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63节(1 / 2)
只不过由于史料的缺失,《十六国春秋》当中也多有人事疏略错漏的遗憾。而在江陵这些藏书当中,便存在着许多同一时期的史料记载,既能补充《十六国春秋》的史料不足,同时也能借鉴南人述史的不同视角。
所以李晓这段时间也都是埋首纸堆坟籍,希望能够在这些新的史料基础上,对《十六国春秋》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补录辑疏。
不过眼下整体上的学术建设,仍然需要仰仗这些南人知识分子。虽然也有一部分关中时流陆陆续续来投奔李泰,但要么需要任用在军政岗位上,要么本身也没有足够的学术积累可以参与修撰之事。
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健康、不正常的,如若真要放任下去,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南梁,但是在学术上、思想上却被南人占领高地,到最后征服了一个寂寞。
而且南学、北学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不仅仅在于经义和玄理的偏重不同,具体的经义讲读也都有不同。诸如儒家经典中的《尚书》,北人之所研习传承多为郑玄、马融所注《尚书》,南人之所传习则主要为孔安国《古文尚书》。
但是南人所传《古文尚书》又似为三国王肃所伪作,王肃之父即就是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司徒王朗,他的女婿则是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马昭。因为这一层关系,王肃的学说在西晋一朝被奉为官学,成为一门显学。
王肃的学术是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等思想融入儒家理论之中,从而启发和引导出了魏晋玄学,王弼、何晏等玄学家都深受其影响,不只是在学术上形成了一次转变,同时魏晋南朝的政治统治和社会风貌也都深受影响。学术活动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和改变,由此也可见一斑。
所以李泰也不可能全盘接受南人的思想学术,但想要有所纠正和选择,他麾下才力仍然不够。北方学术之宗尤推崔卢,尤其是范阳卢氏的经义造诣可谓是家学渊源。
李泰既然想要碰撞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火花,自然也就需要选择比较匹配的对手。真要辩不赢那就耍横撒泼,那也就没有辨经的必要了。
关中倒是有卢辩、卢诞、卢柔等卢氏族人,各自也都颇有学术建树,但今大多留在关中,宇文泰也并不放使他们南来,对此李泰也有些无奈。
他眼下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周弘正等南梁士人在这里编修典籍,同时再安排人员抄录一部分藏书内容送去关中,由卢辩等人也进行编修注解和整理等工作。
但是古代的信息交流终究不像后世那么流畅发达,况且就连后世都需要时不时的组织一些学术界的研讨会,可见当面的辩论交流对于学术的发展推动作用同样不小。
除了西魏国中,倒是还有一个方面的人事可以想想办法,那就是关东世族所聚集的河北。
早在确定江陵藏书完好保存下来的时候,李泰便已经有了要凭这文化瑰宝去吸引一部分河北人士到襄阳来的想法。
对于矢志于学、醉心学术的人而言,江陵这么规模庞大的藏书不异于一座引人垂涎的宝库。早在南梁时期,便不乏北人为了交流学术而投奔南梁。
像是北齐神偷祖珽,围绕在他身上的轶事就有好几桩与盗书有关。
南朝新编《华林遍略》,有南方商人带去邺城向高澄售卖,高澄为了表现东魏同样文事兴盛,聚集文人一夜抄罢,然后将书退还。结果被祖神偷投出去几卷入市售卖,结果被商人抓赃找到高澄对峙,搞得高澄很是尴尬。
对于一些名门大族而言,掌握了释经权远比在一朝一代担任什么高官名爵重要得多。范阳卢氏那从后汉三国时期就开始吃卢植老本,到现在也没有吃完。
李泰如果肯向这些河北名族开放这些藏书、任由浏览编阅,绝对能够吸引相当一批的河北时流。而这些人的到来,不只能够提供给他学术思路上的更多选择,同时也能带来其他更多的收益。
今天在直堂中,李泰跟堂兄李士元交流完选人院的运行状况后,便又讲起了这一项招诱河北士人的计划来。
“孝谐日前传信,已经率员抵达了襄城,正等待时机进入北豫州境内。李棠等高氏旧僚与之同行,还有郑氏族人相从策应,接下来应该比较顺利。”
李泰在制定这一渗透招诱计划的时候,李礼成主动请缨前往,一方面是自觉得最近台府下属军政诸事都乏甚发挥,另一方面则就是因为见到李泰父母兄弟们团聚关西之后,他也伤感自身仍然孤苦,希望能够找个时机把滞留在北齐的兄弟亲人们接到关西来。
不同于之前李允信等一边走私一边向晋阳渗透的路线,李礼成这一次选择是从河南向河北渗透。
李泰之前几番出入三鸦道,使得沔北一直保持着对于洛阳东南地区和河南地区的影响与控制,襄城便一直掌握在台府手中。
