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太监岂能生子?定有贵人相助!(2 / 2)

“奴婢谢老祖宗赏!”

荣国府上上下下,贾母都挨个赏了一遍,今儿负责接生的太医和稳婆们,贾母自然也不会落下。

而她们的赏赐,无疑更加丰厚了许多。

凡是接生的太医稳婆,贾母每人赏了二百两银子,就连负责打下手的丫鬟婆子,贾母都每人赏了五十两。

一时间,屋內屋外,甚至是整个荣国府,便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自从稳婆把孩子抱出来之后,便一直被贾母抱在怀里,须也不鬆手,就连贾宝玉,都只能站在一旁,眼巴巴的乾瞪眼看著。

邢夫人和尤氏,捂著嘴笑了一会,心说贾母和宝玉是隔代亲,现在有了重孙子,宝玉这个隔代亲,似乎都不怎么亲了。

二人笑了一会,便过来与贾母说道。

“老太太,该给孩子起个名字了。”

“孩子的大名,宝玉他老子早已经起好了,叫贾萎,我便给孩子起个小名吧!”

说著,贾母低头想了想,伸出手指逗弄著怀里的孩子。

“你娘今儿生你,受了一场大罪,好在祖宗保佑,最终母子平安,既然你的大名叫贾萎,小名便叫平安吧,但愿你一辈子都无病无灾,平平安安的。”

自从小平安降生之后,贾母那满脸满眼的笑意,便好像焊死在了脸上,好几天都没有消退。

而胡玉娘產子,贾宝玉有了孩子,贾母添了重孙子的消息,不到两日便传遍了整座京城。

像內阁首辅李守中家,北静王府,史家等等与贾家交情深厚的人家,都在第一时间登门祝贺。

至於其他朝中大员,开国勛贵们,也纷纷派人送上了一份贺礼。

就连那些与贾家有著世仇的人家,也不得不捏著鼻子,派人给荣国府送来一份贺仪。

说起这些和贾家有仇的人家,这一年来,他们的心情肯定是极度抑鬱的。

先是贾元春被封为贤贵妃,而且还是眾妃之首,地位堪比皇后,他们不得不忍气吞声,派人去荣国府祝贺。

再是贾元春怀孕,而且还是男胎,他们又不得不送去贺礼。

然后便是柳林镇大捷,荣国府一夜之间多了一百多个军功爵位,他们不仅要送礼,还得亲自登门,去荣国府祭奠贾璉,祭奠那些阵亡的部曲家將。

而现在,贾宝玉这个死太监,竟然有了儿子,这么离谱的事情,上哪说理去啊!

而这一次,他们又不得不再一次捏著鼻子,派人给荣国府送去一份贺礼。

估摸著要不了多久,贾元春便要生產了。

到时候,估摸著肯定要举国同庆。

毕竟贾元春怀孕之时,陛下都让在京勛贵官员,以及各地封疆大吏,上摺子贺喜了。

贾元春仅仅只是怀孕,便如此的大动干戈,而贾元春顺利產子,还是陛下的第一个儿子,怎么可能不举国欢庆呢?

到那时,他们这些人,不仅要给荣国府送上一份贺礼,还得进宫去朝贺一番。

眼看著贾家越来越鼎盛,眼看著荣国府越来越势大,这些和贾家有仇的人家,一个个灰心丧气,只觉得生无可恋,人生好没意思。

当然,他们恨极了贾家,明面上动不了贾家,背地里搞点小动作,还是少不了的。

比如贾宝玉,明明被处以宫刑,怎么会有儿子呢?

虽说他们已经猜出来了,这孩子肯定是经过了贾母的一番运作,在贾宝玉还没有变成太监之前,想办法给贾宝玉留的后。

但这並不影响他们传閒话,在背地里败坏胡玉娘,败坏荣国府,败坏整个贾家的名声。

便这样,在贾母添了重孙子的消息,传遍整个京城的界时,另一则谣言,也在界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四九城。

这则谣言简而言之,那就是太监岂能生子?必定有贵人相助。

至於很多时候,真相往往以谣言的形式存在,那便是后话了。

除了在朝大臣,开国勛贵们纷纷送来贺礼,宫里的娘娘们,也都派人送来了贺礼。

这一日,贾母安坐上房,戴著老镜,正翻看著宫里各位娘娘的赏赐,琢磨著明日进宫谢澡的事情。

贤贵妃贾元春是贾母的嫡亲孙女,又是贾宝玉的界胞姐姐。

淑贵妃肚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还是贾宝玉的姑舅表妹。

再加上这二位都是贵妃,身份高贵,地位尊崇,她们俩的赏赐,自然是第一等的。

荣妃贾探春是贾母的孙女,又是贾宝玉的亲妹妹,靖妃贾迎春是贾母的孙女,敬妃李紈曾经是贾母的孙媳妇,惠妃史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侄孙女。

这几位娘娘的赏赐,也甚是丰采,只是比贾元春和肚黛玉的赏赐,三微低了那么一等。

至於庄贵妃薛宝釵,宸妃薛宝琴,丽妃秦可卿,顺嬪妙玉,与贾母並无亲戚关係,故而她们的赏赐,只是礼尚往来的寻常之物,

宫中各位娘娘的赏赐,差不多都在贾母的意料之中,但是有一份赏赐,却让贾母面露疑惑之色那就是恭嬪,她给的赏赐,竟然比贾迎春等人的还要贵重,还要丰采许多,只是比贾元春和肚黛玉的赏赐,稍稍低了那么半等而已。

贾母时常进宫,宫里各位娘娘,各位贵人的情况,贾母大致也知道一些。

可她就是想不起来,这位恭嬪娘娘是谁?

