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1 / 2)

杨彪看出天子的犹豫,他出列替天子解围:“陛下,张将军和杨将军毕竟护驾有功,虽然二人有治下不当之罪,但依微臣看,不如仍让二位将军屯兵于洛阳城外梁县吧。至于曹将军,救驾大功理当封赏,臣请封曹将军为司隶校尉,以显曹将军之功,表陛下之仁厚。”

刘协心中暗暗谢过杨彪,便顺着他的话说了下去:“不错,曹将军勤王有功,封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至于张杨、杨奉二位将军,就依太尉所言吧。”

刘协看了看曹操,见他没有要说话的意思,也没有什么反对的神色,便继续道:“曹将军,韩暹可抓到了?”

听到这里,曹操面不改色,又向天子跪了下去。

“陛下,臣办事不力,至今未能抓住韩暹,以至祸首逃脱,这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一职,臣难担重任,望陛下收回成命。”

刘协忙道:“不不,曹将军能将韩暹赶出洛阳,已是大功,怎能说办事不力?若能抓到最好,若抓不到,也为洛阳除了一大祸害。曹将军切莫谦虚,封赏与处置之事,就这么定了。”

曹操看着座上的天子,他还是个少年模样,却已经当了八年的天子。

这少年处事柔软仁善,并没有什么雷霆手段,在汉室摇摇欲坠之时,这样的天子,又如何能撑得起大汉的脊梁?

曹操闭了闭眼睛,短暂地叹息了一声,谢恩而去。

等走到殿外空地,四下空空荡荡,已没有什么人时,一直跟在曹操身后一言不发的董凌出声问道:“曹公,我有个问题想问,曹公可否解答?”

曹操笑了笑,“你说。”

董凌顿了顿,似乎是在思考着措辞,“方才,我们被围在韩暹营中,曹公是如何能够提前得知又提前埋下了伏兵?又是......如何确定韩暹说我给他报信,是在诬陷?”

曹□□然一笑,似乎这个问题在他眼里并不值得纠结,“我进洛阳之前也不知道韩暹会如何应对,不过这一路剿过去,直到韩暹的大帐,十分顺利全无阻碍,你不觉得有些蹊跷吗?”

“妙才是我派去探听消息的,我同他说,若是韩暹营中有诈,不必回来,就在周围埋伏。我见妙才不回,自然能够知晓韩暹想玩这一招。”

“至于少将军嘛,”他又看了看董凌,“你要是跟韩暹沆瀣一气,你父亲千里迢迢让你到我那儿去做什么?只是为了骗我带兵入洛阳,再和韩暹一同把我的人给清剿了?”

“没必要吧。”

曹操轻轻吐出最后几个字,微微侧首,似笑非笑地看着董凌。

董凌恍然。

原来在韩暹营中遇伏,曹操也早就通过夏侯渊知道了。

他在韩暹营中遇伏时的惊慌失措,此时在宫门口的疑问,于曹操而言,也许只是在教一个沉不住气的少年。

董凌看着曹操,他虽然长相并无王霸之气,身形也不是很高,却自有一股摄人心魄的气度,仿佛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泰然处之。

宫门内,风吹过这片空地,拂动曹操的衣摆,他却站得稳如山岳,身后的谋士、将军即便身材高大颇有威风,可他们站在曹操身后、视他为主公,却让董凌觉得,本该是这样的。

董凌心中不由得对曹操又多了几分敬畏,他躬身向曹操施了个大礼,“多谢曹公教诲,董凌领受了。”

曹操看着这个少年,心里不由得想起了他的父亲董承。

董承的本事他是知道的,并不算什么十分厉害的人物,他护送天子归洛阳的确功劳不小,可对上李傕郭汜却是数战数败。这少年是一块尚未打磨透彻的玉石,跟着他爹蹉跎,倒是可惜了。

曹操扶起他,“少将军不必多礼,你可起了表字?”

董凌愣了愣,“表字重天。”

在中原礼仪来看,他尚未及冠,本不该这么早就有表字,可董承是凉州人,这些世家大族的规矩,他并不完全遵守,总想着让儿女快些长大成人。

因此,董凌十五岁便有了表字。

曹操哈哈大笑了起来,他对董凌说:“你父亲野心不小,倒是在你身上寄托了许多希望啊。”

高天凌云,振翅而飞,董凌之名,确是此意。

“重天,往后若想,可随我出征,多学些你想学的。”曹操拍了拍董凌的肩膀,董凌抬眼望向曹操,正对上那双深不可测的眸子。

若有机会随曹操出征,便意味着自己不再只是董承的儿子,不再有父亲的羽翼庇护,而是要置身这乱世洪流之中,真正地去搏杀、去学会生存。

可这不正是他一直想要的吗?

风声掠过宫门,宫墙上镀了一层朦胧的金辉。远远望去,宛如笼罩在一层未曾醒转的梦境之中。

董凌郑重地向曹操拱手:“若有此机缘,董凌愿随曹公征战,学有所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