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毒酒送我走?重生让你输成狗 第5节(1 / 2)

头发半白的嬷嬷柔声宽慰着甄氏,跪在脚踏边帮甄氏按揉有些不便的双腿。

甄氏点点头,眼底掩着阴郁的忧伤神色:“只怪我体弱多病,拖累了妙音。”

甄氏的声音沙哑,听起来就知是病了很久。殷妙音在门外站了好一会,敛去沉闷的心绪,脸上挂着没心没肺的笑时才快步风风火火踏进屋内。

“我远远听见母亲似乎是在说我,女儿才半日没有来,母亲就想念女儿么?”

殷妙音大步来到放着纳凉的冰盆前,招手示意侍女扇风供她纳凉。

“你这猴儿,又到哪里玩去了?惹了满头的汉,快过来,母亲帮你擦擦。”甄氏一见了女儿,低落的情绪一扫而光,慈爱地笑着朝女儿招了招手。

殷妙音乖巧地走到甄氏的床榻前,跪在脚踏上的嬷嬷起身将地方给主子让出来。

“母亲,女儿去如意阁逛的时候看到一副头面,觉得很适合您,所以买了回来。”

在甄氏帮殷妙音擦汗时,她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带回来的礼物给甄氏看。

这些年甄氏病着,人心绪难免低迷,殷妙音就变着法子哄她开心。

看见盒子里做工精巧的头面,甄氏眼前一亮,高兴地将盒子接了过来。

“哟,这工艺真不错,装饰最不多,但是样式很好,等回头母亲好了,即刻就戴上。”甄氏说罢抬起的手落在殷妙音的脑袋上揉了揉,“我儿的眼光甄氏愈发好了。”

见甄氏喜欢自己挑选的头面,殷妙音也高兴,不过想到如意阁发生的事,眉头就皱了起来。

甄氏将女儿的神色变化看在眼里,笑着捏了捏她的脸:“在外可是遇着什么事?”

第17章 女儿只是不喜欢她盛气凌人的模样

“也不算什么大事,不过怪有趣的,母亲不知,我到如意阁看中这副头面之后,就付了钱买下,不想这个时候周家小姐来了,就是将军府的嫡小姐。”

殷妙音心宽,没想与周百合计较,这会只当是笑话说给母亲听听。

她说了周百合如何非要争头面,还将周将军搬出来压人,说到如意阁的东家柳随风时,殷妙音就换了语气:“母亲见了就知道,那位柳东家有些意思。”

甄氏闻言轻笑,揶揄道:“我儿莫不是看上了这位柳公子?”

殷妙音被母亲逗笑,娇嗔道:“母亲胡说,女儿是觉得柳公子年纪和女儿差不多,却能有如此作为,真是厉害。”

“柳公子有才干不说,样貌也生得清俊,小小年纪就有风度翩翩之姿。母亲,女儿觉得,这位柳公子看起来,有些眼熟。”

甄氏见女儿说得认真,目光柔和地静静看着她:“如何眼熟?”

伏在贵府腿上的少女沉思了一会,直起身看向甄氏:“女儿觉得,那位公子和祖父所画的祖母年轻时画像的样貌有几分神似。”

“噗嗤”甄氏被殷妙音逗笑,“你这妮子,越说越没有边际,你是太念祖母,所以乍一看觉得那人与祖母相似罢了,不过那周家小姐,确实欺人太甚。”

见甄氏看着自己直笑,殷妙音就知道母亲觉得他是在说笑,抱着甄氏的手晃了晃:“是真的有些像,不过世间相似的人也多了。”

“既然如意阁的东家行事有规则,日后买首饰,就都去他那就是。就是周家,今后你参加宴席,少不得要与她们见面,你就别和她们一般见识。”

因为常年卧病,甄氏已有一段时间没有参加过大小宴席,对京中贵女的印象大多淡了。

殷妙音说起的这位周小姐,甄氏没什么印象,不过对她的母亲赵氏有些印象。

“其实头面给她也无妨,女儿只是不喜欢她盛气凌人的模样,似是女儿欠她的。”殷妙音撇了撇嘴,送给母亲的礼物,不是非此不可,她不让,是不喜周百合的缘故。

“那你怎么没有说出祖父的名讳来,将军府的门第不低,我们相府也不差了他们去。周小姐一类人,最是欺软怕硬,你说出祖父的官衔,还愁周家丫头不知难而退?”

甄氏是到了二十多岁才得了殷妙音这个女儿,对其很是疼爱,两人私下说话就如姐妹。

殷妙音傲娇地哼了声,撒娇般靠在甄氏肩头:“女儿才不屑这么做,祖父在朝中颇有声望,不愁周家小姐不退步,可这样,不就变得和她一样?”

口头虽是如此说,殷妙音却是有些心虚的,她才不会同母亲说,一开始她见周百合屡屡发难,没有打算点到为止,她便打算搬出祖父来。

只是没料到,紧要关头,如意阁的东家会站出来帮她说话。

她有祖父撑腰,自然是不畏惧周百合的,难得柳随风商人身份,敢与权贵对峙。

第18章 小姐对夫人您是愈发孝顺

柳随风出头为她说的话固然有理,只是世间少有人在权贵面前敢据理力争。

“娘的乖女儿品行端正,自是不会仗势欺人的,还有,待会你父亲回来或许会问你今日做了些什么,你且先回住处去,别让你父亲知道你今日曾外出。”

甄氏怜惜地摸了摸女儿的脸,将女儿养这么大,甄氏怎么疼爱都觉得不够。

“母亲说的是,女儿这就回去,等晚些用过晚饭再来看母亲。”殷妙音知道母亲精神不好容易累乏,说了一会话就乖乖起身告辞。

等殷妙音离开,嬷嬷就扶着甄氏躺下,笑道:“小姐对夫人您是愈发孝顺。”

“这孩子,那头面少说也要将近百两银子,她的私房钱是不少,但这么买也太大手大脚,不过呀,我要是不收下,她回头要不高兴。”甄氏说起女儿来,眼尾就不自觉染上笑意。

与嬷嬷说笑了一会,甄氏莫名想起女儿方才说过柳东家与婆婆年轻时有几分相似的画。

她嫁到相府这些年,婆婆一直在为早年走丢的女儿伤神,这些年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寻找,奈何没有消息。

甄氏看向女儿方才坐过的地方,很能理解婆婆挂念女儿的一片苦心。倘若小姑子没有走丢,一直金尊玉贵养在府里,而今也早到成婚的年纪,孩子应当也有了。

殷妙音说柳东家与她就差了两三岁,走丢的小姑子若得平安长大,与人成亲生子,那儿子应当就和自家女儿说的柳东家那般年纪,可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