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15节(2 / 2)
李泰翻身下马,望着一脸殷勤期待的王悦说道:“今天还有别的事情,不暇入庄久坐,取道至此告诉王仪同一声,之前使人来告之事我已知悉。部曲闹乱虽然有些麻烦,但也未为大患,令郎如今受执于华州,我已经请人多加关照。等到一应事情查实之后,此事也会从速处理,凡所受讼诸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了之后王仪同再来见我。”
王悦闻言后先是大喜,旋即便又一脸羞惭道:“末将实在惭愧,内外任事多年,结果却因治下不严而遭反噬,还要告请滋扰太原公……”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只要妥善处理,切勿再落人口实。”
李泰又安慰王悦两声,然后便谢绝了其人的挽留,示意独孤信一起上马回城,并在回程途中对独孤信稍作解释:“王仪同在府久掌枢机,今却重归人间乡里,心态难免失衡,做了一些有损乡声的蠢事。其子治军不谨,为门下部将串结党徒讼告中外府,于是便被人趁此欲夺其势。”
独孤信听完后便微微颔首,王悦如今虽然失势在乡,但出身京兆王氏,在这京畿周边还是人脉深厚,或是未必拥有多么高的势位,但想要搞点声势出来也是比较轻松。李泰趁其失意而搭以援手,也算是结下一份交情。
回城之后,李泰又带着独孤信直赴华山公杨宽府上。此时杨宽也从皇城回来未久,家中正是宾客众多,当听到门仆通告独孤信和李泰的到访,不免也是略感吃惊,忙不迭带着在堂宾客们一起出迎。
李泰看到杨宽府上这么多人,心内顿时一乐,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老家伙绝对是在跟人讨论宇文泰封王一事。
跟业已失势、乡居寒酸的王悦相比,无疑是弘农杨氏名号更加响亮,而杨宽这些年虽然多数时间都在赋闲荣养,但因久居京畿,所以人脉要更加深厚,在一些特殊情况就能显露无疑。
李泰今天是要向他丈人打个样,自然没耐心跟这满堂宾客逐一闲谈磨牙,坐下来略作寒暄尽过礼数之后,当即便又站起身来表示有一点重要的事情需要跟杨宽私聊。
于是杨宽便将两人引至内堂中,方一坐定,便忍不住的开口试探问道:“两位今日来见,莫非也是听闻今日禁中事?”
独孤信听到这话后有些不自然的轻咳一声,李泰则露齿一笑并说道:“禁中之事先不着急讨论,今日来访,是有一事想要请问华山公。华山公想必应知东南局势如何,而今蜀中亦入我朝,江陵已是近在咫尺。
我久镇东南、为国开边,对于此事自然也是义不容辞。江陵乃是南梁新都,恐难轻易攻克,须得重力摧之。而我若南去,沔北不免空虚,所以想要请问华山公可有贤良荐我以当留守之任?”
哗啦!
杨宽听到这话后,手上动作突然一僵,捏在手中的杯具便掉落在地上,仆从刚要入前俯身来捡,却被他不耐烦的挥手驱退,旋即便一脸难以置信的望着李泰说道:“太原公莫非戏我?公专制、镇守东南多年,功勋卓著,有目共睹,即便离镇出征,想必也一定会有贤良心腹以当留守……”
惊喜来的太大是会让人有点不敢相信,关中这些人也不是傻子,哪会见不到东南所蕴藏的巨大利益。尤其是最近几年,大量的关陇豪强们在李泰的诱导之下将资财投放于沔北,就连杨宽门下也多有亲徒涉此。
所以当听到李泰居然主动表态可以就沔北的留守管理人选谈上一谈的时候,心中自是惊喜的难以自持。有了乡情乡势的加持,在加上沔北被李泰所打下的优良的人事基础,换了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心动!
李泰自知随着未来拿下江陵,那么整个江汉之间都将连成一片,无论穰城、襄阳还是江陵全都无分彼此,这么一大片区域他若想完全把握在手中,难度之大不异于现在就回关中跟宇文泰开斗,所以引入其他方势力也是必然的。
杨宽等关中人士的加入,会让问题从东南地方对抗霸府中枢转变为三方乃至更多方得博弈,而李泰在沔北所拥有的人事基础是任何一方都难以比拟的,在这种动态的博弈之中便仍然能够掌握绝对的主导权。
“事情是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只不过,我也有一事有劳华山公。”
李泰见杨宽难耐心动的模样,于是便又笑语道:“今日禁中所议为太师请封之事,乃是我与武安公李显庆等商讨计定之事,希望华山公能够帮忙将此事推成。”
“这、这……怎么是太原公?我并不、唉,事情太过突然,让人一时间难以……太原公能否容我短时?”
杨宽听到这话顿时又惊讶的有些语无伦次,一时间也有些迟疑难决。
李泰闻言后便也笑道不着急,只要近日有所表态即可,旋即他便又拒绝了杨宽的盛情挽留,拉着已经有些目瞪口呆的丈人一起离开杨宽的家。
“接下来还是要见韦孝宽,有丈人在侧帮势,我心里镇定许多。”
李泰一边策马而行,一边望着并行的独孤信笑语道。
“你哪里用得着我来帮势啊,怕是心中早有定计!”
