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53节(1 / 2)

李泰对此倒是不在意,转又询问道:“常山公今日体居如何?我若入舍访问,会不会打扰他的休养?”

于翼当然不希望李泰入内,他自知父亲的疾病泰半都是由李泰所引起的,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担心父亲见到李泰后情绪和病情都会变得更恶劣。

但这里终究还是李泰的地盘,当于翼还在纠结着怎样婉拒探病的时候,旁边姚僧垣等人便都表示于谨的病情基本已经稳定,大可以入内探视。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直往房间中走去,刚一入房便见到于谨正仰躺在窗前的软塌上,身上盖了一层薄衾以御山风,须发也都灰白黯淡,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看着老态十足。

于谨的听觉和反应也都明显迟钝许多,一直等到李泰行近其丈内之地,这才听到了脚步声,缓缓转头望来,一对眼睛也是浑浊涣散,盯着李泰看了几息,才陡地皱起了眉头,又过片刻他眉头舒展开,用沙哑的语调对李泰说道:“回来了?江陵事定?”

李泰原本还在怀疑于谨是不是在装病逃避,但当看到其人变得如此苍老无神、与往年简直判若两人,也忍不住颇生感慨,他走到榻前坐定,顺手帮于谨掖了掖被角,然后点头道:“常山公放心吧,江陵已定,湘州也已经平定。如今自衡阳向北、湓城以西,江南江北已经尽是我大魏疆土!”

讲到这话的时候,李泰也不由得心生几分自豪,虽然说事情再来一万次他也会这么做,但是看到于谨被他打击的这么惨,暗爽之余也是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只能用丰硕的战果来向于谨表明他所获得的成绩之出色。

果然,当于谨听到这话后眼神中情绪翻涌,好一会儿之后才吁气叹息道:“是你太原王土罢!老物失察,为少辈夺功,但就算是由我掌事,也难创如此局面。唉,年轻真好啊!宇文太师或还以为能凭旧日恩义将伯山你稍作系笼,但你立志行事有如此广阔前景,皆是旧人所计未及,又何必自缚于旧人的框架呢?”

“太师旧年的偏爱,还有常山公等前事长者的指点,我都铭记于怀,不敢忘记。如果没有这些前事的积累,又怎么会有如今的新局面呢?当日情势所迫而有失和,但我心内对常山公一直都是尊重有加。”

李泰讲到这里,又抬手拍拍于谨身侧的手臂说道:“国事至此,并不是常山公的过错,公亦无需为此自责。留此安心养病,来年某日,我还希望能与常山公携手同归关中,继续共奖王室的初愿!”

“你,回、回关中……”

于谨听到这话后,眸光顿时一凝,口中吃吃有言,但最终也没有说下去。

李泰又坐在一边跟于谨讲述了一下如今江汉之间的人事新局面,而于谨也听得很认真,但大病初愈终究精力有些不济,过了约莫半个多时辰便睡去了。

午后山风渐起,于翼小心翼翼的想要将父亲的床榻挪回室内,却惊醒了榻上的于谨。

“李伯山呢?”

醒来后,于谨便环顾室内一遭,然后便望着儿子询问道,当得知李泰已经离开后,他便点点头旋即又闭上眼。

等回到房间后,看着儿子忙前忙后的煎药奉食,于谨便又叹息道:“这些杂事,自可交付仆佣。你纵然有心,也未必能做好,勉强事之却荒废了自我,也不可称孝。江汉新定,行台草创,正是用人之际,你与太原王也是故识旧交,求事于府下,即便不得创功,也能积事长进。”

于翼听到这话后便愣了一愣,旋即便摇头道:“纵然儿肯求事,但太原王又怎么会收留?”

“但有建事之心,又怎么会拒绝才力来投?”

于谨看着一脸纠结的儿子,又开口说道。

第0856章 窈窕淑女

从西山回到襄阳城内的台府,李泰才注意到之前分出查探乡情的李雅等几个小子还没有返回。

对此他也并未在意,毕竟在襄阳近郊也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只道这些家伙在外边游猎玩嗨了,以至于忘记了时辰,于是他便吩咐府员让那些人归府后即刻来见,给他们安排一点行军操练的活动,以消磨一下江陵战事结束后身上所积攒的狂躁之气。

交待完这事后,李泰便返回府中直堂,同长孙俭等属员们商讨一下府中的行政事宜。

如今的襄阳台府所在便是原梁王萧詧的王府,建筑规制上多有僭制之处。如今台府新创、诸事待作,对于这种枝节问题也无暇处理,于是便将一些明显僭制的地方暂且遮掩起来,在不打扰台府运转的同时稍作修改。

台府的直堂一直都是公务汇集的枢要所在,李泰干脆将之命名为政事堂,并且参照后世三省六部制度的格局,在政事堂中设立诸曹郎官,自长史以下诸上佐轮番当值,而他也可直接通过政事堂去指导诸曹事务。

