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55节(2 / 2)
“娘子前计存恤城中妇孺,不如便从这对母子开始。虽然她母子也不算寻常平民妇孺,但疾困也有略通之处,不必特加关照,使其衣食有继、不曝寒野即可。大乱新治,太多需要救济的人,也不宜将资货滥使一身。”
李泰又微笑说道,为了庆祝娘子慈善事业的开始,他便又着令台府调配一百驾马车、五百名男女士伍以听使用。
妙音受到夫郎如此信任和支持也很是兴奋,她近日已经跟同样悠闲在家的几个堂嫂商讨类似事情,如今有了人马听使,当然要赶紧做起来。李泰都还没吃完早饭,她这里已经先解决完毕,转去内堂妇人们日常聚集的地方摇人去了。
待到李泰吃完早饭来到前堂,李雅已经被从军营中抬回来,当见到李泰入堂后,他便连忙翻爬起来跪在地上,语调沙哑道:“庄主,我错了……”
“你错在哪里?”
李泰入堂坐定,望着这脸色憔悴、眼神黯淡的小子说道。
“我只道自己一腔真情,又有能力,愿意给那娘子更好的生活,便不管她本身的忧困,唐突骚扰,让她处境更难。昨日我奔入营中时,柳氏徒众险将那娘子孩儿扼杀,那娘子泣血长号,概因我致……如果不是在城内,如果不是有人搭救,这母子怕要被我一腔爱意害死。我错了,该当受庄主的惩罚!”
李雅语调沙哑低沉,再不复昨日挨罚时还在嚎叫争辩的顽劣姿态。
听到这小子态度诚恳的认错,李泰态度也略有舒展,终究是自家庭前长起的,也不能犯了一次错就直接打死。
“你犯的错可不是一番责打能免的,还要再有别的责罚。你的官爵一并革除,以警那些同样有此心怀的骄狂将士、严正军法,你服不服气?”
李泰想了想之后,又望着这小子说道。
“官爵全夺?”
李雅听到这话后惊诧抬头,但见李泰那严肃视线便又连忙低头说道:“服、服气,我把人害惨了,该当此罚。”
“你耶留给你的资财,检点一番送去达摩处,几时归还需要观你表现。退下吧,去寻医师将腿脚伤情仔细诊治一番,月中随同换防甲卒一起往新野守仓。”
李泰早着员引来医师在堂外等候,说完对李雅的惩罚后便起身示意医师为其诊治。
“这、这,庄主且慢。我、我还有事,庄主可以再责打我一通,我想留在襄阳,哪怕再作卑用!”
李雅却仍深跪不肯起身,口中颤声说道:“我不是不肯受罚,只是、只是想留下一些财物来养、养家。柳家人以为杀了那孩儿我会高兴,但我既爱那娘子,当然也爱她那孩儿。
她母子已经受此虐待,势必难再共亲属相处,我知、知是我错,所以更要供养她们,不能抛却不管……我任庄主打罚,但我惹出的祸端,也该由自己担当,不能由得那母子受苦!”
李泰听到这小子的话便又皱起了眉头,倒不是因其仍然冥顽不灵而恼怒,而是觉得自己似乎小觑了这小子的决心。哪怕是年少轻狂,莽撞犯错都不可取,但即便是垂垂老矣,肯为自己所犯的错承担责任而非狡辩推脱,都是一种品德。
只不过这小子太年轻,经事太少也乏甚表现,出于荷尔蒙和道德感的双重影响仍然头脑发热,未经思考的想要承担一个需要长久践行的责任,李泰对此自然也不会盲目听信。
“既然不愿远离襄阳,那便去甲坊、马营当役。半年之后,再来见我。至于那对母子生计如何,自有旁人妥善安置,不需你来操心。”
李泰说完这话后便摆摆手,示意将这小子抬下去。
“大王,这处罚是不是太严厉了些?起码、起码待他熬住了处罚,也该给一些情事上的安慰……”
作为一起长大的伙伴,若干凤看到李雅这遭遇也是有些不忍,便又小声求情道。
“他虽然自小寄养门内,但我终究不是他的恩亲。若能熬得住处罚,我对他亲信如初。但其终身大事,终究还是要求问他自己的父母。”
这小子不同于若干凤,老子李穆不只还在世,而且还挺命长,李泰对他打罚教育也就罢了,但在婚姻上指手画脚那就有点越俎代庖了,所以这糟心事还是传信给李穆让他自己心烦处理吧。
李雅这件事虽然让李泰心烦了两天,但台府军政事务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仍在照常运行。尤其是李泰要带着兄弟们一起吃软饭的大计,也因为河东柳氏适逢其会而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虽然这一次河东柳氏也算是遭受了无妄之灾,属于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但来都来了,李泰也不打算轻易放过他们。
他向来觉得,对于黔首小民如果不给他们公平公正,他们就难有活路,因为小民的生态环境太脆弱了,只有在秩序正常运行之下才能享受些许安定。
可如果对这些豪强世族也讲什么公平公正,那无疑就是自缚手足,只会让自己的操作空间变小。而且这些豪强世族命硬的很,折腾个三五次也能挺得住。苦一苦你们这些豪强士绅,咱们襄阳好日子还在后头嘞!
