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节(2 / 2)

', '')('<!--<center>AD4</center>-->苏檀清只是表面温和,骨子里还是很强势的,要是谁因为她男生女相而小瞧了她,那大概栽了跟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胡兴坤根本就没能回到老家去,武明德也没能查出苏檀清是什么时候这么下手的,总之这个人是不见了。

不过这是人之常情,自己的对头肯定是要除去的。没有必要的话,没有哪个人愿意留着人给自己添堵,就是没麻烦也会烦。

不过武明德看见苏檀清骨子里的强势是从‘他’教给弟子的手段里看出来的。

那世那时苏檀清并不在朝,但是教导出不少弟子来。当然初进官场的人再多也不会有人觉得有威胁的,一群官场里的新人,再多都是‘乌合之众’,不成气候。

那时苏檀清教导弟子的方式不太一样,教的东西也不太一样。这些人进到官场就有些难以适应。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自己对,却要向资历大的人低头。

于是不少人心怀愤懑,不过在某天就又忽然不说什么也不在意了,当然在意的人也不多。

后来才知道是苏檀清支了招,‘他’的手段其实很温和,而且见效也不快,但是朝堂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完全按‘他’的意思被改变。

都是一件件小事,但是很久之后才有人发现这些小事,聚集起来是多么大的影响。

比如说,

那时苏檀清的弟子的完全为了应付科举而读书的,她的弟子一进官场很快就表现出在骈文、诗词歌赋、华文方面的短板,为此有不少人看不起他们的。

而且苏檀清教导弟子的奏折公文要求言之有物,而不是一本书的话只写了一句需要注意的内容。

但是这样简洁明了的文章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当时官场流行的还是优美华丽、有格式有典故要押韵的文章,相当冗长。

苏檀清的建议是,交两份上去,原本的冗长的‘优美公文’交一份,再在里面夹一份由表格跟清清楚楚地说明了全部事项的总结。美其名曰以便上官时间紧促的时候略览。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都完完整整的,还附带一目了然的表格。

写的人不要很多时间,看的人也可以客观地了解具体事宜。

这样的原本只是苏檀清弟子用,只被夹在原本的‘正统’折子的公文迅速而毫无争端地‘占领’了事务繁忙的衙门。

只除了一些本来就显得没事干的衙门或者是本来就需要华丽优美的文章的衙门。

不久之后,这种省事简洁的正式代替了原本的‘正统’。不但过程迅速,而且谁也没有指责的理由。

两份都给你了,你喜欢看哪份是你的是。而且你自己急起来的时候就不会下意识按着同样的行文格式上交下发吗?与我何干?

就是这样温和的手段,如果不是有眼光的人跟当事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强势。

这仅是一例,苏檀清改变的远远比这多,然而就是觉得她能影响的人大多,势力太大的人也找不到可以攻讦的地方。

这仅仅是小小的折子的行文的改革,还有的是军事的改革,只不过后来武明德再也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