眼下政事堂主要在进行的事务便是不久之后的科考,随着台府命令发向各地,各地也都在推举才士送向襄阳,已经有不少地方的才流已经来到襄阳等待参加考试。

由于这考选制度今年还是初行,诸事仍然有待磨合。虽然李泰脑海中也有一系列的制度流程,但当真正施行起来的时候还是不免有些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而且相对于制度的完善,眼下更加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是台府以及下属州郡官府之间的普遍缺人,需要尽快补充精熟吏术的行政人才。

因此这些州郡选举来的才士,在经过经义书数等基本考核之后,便要进入台府下属的选人院,进行为期数月的书令格式等行政技能的培养,然后入秋之后再参加一场选试,通过选试之后便授予官职,进入台府或者州郡地方任职。

至于流程中的规范化,诸如诸州举人随秋赋入贡、明经进士等诸科的划分,以及铨选身言书判的选人标准,这都要在日后的科考和铨选施行过程中再加以完善。

至于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让诸方群众了解并习惯这一人事制度的存在,并且尽快为台府补充合格的行政人才。

李泰在听取完长孙俭等人的汇报后,对于事情进度还算比较满意。

他又想到今日出城见到城外豪强圈地成风的情况,于是便又问起府员们对于这一情况可有一个细致的摸查?

“襄阳此边官府所造黄白籍簿多有混乱,错漏杂多,府中事员仍有欠缺,审理进度进展缓慢。”

讲到这个问题,长孙俭也是颇为头疼。襄阳对于籍户管理制度实在是太混乱了,黄籍白籍交叉掺杂、几乎没有一个定数,给审理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以至于如今都还没有掌握一个具体的籍户数目,更不要说更加具体的土地资产等记录。

黄籍即就是州郡官府掌管籍民户数的文书,而白籍则是指侨置的州郡所汇编而成的籍民数据。侨置的州郡本身是没有实土的,而且籍民数量变化非常频繁、聚散不定,本身并不能代表籍民的资业状况,因此白籍往往不需要承担一些固定的赋役。

不同籍户所需要负担的压力并不相同,于是便造成了黄籍篡改为白籍,白籍又隐没成为隐籍,具体的人员并没有消失,只是官府所管理的籍簿上户数越来越少。连这些基本的数据都没有,又如何去管理治下民众?

发生这一情况,自然就是因为豪强大族干涉行政力量,将原本的黄籍百姓荫庇成为士伍部曲,官府掌握的户数越来越少,而豪强拥有的部曲越来越多。

李泰赶走梁王萧詧、鸠占鹊巢的做法虽然有点不地道,但在了解到襄阳内部各项事宜现状之后,也发现襄阳就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内里乱糟糟的一团,就算梁王继续留此,稍有外力施加怕是就得直接崩溃。

原本李泰还打算用比较缓和的方式来完成制度的重建,但看这情况怕是很难,略加沉吟后他便说道:“行台拟定一个迁城计划,将襄阳南迁荆山南侧,故城皆作军事营垒。城中士民限期各自申报丁数、资业,以备迁居新城之后均田授业。”

“迁城?这、这……襄阳所重在于山水形势,一旦转出此间,顿失形胜。况且这么多士民乔迁安置,新城所费必定甚巨,如今大战方已便骤作兴工,恐怕……”

长孙俭倒是知道李泰好作大工程,但听到其人竟然打算要在荆山以南再造一座新的襄阳城,一时间也是吓得不轻,忙不迭语气委婉的劝告这个意义不大但却劳民伤财的想法。

“旧屋不扫,新居不华。抱残守缺只是积弊更深,唯有从新营造才能根基牢固!告令一出,人恐失其资,必定争相报备。届时若有隐匿不实,从严查处!”

李泰当然不会再造一座襄阳城,只是要用这样一个理由将情势稍作搅动,让那些积尘已久的污垢自己翻扬出来,要比自己派人穷究审察有效率也更彻底的多。

他将自己的思路向堂内几人略作解释,长孙俭等人听完后才松了一口气,但旋即便又皱起了眉头,如此一来虽然是能将一些隐藏的人事问题全都搞出来,但也会令台府接下来的工作量激增。眼下台府属员本就不足,若想完成这样庞大的统计工作,必然会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李泰对此自是不在意,他只负责划定路线、指点工作,具体的执行自然交给这些府员。旧年苏绰都直接累死在岗位上,现在你们还有精力抱怨,那就说明工作量还是没有达到极限!

他交待完新的任务后,便起身离开政事堂。与此同时,之前在西山分开的李雅等人也都归府,听到府员转告大王命令之后便匆匆赶来汇报。

“你们这是摔进泥沟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