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毒酒送我走?重生让你输成狗 第27节(1 / 2)

倘若如信使所言,周军远应当是在身着龙袍在穿衣镜前忘我欣赏,所以才会无声无息被人暗杀。

“放肆!”皇帝一掌拍在面前的桌案上,殿下的朝臣呼吸皆是一滞。

然而让人心慌的消息,不仅于此。

“报!”殿外信使的急音,就如催命符般传进内殿。

这下满殿的人都屏息看向疾步进殿的信使,这八百里的急信,一样是来自边关。

信使进殿后跪呈边关文书,顺道口齿清晰地回禀了边关发生的事。

“禀陛下!三日前夜里,胡人领兵攻打边城,敌军来势汹汹,我方及时布防将城池守住,但眼下边关急需一位主将,胡人不知下次攻打会是何时,李将军恳求陛下尽快派人前去。”

坏消息接踵而至,皇帝脸色黑一阵白一阵,座上的帝王一言不发,不知在想什么。

皇帝心口堵着一口气,不少朝臣看出皇帝是疑心周军远是否有通敌叛国之嫌。

既然是八百里加急,可见边关的情形不容乐观,三军需要主将,朝中必须尽快选出一位合适的人选前往边关助阵,不然边城危矣。

第65章 皇子龙孙贪生怕死

“陛下息怒,周将军死前身着龙袍一事我等虽不知道具体内情如何,但焉知这不是敌军的离间计?不然何以周将军才丧命,胡人就领兵打来?”

百官之首的丞相跪下,其他大臣知道事情非同小可,也跟着跪下相劝。皇帝濒临暴怒的情绪被朝臣劝谏的话压下去,神志逐渐回笼。

是了,周军远之死,并非没有敌军从中作梗的可能,眼下敌军来袭,不是追究周军远身着龙袍的时候,本末倒置救不了危如累卵的边关。

“如今边关危急,还请陛下尽快选出合适的领军人选,不要中了胡人的计!”

说话的大臣实觉得心惊肉跳,在周军远的死讯后紧跟着边关被攻打的消息,眼下只要有脑子的都知道不是论周军远是否有叛国之嫌的时候。

边关不安定,说什么都是空谈,至于龙袍一案,未必就不能秋后算账。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然为帝王者最是多疑,尤其皇帝疑心尤甚,这会子尽管冷静下来,但是心里说没有疙瘩是假。

“周爱卿被敌军谋害,如今周府只得一位不足五岁的男丁,着实令人唏嘘,周爱卿为国树功无数,乃是我朝有功之臣,此番死地冤枉,还被胡人妄图诬陷,想要其声名俱毁!”

皇帝冷哼一声,看似是为周军远的死不平,实则不过是在说场面话。

说到周家只有一位不足五岁的男丁时,皇帝的面色几不可察地缓和了些。无论周军远的死是怎么回事,之后周家都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陛下圣明!您英明神武,岂会被胡人这等拙劣的手段给蒙蔽?”

立即就有大臣拍马屁,这种时候他们只想皇帝快些将这件事揭过去。

“周爱卿生前忧国忧民,此番死得冤望,你们带朕的话回去,务必保管好周将军的尸身,等战事结束之后,将其尸身送回京城,朕会命礼部将其厚葬。”

皇帝洪亮的声音回响在大殿上,跪在殿下的信使闻言领命:“微臣谨遵陛下旨意。”

周军远的事情安排完,那么紧接着就该安排另一项更为紧要的。

“对于可统领三军的人选,诸位有什么好建议?”

皇帝的声音不轻不重,跪着的朝臣对视一眼,一时没有人开口,殿内一片死寂。

在边关的几位副将为人如何,文武百官都清楚,他们因能力谋略不相上下,谁都不服谁,加上功勋差得不多,临到阵前,都有各自的打法,谁当上主将都不能稳住人心。

“朕在问你们话,怎么,都哑巴了不成?”皇帝见殿下无人提议,不耐烦地低声怒喝。

在皇帝的威压下,总算有人开口了,还是丞相领着头提议。

“陛下,李邕几位将军才能相当,为将者往往都需要更有才干或地位更高的人才能压得住,我朝将才,周将军的能力无人出其右。”

解释着朝内局势,丞相在心底暗暗叹了口气,这几年朝中没有出什么武将人才,丞相不知皇帝怎么想的,反正他心里那叫一个着急。

果真,不出事就罢了,一出事边关指挥瘫痪,举国都将是一团乱麻。

能力在周军远之上的将才,眼下朝中没有,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所以都等着丞相接着往下说。

“既然第一个法子行不通,不妨选位高者前往边关压阵,陛下可从王亲之中选合适的王爷或是皇子遣去边关,暂且稳住局势。”

丞相这个法子,算是殚精竭虑,除此之外其实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来了。

朝臣都觉得这个法子极好,然而在朝的几位王爷和皇子都面色戚然,无疑,他们都对上阵领兵一事感到惧怕,这苦差事,几位皇子以及王爷都不想接。

毕竟照信使所言,胡人攻打的势头正猛,看似是踩着周军远的死讯攻来,不知还有没有别的计谋,此刻领军出征,去了极有可能是去送死。

“爱卿所言极是,不知诸位可有合适的推举人选,或有人自荐前去边关坐镇?”

皇帝威严的声音就如一道催命符,让本来就心有惴惴的皇子龙孙们把头低了低。

皇帝是何等精明的人,哪里看不出自己几个儿子和那些王爷无意接下这烫手山芋,冷笑一声:“诸位平时评说社稷民生,这会要领军,一下都哑巴了?”

与皇帝同辈的王爷里,于领军方面的才干实在平庸,在朝中从来不愿露头的。从前皇帝还满意他们的内敛与识时务,可眼下皇帝只觉得这群人无用。

除几位王爷和稀泥惯了,皇帝的几位皇子更不想去,要知前去边关坐镇,就算不死,仗打起来没完没了,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足够京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等领军回来,都不知是何年何月,皇帝如今身体大不如前,谁知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负责镇守边关的人,若胜了,皇帝尚在也就罢,若皇帝不在人世,那镇守边关的人就别想讨好。能够不被新帝忌惮,被夺权杀死,就算好的。

“太子,周将军对你素来赞誉有加,此番边关有难,你可愿前亲征坐镇边关?”

既然无人开口,皇帝也不想废话,直接开始点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