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58节(1 / 2)

三国当中,情况比较好一点的估计就是北齐了,毕竟北齐所占据的河北在时下而言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天下之翘楚。诸如高洋连年对柔然、突厥等漠北势力进行征讨,还要上百万的征发民夫去修长城,这样的战争和劳役负担,换了其他哪国都承受不了,但是高洋就能玩挺嗨。

如果按照李泰的思路来布置湘州的产业规划,那所需要的人口可不是几千几万的缺口,而是几十甚至上百万的人口投入。而李泰在攻克江陵之后,所收也不过三十几万人而已。至于襄阳数量则就更少,甚至还不到十万,这已经是他对襄阳豪强大族连哄带诈,扩出众多荫庇人口的结果。

所以想要针对湘州进行大规模的产业扩产,估计得灭掉北齐之后,从河北迁徙大量人口到湘州才能初步实现。

而想要按照他的想法,凭此推动对整个岭南地区的统合开发,那所需要的人口已经不是通过其他地区的迁徙能够满足的了,只能仰仗自然生产人口增加,那他、他儿子、他孙子的统治时期估计一大半的精力都得放在这。

李泰在共诸员推导一番后,心中的豪情壮志也渐渐冷却下来,他自知急政暴政所带来的危害之大甚至还要超过了懒政怠政。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自有其规律,想要推动加速这一规律,甚至直接将这规律抛在一边,那隋炀帝网庙圣君的地位怕是不保。

虽然眼下的客观条件并不允许这样的改变,但大有大的做,小有小的做,起码眼下可以基于现有的条件进行一些探索和积累,如果所得都是正面的反馈,那再循序渐进的扩大规模,成为帝国的主线任务之一确定下来。

但就算是小做,凭眼下湘州本身的状况也是很难走上正轨,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扶植。

抛开因战乱逃散死伤的人口不说,江陵方面有记录的从湘州迁移的人口,自从梁帝萧绎还是湘东王时期,干掉侄子河东王萧誉之后,便陆陆续续的从湘州向江陵地区迁移了多达五万人口。

但是这些人口很难完全再划归湘州,因为虽然萧绎把人迁出乡土,但只是为了削弱湘州当地的抗阻力量,而并不是什么有计划的人口管理,所以虽然把人迁出了这么多,可实际上得到有效安置的却是微乎其微。

如今江陵总管府虽然也保留着原江陵朝廷的相关图籍,但那些人员的去向根本就没有记录,自然也就无从追究。而今江陵总管府人口大部分都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安置,如果再将人召集起来发还原籍,无疑又是一次伤害。

所以在听取了府员们的奏报和意见之后,李泰眼下也只能拨给李迁哲三万多名尚未安置于江北的民众,由其带回湘州,沿洞庭湖周边安置下来。

将湘州这么困难的局面安排给李迁哲,结果台府这里却不能给予充分的支持,李泰也挺不好意思,只能又表态说道:“江汉新定、百业待兴,如今诸方人力都有告急。湘州那里也只能暂且艰难起步,只有交在李将军肩上,我才能略感放心。将军长于任艰事繁,府内于此能为竞争者也是寥寥无几。人员虽然有欠,但在资货方面,台府也一定尽量酌情满足。”

给人戴高帽、打鸡血,终究口惠而实不至,李泰当然不是这种耍花枪的老大,既然需要的人员不能配齐,那在物资方面就尽量满足。

毕竟眼下台府在吃下江陵后,物料方面的收获那是真的肥,除了快浪脱圈的高洋,李泰估计当下就没有比他更富的势力老大了。宇文泰?宇文泰当年也不行啊!

虽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听到李泰这么说,李迁哲还是大感欣慰的,起码大王是真的体谅他的辛苦,于是便又连忙垂首道:“末将一介山南土人,若非旧年得于大王赏识而辟府中,逢此天命转迁之时,怕也难免与草木同朽,身死族灭。今得大王引为心腹、官爵厚加,正应舍命以报,又何惧任艰!一定尽心竭力,不负大王所用。”

表态一番后,李迁哲便又说道:“其实资货方面,前与巴西诸族议事亦有言及,此诸类久渴糖利,有颇有蓄资,若能引之出川,用以开垦湘州山野,亦是一善!”

李泰听到这话后也点点头,对于李迁哲的思路开阔很是满意,稍作沉吟后便也说道:“虽然台府眼下不患资用,但若他们乐与共事,倒也不必拒绝。湘州山野荒芜只是暂时,但未来见益却是长久。徐文盛旧事宁州,我今欲使之复归其地,此诸族可以携兵同行,有所建功之后,我又何吝划分山野各置其众!”

宁州即就是后世的云贵地区,徐文盛之前在南梁担任宁州刺史,侯景之乱时率兵北进勤王,辗转投靠了李泰。此时的宁州眼下处于一个失序的状态,一直到了隋朝才又恢复了对于其地的统治,但其当地的爨蛮也已经变得更加壮大,唯可羁縻治之。

眼下台府方面的军事压力并不算太强,李泰便想借机让徐文盛再返回宁州,继承南梁在其当地的统治传统,不要让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在这片区域产生断层。巴蜀与云贵地区也算是交流密切,引巴人南下加强影响和控制也是治边的一个方法。

“大王深谋远虑,某所不及。”

李迁哲听到这话后,便又连忙垂首说道。

因为巴人的资财需要在出征宁州之后才酌情引入,于是李泰便着令江陵总管府先就近拨给湘州一部分资粮,起码也要维持到今秋湘州当地有了收成之后。

除此之外,李泰又将三弟李奥安排进湘州州府担任从事,希望李迁哲能代为教导一番。如今湘州百废待兴,如何由荒入治绝对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过程,他这三弟若能从头到尾的见证下来,可要比书斋苦读对才性的增长要更加的有效。

