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71节(2 / 2)

李泰听到这话后也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过于优秀了才给其他亲人以压力,这些藏书就摆在襄阳随时可以查阅,又何必一头扎进去废寝忘食的钻研?

虽然说李超有点马虎大意,但也是因为在学术上专注用心,并不是一般权门子弟纨绔浪行。瞧这小子眼袋厚重、满眼血丝,他一时间也有些不忍责备,只是拍拍李超肩膀说道:“人间百类诸事,无论对哪一种过于沉迷,都不免会忽略其他。无论溺于水还是溺于学,都不可谓智者。

幸在阿耶此番并无大碍,能让你领会到凡事有度的道理,也算是略有所得。你也不必过于自责,事有偶然,人有疏忽,知错能改便历事不亏!”

李超闻言后便连连点头应是,而后李泰便又交代他去招待一下仍然留在侧堂的那些亲友们。他昼夜兼程的一路从江夏返回,也的确是颇感疲累,见到父亲并没有什么大碍后,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疲惫感便涌上来,便有些懒得再应酬寒暄。

李超夫妻自去招待亲友,李泰又让人在隔壁收拾一间房出来,他晚上要居住在左近,待到父亲身体完全康复才能放心。

“这一次夫郎真的应当感谢一下姚娘子!”

妙音带着侍女们亲自将房间布置一番,待到李泰入舍准备休息时,这娘子才又说道:“那夜阿翁昏迷在书斋,侍员发现后已经不知过了几时,阖府惊慌失计,幸在姚娘子留宿内府、先作诊断,立即对症下药,煎成汤药为阿翁喂服下去,暂且稳住逆乱的血气,这才维持住病情,等到姚尚书等名医入府会诊,使得阿翁转危为安!”

李泰听到当中还有这样一桩隐情,便又连忙着员去邀请那位姚娘子,旋即又发现自己衣装似乎有些不甚得体,家人相处也就罢了,面见外客尤其是女宾多少有些失礼,于是便又转入内室换上一件时服外袍。

等他转身返回外室的时候,那位姚娘子已经被引入进来,正在席中同妙音小声闲聊着,抬头见到李泰行出,便忙不迭从席中站起身来,有些手足无措的垂首道:“见、见过大王……”

李泰见这姚娘子见到自己后这般紧张局促的样子,便也没有走近过去,站在席侧向其拱手作揖道:“归府才从家人口中知此番家父遇疾,多仰姚娘子快速施治才得转危为安,救命之恩,当真感激不尽!”

那姚娘子闻言后连忙将素手张在身前连连摆动,口中也说道:“大王言重了、言重了,君侯所遇非是偏症恶疾,就算换了别家医者想来也是一样的诊治手段,妾所做也并非绝技,实在难当大王这般夸奖。”

这娘子本就有着吴乡女子的温婉秀美,这会儿紧张局促之下,白皙的脸庞艳若桃花,李泰都有些不好意思直视其娇美脸庞,只是又说道:“只要能够救人,便是绝妙之计,姚娘子也无须过谦。况且今日道谢,只为娘子活我恩亲性命,使我肺腑感激。人子不孝,对父母有疏关怀,幸有善人施救,才没有铸成大憾,唯有多作感谢,才能消解心中的愧疚。”

“大王哪里是不孝?生老疾病,人皆难免,用不得法,哪怕割肉奉亲也难消微厄。大王即便是不精于药石小术,但也不误施救万民,有大义于天下,是真正的仁德高士,世所敬仰……”

那姚娘子一边说着,眼波流转每有触及李泰便转瞬移开,局促中也显得娇羞可爱。

李泰本来还想问一问这娘子有什么需要自己馈赠帮忙来表示感谢,又听到仆员禀告姚僧垣等几位名医再次入府为他父亲会诊,于是便示意娘子再招待一下这位姚娘子,自己则匆匆赶去父亲病舍听取医生的诊断叮嘱。

姚僧垣等人再对李晓的身体状况诊断评估一番,又向李泰禀告这次的犯病就是熬夜熬的,想要康复起来就得限制一切心神操劳的事情,吃饱睡足、锻炼身体。

李泰放下心来的同时也有些哭笑不得,只觉得这老李是有点没事找事了。你说你老老实实的颐养天年,混个太上皇当当不好吗?偏偏熬夜编书修史,难道还想做司马迁啊?