与之同行的李棠也是旧年高仲密的幕僚,而渤海高氏自从高敖曹时期便对北豫州等地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影响。
东魏时期高敖曹与侯景便奉命一同经营河南,高敖曹在北而侯景在南,之前高仲密之所以能够据虎牢关投降西魏,也是因为其家在北豫州等地经营颇深。
李礼成旧年便跟随表兄荥阳郑颢一同入关,而荥阳郑氏在其乡里同样也还有着不小的乡土影响力。李礼成抵达彼境之后,只要不是明火执仗、招摇过市,直接宣扬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安全性还是能够有所保障的。
自从侯景叛乱之后,北齐对于河南的掌控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加强,原本还有一个慕容绍宗可以委以后事,结果就战败于寿阳而溺死于淮水。
至于晋阳勋贵们,对于河南方面更是兴趣不大,已经打定主意就聚集在晋阳享受富贵、安心养老,讲到进取心甚至都不如河北豪强和关东世族们。
起码这些人在淮南,那是真的在积极开拓。当然也是因为帝国固有的利益已经被侵占大半,他们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增量,留给他们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李泰这里还在跟堂兄商讨着李礼成此行顺不顺利、多久能够见功,襄阳这里几时能够出现大儒辨经的盛况,殊不知李礼成一行在入境未久、还没有来得及执行计划,便已经遭遇了重大的挫折,直接被当地守将所擒获。
第0878章 携货归乡
洧水发源于嵩山,沿嵩山东麓流向东南,流经颍川、陈郡等地汇入颖水,继续南下流入淮水之中。
荥阳郡密县便地处洧水沿岸,其地为嵩山余脉,境内丘谷交错,有别于颍川等地一马平川的地势,虽然并不适宜垦田耕作,但却给一些别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诸如一些南阳方面的人事,经三鸦道北出之后便依山北进,可以避开平原地带的耳目视察,一路向北经索水而抵达黄河南岸,继而再向其他的地方流转。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条连接着南阳盆地、河南平原并经黄河而联系其他更远地区的走私通道。
虽然如今控制着南阳盆地的西魏与控制河南等地的北齐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但政权之间的对抗却并不能完全禁止民间的人货交流,更因为这当中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相关的走私行为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既然是走私,那当然就是违法的,不时就会遭到北齐驻军的扫荡抓捕。遇上这样的情况那也只能自认倒霉,运气好点那还能破财免灾,运气不好怕就要人财两空了。
李礼成一行明显就属于运气不好的那一类,他们第一次踏上这一条走私的道路,而且还是在做了相当人事准备和经验总结的情况下,结果还是被直接抓了现行。相对于从业者十次被抓两三次的概率总结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倒霉了。
抓捕他们的是一支北齐的骑兵队伍,这支队伍漫山遍野的搜查,将所有发现的走私队伍统统驱赶到左近一座废弃的坞壁之中,人员和财货分别关押。
“原来往返沔北贩输资货以牟利的人竟然有这么多!”
第一次受命执行这种任务便被抓个正着,李礼成心中自是郁闷不已,也不乏惶恐,可当见到那些齐兵所搜查出来的走私商贾们越来越多,他心中竟然还隐隐生出几分自豪。
一行近百人众,除了李礼成和李棠这两首领乏甚经验,其他随从也不乏往来两地的经验。听到李礼成作此感慨,当中一人便小声答道:“自沔北得治兴工以来,物类渐丰,多有北人急缺之类。自穰城至于邺城,行途翻山涉水虽有千数里之遥,如果顺利用时不需两月,得利可至十数倍有余,所以多有贪利者奔波于途,四季不绝。”
听到这条商路利润竟然如此丰厚,李礼成也不免暗自咂舌。不过再多的钱财也得有命享受才有意义,当看到越来越多的走私商贾被押送至此,他又忍不住问道:“这些贼卒将我等拘押至此足有数日,既不惩罚,也不杀害,眼见这坞壁聚众已经将要千数众之多,他们将要作何发落?”
“东贼虽然凶暴,但所图也不过财货而已。真要一味的杀人夺货,谁又敢继续在此道中行走?”
又有随从开口说道:“此番搜捕我等的军卒,多是汉儿兵马,应是长驻河南的军众。这些卒众为保其财路常有,也不会加害过甚,左近搜查一番后,多半还会将人放走。若其军主有什么长久谋计,甚至还会返还一部分资货,让这些行商以货贿之,日后再往来此间时可以直接求其庇护……”
这个世道,蛇有蛇路、鼠有鼠路,王侯将相的纵横捭阖诚然波澜壮阔,营卒寒士、行商走贾也都各自有其生存智慧。听到部众们的讲解,李礼成也不再像被捕最初那样忐忑。
但往往有的时候人都是祸不单行,倒霉后或许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倒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