至于说防备李迁哲跟巴人有什么深入的交流和谋计,那是根本不存在的。疑人不用,主打就是一个心胸开阔。

湘州这方面的事情安排便暂且告一段落,与此同时,江陵之战后有些消沉的诸方消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也都再次涌来。

首先是西魏国中,六官制正式施行,宇文泰也正式的进化为大冢宰,其他五官分别是大司徒李弼、大宗伯赵贵、大司马独孤信、大司寇侯莫陈崇以及新补柱国的大司空达奚武。至于李泰这个外任大行台的柱国,则就没有分到猪肉。

与此同时,宇文泰又分别委任长子宇文毓为陇右行台、豆卢宁为行台长史,嫡子宇文觉为关东行台、李远为其长史,并且宣布中外府将要集中人马兵力,再次发动东伐北齐。

这东伐北齐,明显就是一个重新确立中外府军政中枢的政治口号,也是宇文泰得以担任霸府首领的根本原因,此时再次强调可以挽回一下中外府在此前所展现出来的颓态,节奏和规模肯定也会有所克制,基本上对李泰影响不大。

但另一件事对李泰就有一定影响了,宇文泰誓师伐齐的时候,顺便把梁帝萧绎给宰了,这就断了台府再与南梁残留势力眉来眼去的可能。

这一情况,李泰倒也早有预料,将贺若敦从巴蜀召回正是为此准备。当这一消息传到襄阳后,李泰便即刻任命贺若敦为郢州刺史,南去以备长江下游的变故。

第0866章 南川豪杰

自从衣冠南渡、东晋立国江南以来,南朝政权便一直存在着一种荆扬对立的政治和军事格局,即就是驻守上游荆州的往往都是军事强臣,从而与建康的中央政权形成一种对峙状态。

这样的情况,哪怕是之后中央朝廷往往以宗室出镇上游的分陕重地也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诸如梁武帝萧衍就是从上游出发,取代了南齐政权。

在荆扬这种双头政治格局之下,势必需要一个平衡点才能带来一定的稳定性,而位于两地之间的江州往往就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像是东晋时期先后镇守此地的陶侃、温峤等等,就发挥着类似的作用。

当然这是在南朝政权疆域领土尚算完整的情况下,而当遭遇外敌入侵,上游重镇接连失守,那么江州就成了抵御上游外敌的前镇。

江陵陷落之后,下游的南梁诸方势力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混乱才勉强形成了一个新的秩序,以梁帝之子晋安王萧方智为监国,实际则由太尉王僧辩掌管军国大权。

秩序虽然是初步形成了,但王僧辩也难以立即便率领大军西去、收复江陵失土,再造梁家国祚。因为淮南重镇合肥已为西魏所占领,一旦王僧辩大军自下游轻出,便不免难以兼顾首尾,可能连下游的领土都要丢失。

更不要说就在江陵失陷之后不久,北齐便派遣使者前来态度强横的交涉讨还广陵,交涉未果之后更是直接出兵围困广陵,这就让下游诸军更加不敢擅动了。

虽然军不敢出,但来自上游的威胁也是不容忽视,江州作为抵御敌侵的前线,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于是王僧辩便以侯瑱为江州刺史镇守湓城,以自己的兄弟王僧愔为豫章太守而镇守豫章。

这样的安排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私心,湓城依傍大江,一旦上游敌军沿江而下,湓城所在便是首当其冲。而豫章则地处江州腹地,掌握着人员物资的精华,直接控制住了湓城的补给线。侯瑱终究不是江陵元从,当此国难之际也是有点心腹难得,王僧辩作此安排也是有备无患。

然而很快这样的安排就遭遇了变数,一直盘踞岭南为乱的萧勃趁着江陵陷落、国中大乱之际,不只重新控制住了广州,而且还使派一支人马翻越大庾岭北上,进入南康郡境中,直接威胁到江州腹地的安全。

于是侯瑱便以备乱为由,直接从湓城南下进入豫章郡境内,转而将王僧愔发配到湓城去。王僧愔自然不肯,只是派遣将领周铁虎率领一部人马前往湓城驻守,而自己则仍留守豫章,继续与侯瑱对峙。

江州这里热闹成这个样子,不出意外的话那必然是要出意外了,尤其那个男人带着他几千虎狼之众从上游狼狈而来。

江州湓城城主府内,王琳端坐厅堂之中,下方俱是他的亲信党徒以及江州当地的豪强军头们。厅堂中分酒吃肉,不胜恣意,厅堂外却又是另一幅情景。

城主府地面上还残留着许多血渍以及未及收拾的尸首,另外在堂前还摆设着一具木造的刑具,上面捆缚着一名浑身赤裸的精壮男子。

那男子披头散发,身上已经布满了许多遭受酷刑所留下的伤口,但仍怒目圆睁的向着厅堂内破口大骂:“王琳狗贼,不思国困!勾结江州匪徒,违抗太尉军令……”

这男子每呼喊一声,旁边便有王琳的部卒往其身上割下一刀,但这人仍然咒骂不已。此人便是王僧愔派来驻守湓城的将领周铁虎,本河东王萧誉部将,早年王僧辩击败萧誉的时候,将此人收为己用。

自侯景之乱发生以来,江州这里也涌现出了众多的地方豪强,各自聚啸一方,彼此斗争不断。如今江州上层也是互不相让的对峙着,自然也是这些豪强酋长们所乐见的。只有如此,他们才有自保和投机、壮大自我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