首的几位萧太后的心腹一跪下,顿时便乌泱泱地跪了一大片人。

“太后娘娘深明大义,臣等愿誓死追随太后娘娘,扬我国威,一雪前耻——”

“扬我国威,一雪前耻——”

“……”

听着下方整齐划一的呼喊声,萧太后的脸色这才好看了许多。不过她转眼望去,很快便看到了屹立在那里的零散的几个人,眉眼间顿时便染上了一抹不悦。

“几位爱卿,是觉得……哀家说的不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