河东柳氏合族被捕自然落在有心人的眼中,但具体原因为何却是众说纷纭。而伴随着柳氏族人被捕,关于襄阳周边士民申报资业以备乔迁新城的政令也同步推动执行起来,顿时又让民间对此产生了种种解读。
第0861章 名门大婚
“请问台府近日告令士民申报资业,应该如何申报?又该申报什么?”
自月前开始,襄阳诸方城门还有各处市肆,包括城外一干路桥津渡所在都张贴着台府书文告示,还有许多州郡衙役结队穿行于乡邑之间宣传告令。
一时间整个襄阳城周边地区民众们都知道了有这么一项政令正在推行实施,但是对于政令的具体内容认知仍然有些模糊,毕竟这是之前的雍州州府用政所不能涉及的内容,民众们理解起来仍然有些困难。
“士民申报,分为两桩,一桩是丁口,一桩是资业。户中男女人数多少,并士伍奴婢和牛马畜力,统共多少造成一籍。待到来年襄阳城池南迁,便凭着这籍数授给田地、落户新居。”
在诸城门附近也都安排有府吏,向着仍然不解告令规定的士民们讲解书令内容:“至于说资业,便是你家现有产业多少,宅屋几敞、桑梓几株、田地多少,这些不能一并迁移的产业,统统都可申报造册于籍下,待到迁居新城之后,可以凭此向官府申报补偿!”
前来问询的士民人数众多,身份也都不尽相同。
有的是赤贫佃户,着眼点在于授田,听到府吏的讲解之后,便又忍不住连连追问道:“请问府君,一丁授田多少?妇人也有授田?受了的田便是自家的?不会再有官人来征取?也没有盗匪来抢夺?”
也有些薄有资产的乡里富户,他们对于授田的兴趣便不大,关注的重点则是迁城:“为什么要迁城?襄阳这里山水难道不美?先人祖宗设城于此,自有其智慧、有其道理,凭什么一纸书令便要劳烦万众,抛弃桑梓乡土转去别处谋生?”
至于说那些社会地位更高的豪强世族们,他们有着更高级别的消息来源,自然不需要凑在市井闾里打听消息。
但是这一点特权如今也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愉悦和安全感,因为了解到的内容更多,所以他们的心情也更加的焦灼和悲观,更加迫切的想要寻找应对之法。
因为无论是乡里资业还是人丁,无疑都是他们掌握的最多,如果隐匿不报,那么来年迁居新城的话,他们必然会损失惨重、大伤元气。可要是如实报上去,他们荫庇大量人口和土地的事实便又完全的坦露出来、再无遮掩,届时如果台府要对他们采取什么强制性的措施,他们也将无力招架。
眼下这样的情况,当真是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让人无从取舍。而且据说之前刚刚归乡不久的河东柳氏一族,便是因为抗拒此命不遵,直接被台府合族拘拿、至今生死不知。
“蔡世兄,留步、请留步啊!弟等于此苦候多日,只为邀兄共聚一场,聆听教诲!”
蔡大宝是为数不多仍然留任山南道大行台的原梁王麾下旧属,许多为前景愁困的襄阳时流守在台府门外,当见到蔡大宝出现在门内的时候,便都纷纷涌上前去想要询问一二内情,以及政令实施后可有变通余地。
如今的蔡大宝也已经渐渐熟悉了台府的行事氛围和节奏,自然不敢当众公然再与这些旧识们搅和在一起,眼见府外如此情形,便觉得今天还是继续留下来值班为妙,于是便又拔腿向府内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