独孤信闻言后便闷哼一声,抛开其他方面的考量,看着李泰这么卖力给那个便宜新丈人拉票,他心里也很是不爽,于是便又说道:“韦孝宽可不同于之前两位,胸有韬略、性情禀直坚韧,绝不是能轻易说服的。”
李泰闻言后便点点头,王悦、杨宽、韦孝宽算是当下关陇时流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人,一个是被过河拆桥、用完即弃而且还要加以打压,那就提供必要的政治庇护和扶助。一个是资望深厚却被排斥赋闲,那就拿实际的权位来交换。
至于韦孝宽则就是功名雄壮,也是关陇武人的代表人物,也是李泰必须要沟通联合的人选。
他看似是在为宇文泰的事情奔走,其实也是以此事为由头去深入接触关陇各方的人士,与他们达成一种更深层次的默契。若非如此的话,凭他一介边镇大将是很难跟关中当地重要人物达成什么默契合谋的。
正如他对独孤信所言,关西之于天下乃是一隅,而任何的情势也都是眼前的暂时,所以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他都要放开更大的格局加以谋划。同这些关中重要政治人物的交流,也是未来重要的一环。
第0786章 汉家永昌
卢柔常年在朝为官,不事其他营生,原本生活比较清贫,但在亲友们的帮扶下,境况也是逐年好转,家宅也搬到了治安更好、距离皇城更近的长安城东。
李泰一行到来的时候,卢柔也早带领家人和宾客们在门前相候,彼此见礼并略作寒暄,然后便一起入堂坐定。
“前使十四郎送来的礼货业已收到,伯山你给礼太厚了,都超过了我这为父者给娘子准备的妆奁。”
坐定之后,卢柔又望着李泰做出道谢。
时流嫁女都要准备一份嫁妆随去夫家,作为女子立足夫门的一个物质基础,嫁妆可俭可丰,但却不能没有,这是为人父母该尽的义务。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笑语道:“当年我新入关西,小娘子即来拜我,不知不觉竟已经到了出阁之年。往年疏于关怀,今为其略备嫁资以壮此行,也是我这个表叔当尽的一份心意。至于表兄你,教养良姝于户,使小娘子温婉秀美、德馨如玉,韦氏亲翁求得这一至宝华其堂室,是多少钱财俗货都换不来的!”
在堂几人闻言后也都纷纷点头称是,京兆韦氏虽然在关中名声响亮,但放到整个天下而言,仍是不比范阳卢氏这天下第一流的世族名门。
单从两家的社会地位和名望而言,这门亲事仍然属于韦氏高攀了。不过卢柔并无嫡亲的亲长兄弟,孤身一户立足关西,讲到宗族人势,又远远的比不上根深叶茂的坐地户京兆韦氏。所以这一门亲事也算得上是取长补短,互相关照。
彼此也算是常来常往的亲戚、不算外人,卢柔便着令儿子传告后堂,让待嫁娘子亲自到前堂来拜见李泰并谢此厚礼。
不多久,卢柔的夫人元氏便引着待嫁的小娘子一起入堂,落落大方的向独孤信等客人们见礼,然后那小娘子便被父母示意行至李泰面前,欠身作拜道:“阿奴久来自处闺室,懒于出拜众家亲长,却还得表叔垂怜来问并赠厚礼,多谢表叔关怀!”
瞧着这小娘子端庄秀丽的模样,眉眼间依稀还有几分童年的模样,李泰也不由得回想过往他刚刚来到关西时的岁月。
那时他到长安城中卢柔府上做客,还是表嫂元氏亲自做菜给食,而这小娘子还是不谙世事的年纪,担心客人喝不惯苦涩的茶水,虽然不舍得但还是忍痛拿来蜂蜜调味。
想到这里,李泰不免又笑起来,对那小娘子摆手道:“小娘子不必多礼,当年初见犹在眼前,今时娘子已经是亭亭玉立,将要出为当家主母。表叔并没有什么为人治家的深刻道理教你,唯助几分物力让小娘子免于日常用度的烦恼。
还记得小娘子食性嗜甘,礼物中五百斤霜糖乃是南国的奇珍,可供日常饮食调饴。并有造糖的工坊一区坐落沔北,娘子婚后即可遣家奴前往荆州收取。”
霜糖尚未大销于关中,市价多少尚未可知,但只要跟甜有关的饮食那就绝对便宜不了。所以卢柔在听完这话后,忙不迭摆手道:“不可、这实在太贵重了!伯山你已经赠送重礼,实在不需再给资业。他们少年儿女,自当努力谋生,亲长关怀太甚,反而不知物力艰难!”
李泰闻言后便摆手笑语道:“表兄你不必多言,这是我与晚辈之间的交际往来。礼物厚或不厚,须得韦氏小儿席前叩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