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41节(1 / 2)

一百匹绢的购买力还是非常惊人的,不说能购买高敖曹一根手指头这种玩笑话,像是东魏以绢代役的征兵传统,一名士兵每年的衣食消耗十五匹绢甚至还略有盈余。

眼下江陵虽然处于战时,物价较之平日更高,但军市售货不以盈利为先,大部分的商品只是限购,但价格则都还只是平时的物价。

这些第一批涌入军市的将士们优先兑换的自然还是绢,大都足额提取出来,当见到那些绢布当真被足额兑换出来之后,顿时都不由得眉开眼笑起来,各自呼朋唤友将这些绢帛赏赐搬运回了营地。

但是很快他们便发现这些绢帛的运储都成问题,军营中不可能人人都是一个单独的小帐,十几个人的大通铺不说有多宽敞,那也是绝对摆不下上千匹绢的!赐物虽好可实在是占地方啊,而且一旦有行军移营的情况发生,这些赐物立刻便成为了拖累。

有的人又抱着绢回到军市购买一些商品,可是这些商品或许体积变小,但却种类变多,又非常容易遗失,保管起来同样让人头疼。而当他们想要将绢帛再置换成为军功券的时候,却被告知军市不接受这种兑换,他们想要存储绢帛则就需要缴纳一定的管理费。

于是这第一批受赏的将士们只能抱着那些绢帛天天愁的牙疼,归根到底,他们也实在是没有想到李大将军竟然如此的言而有信,真的可以把纸片当作钱帛来用!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批的军功券发放下来,这时候第一批的大聪明们所面对的窘状也早已经在诸军之间传开了,所以第二批受赏的将士们自然也不会再傻呵呵的将所有赏物一次性全兑现出来,而是直接拿着军功券入市采买所需要的物资。

那些提前替大家踩坑的大聪明们看到这一幕后,心情自是更加的郁闷。不过当中倒也不乏真正聪明的人,既然军市不提供兑换军功券的机会,那么从袍泽手里兑换效果也是一样啊!于是很快军中便出现了私相兑换军功券的行为,原本被人所轻视质疑的小纸片,很快就成为一个互通有无的重要媒介。

很快便有诸营督将将这一消息奏报给李泰,李泰得知此事后倒也没有下令禁制,反正军功券所能兑现的场景只局限于江陵城外的军市中,而且必须要是拥有军籍的西魏府兵才可入市交易买卖。

有了这么多限制,军功券本身也并不具备太大的囤积居奇的操作空间。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如若军中因为私兑而发生纠纷,那么当事双方与其所部督将都要严加惩处。

军功券的发放和军市的开启,顿时便将这十数万将士们的需求打开,购买力也提升上来。自江陵府库获取到的物资,被通过军市交易的形式流入诸军之中,群众们得以各取所需,形成比较合理的分配。

除了江陵府库缴获的物资之外,随着军市的持续,更多的商品被加入到市场交易中来,其中就包括各种来自沔北工坊的产品。但与其从沔北向此运输,就不如直接在江陵当地兴建工坊、就地生产了。

眼下江陵还处于军事管控之中,当然不可能像沔北那样招商引资,只能兴建官造工坊。好在总管府属员们也早已经熟悉了这一套流程,很快就开始有条不紊的筹备起来。众多的江陵游食难民们被招募到工坊做工,以工代赈,又促进了江陵民生的恢复。

江陵与沔北之间物资交流频繁,也不乏一些江陵当地人想要在当地复制沔北的产业模式来兴建工坊。但是沔北的产业规模经过数年的酝酿发展,远非江陵当地小打小闹可比,产品一路倾销过来,哪怕加上运输的成本也要比当地产品造价更便宜,没有足够的利益空间,那自然就没有发展产业的机会。

但今是由荆州总管府出面运作这些产业,自然也就没有了之前的限制,因此这些工坊很快便建立起来,从原料加工到最后的产品产出,一套流程运作流畅。除了之前的经验使然,也在于江陵本就临近长江,低廉便捷的物流成本使得这些手工业的发展如同加了加速器一般。

江陵当地的赤贫无产者们被招募到了工坊进行做工,从而换取饮食维持生存,至于生产的产品则就近进入到军市之中。

西魏诸军将士们通过所奖赏的军功券在军市中购买商品,但是由于大军出征在外,他们的需求也并不像居家生活那样多种多样,除了衣食消耗之外,其他大部分的商品其实是没有太大的需求。

他们没有相关的需求,但是其他江陵士民有啊。由于江陵处于军事管控中,一些民间的商业行为、物资流通基本上就停滞了,这些江陵士民在消耗完家中储存后便无处进行采买补充。唯一正在活跃交易的只有城外军市,而军市又只是面向西魏将士供给商品。

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所以很快便有人希望能够从军队那里交易商品。像是一些在军市中完全无人问津的商品,却是城中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军市中商品多是平价,只要离开军市进入正常市场流通,就有着极大的利润空间。

于是就在这种供求关系的影响之下,军功券的购买力在各种交易的加持之下更加的大幅增长,也让许多西魏将士都大得其利。

这当然也是属于一种剥削掠夺,但是要比直接的烧杀抢掠更加温和,维持军纪的同时又能稳定民生,同时还加强了对于江陵士民人心的控制。无论是军队、流民,还是城中有恒产的士民,都在这个临时的秩序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各安其位的形成了江陵战后最新的社会风貌。

王琳等周遭各路人马,其实是比较希望看到江陵持续性的混乱,民生迟迟得不到恢复,烧杀掳掠也难以持续长久,持续的混乱不只让占领者不得人心,还增加了他们大军继续驻扎下去的负担和压力,从而降低诸军反攻夺回江陵的难度。

可是正如他们没想到江陵城这么快就被攻陷一样,接下来江陵秩序的快速恢复也是他们所想象不到的。明明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江陵城并其周边非但没有发生什么持续性的骚乱,看这架势反而较之梁帝萧绎在统时还要更加的稳定!