他在跟姚僧垣等会诊医师们商讨一番,给父亲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饮食作息表,等到再返回房间时,便见那姚娘子已经离开,于是便对娘子交代道:“这姚娘子此番真是相助我家不浅,娘子与之相熟,该当如何致谢,娘子酌情表示一下。”

“倒是真有一桩计议,只是须得夫郎首肯。唉,还是等到阿翁康复之后,夫郎了无心事之后再说吧。”

妙音讲到这里,神情也有些复杂,旋即便又微笑着对李泰说道:“夫郎若真急欲致谢,倒是也有一事可做。姚尚书父女因在江陵而入襄阳,但还有子息亲属流失于江南。听说如今江南又发生了纷乱,姚娘子对她兄弟安危也是非常担心。”

李泰听到这话后才想起来姚僧垣也是几番欲言又止,想来可能也是为的此事,于是便点头道:“江南局面,我也无从把控。但如果只是访寻几名时流,倒也并非无计。你让这姚娘子将她亲友具体情况详细告来,稍后我安排使徒往建康一行。”

第0897章 倾巢而出

虽然虚惊一场,但李泰也并没有再转赴别处。

中外府已经叫嚣了半年多要东征,为此甚至不惜背信弃义的满足突厥的强横要求,如今选择在此刻出兵东征,总让他感觉有些心绪不安。

所以李泰一边派遣使员前往关中,详细打听一下中外府东征的相关事宜,一边又告令府下保持战备状态,不要有所松懈。

在没有什么转折和变数发生之前,李泰无疑是待在老巢之中才最稳妥,如此才能在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之下都能第一时间做出应对,顺便也处理一下台府所积压下来的军政事宜。

之前南梁建康发生变故的时候,李泰引军前往江夏进行戒备,都还没来得及处理得中的选人们人事安排事宜,只是着令长史长孙俭等按照内外阙员情况而酌情察授。

此番归府后,他便将相关的人事任命查看一番,对于安排基本还算满意。

眼下的台府,包括其他的政权组织,限制权威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力的不足。尤其是在地方郡县乡里,需要严重依赖那些当地的豪强大族们对地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才能将统治贯彻下去。

虽然说选人试考选上来的同样也是这些世族豪强子弟,但总算是形成了一个相对正规的观念和程序。你能得选授官可不是因为你的出身,而是因为你本身的才智学识。通过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来营造一种新的普世价值观。

乡土资源是有限的,乡土秩序是闭塞的,哪怕一个手掌上的手指都有长短,一个闭塞的环境能够提供的利益位置必然也是有限的,而且是极度不公平的。

台府的选士程序就是给那些乡土失意之士和渴望进步的人才提供一个更广阔、比血脉传承更公平的一个平台,是一个从你们当中挑选优秀人才去破坏你们原有秩序的阳谋。

随着这些选人们补充进台府内外官署当中,使得整个台府运行效率都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提升。不只是因为之前台府才力匮乏,也在于这些年轻选人们有着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这也证明了李泰所建立的选士程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不免让他期待在更大的舞台上将此加以推广。

除了对台府政务的处理,李泰也特意抽出时间来在内府之中摆设宴席,以款待刚刚不久之前随同李礼成一起抵达襄阳的亲友们。

“之前江东突生变故,因恐变乱波及台府辖区,所以匆匆引部南去防备,未暇在府迎见诸位亲友。怠慢之处,还请诸位不要介意。”

台府内堂中坐了足有上百员众,都是陇西李氏的亲友们,既有之前便来到襄阳的,也有不久前刚刚到来的,当李泰举起酒杯的时候,在场众人也都纷纷举杯以应。

这当中也有尚在服丧期的崔瞻兄弟,迫于国中情势变化而背井离乡,虽然不能再恪守礼数,但也不能公然聚众宴饮为欢。

可是来到别人地头又不能对主人的第一次招待无所表示,于是这些尚未除服之人便坐在堂中搭起的一座素帐内,虽不参与宴饮,但也并不妨碍彼此间的交流。

从这一点安排上,也能体现出这些世族名门的行事之灵活。你如果真的信奉恪守他们所宣扬的礼义,那他们能把你玩死。礼义规矩对他们而言只是工具,并不是需要用生命去恪守捍卫的信仰。

此次跟随李礼成一起来到襄阳的,主要便是五姓之家的亲友们。

这其中李泰最熟悉、也是从前身记忆中了解到的,便是清河崔氏崔瞻一家,毕竟他们一家在清河崔氏庇护下生活了十几年之久,彼此间交情也是最深。

对于崔棱的死,李泰站在一个统治者角度而言只能说是该,但从私人角度当然也要安慰一番。

除了表达怀念感伤之外,他也请崔瞻兄弟于此安心全礼,生活方面完全不用担心,自己都会给予妥善的安排,顺便也感受并习惯一下山南道台府的人事氛围。

陇西李氏李倩之兄弟们虽然不像李裒兄弟们这样亲近,但也总算是同一宗族的亲属。

李泰也没有提之前他们不肯跟随李裒一行到来的旧事,毕竟那时候不只他们西魏势力不怎么样,就连李泰也不像如今这样能罩得住。

李倩之他们也是妻儿老小一大群,做这么大决定前当然要考虑诸多。而且虽然没有在当时跟随同来,但在李裒一行逃离晋阳的过程中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