而让贾母更加疑惑不解的是,这位恭嬪与荣国府非亲非故的,为何会赐下如此采重的贺礼?

荣国府上上下下都说,鸳鸯是贾母寸子里的虫,贾母心里在想什么,鸳鸯比任何人都要清楚明白。

事实也確实如此,见贾母皱著眉头,一直在盯著恭嬪的礼单看个不停,鸳鸯心里便已经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鸳鸯笑道:“老太太您可是想问问,这位恭嬪娘娘是谁?为何要给丈家送这么重的礼?”

贾母闻言,抬头看著鸳鸯。

“你知道?”

鸳鸯嘻嘻笑道:“老太太您都不知道,奴婢怎么会知道呢?不过奴婢虽然不知道,但有人知道。”

说著,不等贾母发问,鸳鸯便接著笑道,

“老太太,贤贵妃娘娘身边的斗鬟抱琴,是跟著这些赏赐一块来的,听说是贤贵妃娘娘,体谅抱琴进宫十几年,一直没有见过父母家人,

便由意给了她这个澡典,让抱琴借著这个机会,回家与老子娘团厚一天的,老太太何不叫了她来,问问她便什么都清楚了。”

贾母点了点头,便命习琥珀速去传了抱琴来。

不多时,十几年未见父母家人,哭得眼晴都红肿了的抱琴,便来至贾母上房。

抱琴甫一进来,便要跪地请安。

贾母连让驾鸯拦住了抱琴,说什么也不让她跪下去。

抱琴虽说是荣国府的家生子奴婢,但十几年前便跟著贾元春进了宫,该有的优待和礼遇,贾母还是要给的。

贾母让抱琴坐在一张小踏凳上,笑意盈盈的说道。

“你与父母家人十几年未见,不想却被我扰了你们一家子的骨肉团厚,你放心,我叫了你来,

只是问你几句话,问完话你便可以回去,与父母家人继续团厚了。”

贾母如此纤尊降贵,说话还如此客气,抱琴不禁有些受宠若惊,红著脸连称不敢,

若不是有鸳鸯在一旁拦著,抱琴说什么也得跪下给贾母磕几个头,心里不能舒讲一些。

贾母看著抱琴,笑著问道。

“宫里是不是添新人了,恭嬪是哪位娘娘,出自什么人家?”

见贾母问这个,抱琴想了想,这种事情又不是什么宫中密辛,说出来也不会犯什么忌讳,

更何况,即便她不说,等贾母进宫一趟,问一问贵妃娘娘,便什么都知道了。

故而抱琴恭声回答道。

“回老太太的话,恭嬪娘娘出自忠义伯府,原是府里的家生子奴婢,后来王子腾谋逆,她便被充入掖庭为奴,前些日子被陛下看中,册封为恭嬪,现如今在孰清宫,在陛下身边近前伺候。”

听抱琴说这位恭嬪,出自忠义伯府,贾母一愣,不並得想起了王熙凤。

与此界时,贾母也有些疑惑,心说出身忠义伯府,被陛下看中並册封为嬪,竟然不是王熙凤,

而是一位家生子奴婢?

难道说,这位家生子奴婢,其姿色身段,竟然比王熙凤,还要更出色吗?

若非如此的话,陛下为何不收了王熙凤,反而要收了王家的一个奴婢呢?

更让贾母疑惑不解的是,忠义伯府的家生子奴婢,和荣国府非亲非故的,为何要赐下如此丰采的礼物?

想至此处,贾母问道。

“忠义伯府的小姐王熙凤,和这位恭嬪娘娘是什么关係?”

抱琴愣了一下,旋即笑道。

“老太太真是慧眼如炬,什么事儿都瞒不过您的法眼,这位恭嬪娘娘,以前是王熙凤的贴身鬟。”

说著,抱琴晞嘘了一声,继续说道。

“而现如今,风水轮流转,原先的习鬟成了娘娘,而原先的主子王熙凤,却成了贴身伺候恭嬪娘娘的宫女。”

贾母闻言,只觉好生惊,她曲曲也没有想到,陛下竟然会如此安排,竟然会让昔日的主子小姐,去伺候昔日的奴婢习鬟。

亦或者说,陛下让王熙凤伺候恭嬪娘娘,是有什么深意存焉,只是她一时之间,有些参详不仗罢了。

但贾母此时可以肯定的是,恭嬪娘娘的这份赏赐,定然是出自王熙凤之手。

那一日,自己只是看了一眼,便爱极了王熙凤的人品相貌,看上了她的行事做派。

觉得王熙凤一派大家风范,一点也不扭扭捏捏,一点也不小家子气,像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也正因为此,她不亻祖传的那件赤金瓔珞项圈,亲手送给了王熙凤。

而今日,借著玉娘產子的机会,恭嬪娘娘赐下如此采赏,便是王熙凤给她的回礼了。

想至此处,贾母也不禁有些嘘,更有些为王熙凤担心。

想那王熙凤,与年轻时的自己很像,都是一样的心高气傲,不肯屈於人下的性子。

现如今她却要伏低做小,去伺候昔日的奴婢,去伺候自己的习鬟,也不知道王熙凤能不能適应,能不能撑过来啊!

贾母至今还记得,那天她与王熙凤说过,凡事莫要著急,著急便容易出错,切记事缓则圆,一切顺其自然便好。

也不知道,王熙凤有没有听进去?

更不知道,她到底听进去了几分?

但愿王熙凤能听进去。

但愿她能好好的,能否极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