李泰治乱自是有着丰富的经验,从他初入关中,关中的人地资源早被那些先发者们瓜分殆尽的时候,他便已经学会了从边缘突围,在旁人注意不到的领域用功,最终达成一个喧宾夺主的效果。

故而王琳等南梁余孽指望他在江陵治乱的过程中出错,还不如盼望着一些突发的变故对他进行滋扰,比如说某人的突然离世。

远在关中的沙苑大营中,几骑奔马风一般的飞奔入营,马背上几名骑士早已经是风霜满面、憔悴至极,当他们翻身下马时甚至直接跌坐在地。可当周遭军士见状后想要上前搀扶时,却被他们沙哑的吼声斥退:“不准靠近过来,速速入告宇文大王,陇右急情!”

很快几名军士步履蹒跚的被引至大帐内宇文泰的面前,这时候为首者才从怀中掏出一封火漆完好的密信,两手奉至宇文泰面前,并且目中泛泪的悲声道:“启禀主上,我家郎主、郎主……”

宇文泰这会儿心中已经暗觉不妙,忙不迭抓起密信破开火漆便阅读起来,旋即整个人便僵在了那里,就连呼吸声甚至都停了下来。

“阿舅……”

尉迟纲见状后上前一步小声询问宇文泰有什么不妥,但却不得回应,当他再走上前去手指触到宇文泰肩膀时,宇文泰突然悲鸣一声,整个人都仰躺席中。

第0832章 饮鸩止渴

“苍天呐,为何要夺我家门梁柱!莫非天不欲我宇文一族兴盛……”

当尉迟纲见到宇文泰迟迟没有声息,急的满头大汗正待呼喊医师入帐的时候,仰在席中的宇文泰陡地抽搐起来,口中发出悲痛的哭声。

这时候,帐内群众也都噤若寒蝉,呼吸声都压抑到了极点,整个大帐中只有宇文泰的悲哭声在回荡。

“菩萨弃我,婆罗,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家国大事又该托谁……”

当年父兄俱亡时,宇文泰也只是略作流涕旋即便擦干泪水,忍痛带领着家人们继续前行。而今得知最为倚重的侄子暴毙的消息,又恰恰赶在正要与不受控制的方镇对抗的关键时刻,宇文泰的心态再难保持平稳,情绪濒临崩溃。

他和宇文导名为叔侄,但实际上年龄本就相差不大,感情上较之手足兄弟还要更加深厚。尤其立足于关西以来,宇文导更是他事业上最重要的助手,也是他最为放心的下属。宇文导的暴毙,对他而言无论在感情上还是事业的安排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尉迟纲这会儿也是泪水涟涟,入前趴伏在宇文泰的膝前痛哭道:“不是、不是天意,这分明是人祸啊!我阿兄横死,菩萨表兄今又病逝,全都、全都是李伯山这个狗贼、这个狗贼造弄事端,害我至亲……阿舅,让我、让我就乡去杀光他的族人,让他族灭于关西!”

宇文泰虽然悲痛至极,但总还心存几分理智,听到尉迟纲这杀意十足的话语,一边捂脸悲泣一边摇头道:“不,不可不可!萨保还在彼处,一定、一定要让萨保平安归来!”

“难道就这样忍耐下来?”

尉迟纲听到这话后顿时便瞪着一双泪眼满是悲愤的说道:“今李伯山悍然拒命,若是不加制裁,国中凡自拥势力者,谁人又肯安心宾服?况今我家痛折数员,若不以杀立威,心怀贼念者只怕会越来越多啊!”

“杀,当然要杀!要狠狠的杀,杀得那些心怀歹意者胆颤心惊,杀得内外群众不敢再生贰心!”

心中的悲痛渐渐转为麻木,宇文泰的思绪也渐渐的转动起来,他的悲容渐渐收敛起来,口中喃喃道:“数万大军滞留于外,河防甲兵难能调度,如今陇右师旅又暂失控御,斗力已经非我所长,唯可斗智!”

沉湎于悲痛于事无补,宇文泰心知若还不赶紧找到破局的机会,等到宇文导病故的消息传扬开来,内外人心将更加的杂乱,纷乱的局面恐怕也更加的难以挽回。如若处理不当,他的霸府权威可能就要遭到彻底的摧残!

如今李伯山和荆州人马远在江陵,宇文泰难以直接触及,眼下暂时也失去了制裁的能力,唯有在自己能够掌握的人事之内找到破局的方法,才能尽快的将局面重新控制起来!

在确定了什么才是当务之急后,宇文泰的思绪也转动的越来越快,各种念头不断的碰撞交汇渐渐形成一个想法和思路,眼神也由之前的悲伤迷茫转为狠辣笃定,沉声说道:“张彝故事可以复作,虽然饮鸩止渴,但总好过坐以待毙!李伯山若肯让步,事尚可转圜,若仍强直不屈,那也只能两败俱伤,势归东贼了!”

时下已经到了年末,李泰统率大军攻陷江陵的消息也早已经在整个关中都传扬开来。宇文泰为李泰之父请加殊封的事情虽然最终因为李晓的拒绝而没有做成,但这行为本身也透露出了霸府在面对如今荆州军府的时候已经是无计可施、力不从心了。

这件事对于一众关东世族们而言无疑是大大的利好,自从六镇兵变以来,边镇武人一直把持着北朝的权力,从尔朱氏过渡到六镇武人,哪怕是北朝分裂为东西两魏,两边各自掌权的也都是北镇武人,关东世族们在时局中的位置则就颇为尴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