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背靠大树为乘凉(2 / 2)

没办法,真到了那一天,许岳这桃源农场对国内整个粮食产业的冲击恐怕都是灾难性的。

不过,那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足够国家布局了。

“你们不入股?”

许岳看向燕局长两人,有些难以置信。

谁都看得出来,这农场是一个下金蛋的鸡。

他们不想分一杯羹。

“那得看你愿不愿意给了。”燕局长笑着说道,“农科院那边若是研究出了什么,以技术入股应该没问题吧?”

“这事儿你们派人找田逸之谈吧!”

许岳没兴致跟他们谈。

他也不是很懂。

可他却看得出来,这两人是吃定自己了。

没办法,农场发展,若是没有国家在背后,发展不起来的。

不说其他,发展途中遇到的竞争对手,估计都能把他给撕了。

到时候可不是什么利益冲突了,而是你死我活。

三人没再聊“农场集团”的事儿。

许岳会让出股份,这本就在预料之中的事儿。

没有国家在背后,他玩不转的。

对一个行业都会造成冲击,没国家支持,谁都玩不转。

何况,那可能不仅仅是冲击,而是颠覆重塑。

燕局长走了。

景国华却代表特管局找田逸之了。

“这事儿,田总拿得定主意?”

张若汐忍不住问了一句。

“给他一个框架,不就行了么?”许岳说道,“能捞点好处最好,捞不到也无所谓。无非是背靠大树乘凉而已。”

“国家应该是支持的吧?”

张若汐继续说道,她又岂会不知道许岳目的。

“与国有利,自然支持了。”许岳说道,“不然,就我们这小胳膊小腿,根本做到。”

将桃源村复制全国?

即便有那么多人,也不可能做到的。

因为不允许你做的人太多。

国家若不提前布局,恐怕也不敢让你做到。

要稳!

若是不给,岂不是给对手可乘之机。

“就怕到时候农场改名换姓了。”

张若汐摇头,总感觉底气不足。

“改名换姓改名换姓呗!”许岳不以为意的说道,“国家才是最懂得投桃报李的那个。”

张若汐看了看许岳,欲言又止。

不过,想想今儿来的那首长,也就没说什么了。

田逸之和景国华如何谈的,许岳没多大的兴趣。

他的生活一如既往。

至于学院的事儿,有人负责规划。

他到时候负责教就完事儿。

他更多的精力,还是在修炼之上。

晚上,忙着刻画阵纹。

景国华还等着交货呢。

就这样,稻谷黄了。

“你家这稻谷似乎产量比其他田里的要高出不少。”

孟院士看向许岳,有些惊讶。

其他水田的产量也比一般的高上一些。

“孟院士慧眼如炬。”许岳笑着说道,“品质应该也会更好一些。”

“为什么?”

孟院士忍不住问道,他实在想不明白。

不过,他也习惯了。

他来桃源村之后,想不明白的事儿多了。

“布阵时间更长呗。”许岳笑着说道,“明年,其他田的产量应该也会比今年好。”

“一年比一年产量高,品质好?”

孟院士有些错愣,感觉有些夸张。

“自然不可能一直涨下去,总有一个阈值。”许岳说道,“不过,那阈值或许也能提升。”

“种子?”

孟院士一听,却是道了两字。

许岳点了点头。

“这事儿值得研究啊!”孟院士看向许岳说道,“算了,你估计是没时间。”

“孟院士可以研究研究嘛。”许岳笑着说道,“你也可以呼朋唤友嘛,人多力量大啊!”

“你这是算盘珠子都打到我脸上了啊?”孟院士笑着说道,“为你那什么农家科技学院?”

“孟院士没兴趣就算了。”许岳说道,“国家会支持一些高端科技设备的哦。”

谁最想用现代的科技复制农家那些手段?

不是许岳,而是国家!

上面对这个农家科技学院还是很上心的,支持力度极大。

本来许岳还认为修建学校要他掏钱,但并没有。

国家不仅拨款修学校,还给设备等。

那些研究专家,那也是国家给工资津贴的。

许岳其实也多少有几分猜测。

不过,不以为意。

那些学院的食宿归了许岳。

他负责。

毕业之后,甚至还包分配。

若是想创业,还给提供资金、渠道等。

如此大的恩惠,你就说要不要赴汤蹈火吧?

当然,为何那些研究员是国家给工资津贴?

或许他们研究出来之后,那是要技术占股的。

“我没说没兴趣啊?”孟院士说道,“等那学院修好,各地农科院都会调人来的,压根儿就不需要我呼朋唤友。”

“那你还说我算盘珠子打你脸上了?”许岳撇嘴说道,“不过,你们研究的课题应该很多吧?”

有那些研究课题?

许岳不知道,不过提高种子的品质,那绝对是其中之一。

“你农家有三派,我们研究是方向大致也会分成三个方面。”许岳说道,“值得研究的太多了,不过我对地脉之气更感兴趣一些。”

“不会是因为跟郭天佑他们父子俩聊多了吧?”

许岳忍不住问了一句。

这位可是经常拉着郭天佑一起聊的。

而郭天佑父子似乎也喜欢跟其探讨。

“因为感兴趣,所以跟他们多聊了一些。”孟院士说道,“聊多了,对你说的那句‘地泽万物’理解也越来越深了。”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许岳笑着说道,“大地是生成万物的根源,万物都依靠它生长。”

“水滋养大地,地生养万物,水与地成为先民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孟院士说道,“农耕的生产方式不仅使人们扎根土地生活,也使文化扎根土地发展。这种热爱,来源于对大地生养万物的感恩,和对大地赐予家园的依恋.”

许岳听着,没有插话。

“你这亩产怕是有一千五百斤了吧?”

孟院士长篇阔论之后,又把话题转移到了面前的稻谷上。

“一株稻穗大概有120-200粒稻谷。”孟院士说道,“我之前数了一下,大多都破二百五了。而且稻穗的数量也比一般的要多。”

“等几天收割稻谷,称一下就知晓了。”许岳说道,“今年应该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稻谷这方面,不仅品质更高,数量那就更不用说了。

自家田里的稻谷,许岳可不准备卖了。

那怕根本吃不了那么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