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87节(2 / 2)

李植一边将宇文护的书信递给宇文觉,一边将书信中的关键问题道出。

宇文觉听到这话后顿时怒眉飞扬,顿足喝道:“李伯山本就我父部下小将,他安敢悖命内侵?况且谁说如今关中空虚?我今坐镇府中,岂容奸邪之徒放肆!”

虽然说宇文觉这番表态也算是勇敢少年、志气可嘉,但李植心中也明白李伯山如今势力之强盛,如果其人当真放弃救援河洛而强入武关,那可不是少年意气、一腔热血便能应付得了。

于是他便又深吸一口气,指着宇文护着员送来的那一封书信说道:“中山公信中多述所忧,并叮嘱略阳公须得尽快将天子请入同州安置,切勿为外贼掠得,略阳公览过之后需早作决断!”

宇文觉先将那书信快速浏览一遍,然后便又说道:“我方集亲信于府外待命,既然情况如此不妙,便亲赴长安去将天子引回同州!”

“此事何劳略阳公亲行!前线失利消息一旦传回关中,必然上下群情惊疑不安,府中尤需略阳公坐镇以稳定群情。当此时节,略阳公切记不可轻出啊!”

李植自知过去这段时间宇文觉的行止举动,闻言后连忙又说道,若是平日游戏也就罢了,但今局势危急,宇文觉若敢率领他那百十名亲信党徒前往长安,半途遭人劫杀都有可能,这小子根本还没意识到眼下的情况已经是如何危急了!

李植之所以告诉宇文觉此事,主要也就是为的告诫他需要谨慎自处,并凭其名义发布人事命令,倒也不是真的要仰仗他去做什么决定。

他当然不会允许宇文觉前往长安,接下来便又决定派遣使员前往长安,着令接替随军出征的尉迟纲执掌长安禁军的小司马蔡祐与留守咸阳的陇右行台、宁都公宇文毓一同护送皇帝拓跋廓离开长安、到同州来。

可是当宇文觉听到还要让宇文毓率军到同州来的时候,顿时便皱起了眉头,一脸的不悦。

之前他与这个庶兄分任东西行台,声势上大有分庭抗礼之势,而宇文毓因为年纪更大和有丈人独孤信帮衬的缘故,声势甚至还隐隐超过了他,这已经让宇文觉心存不满。

如今父亲患病在外,宇文觉心内已经将同州和中外府当作自己的地盘,更加不乐让宇文毓返回来纠缠其中,于是便皱眉说道:“此间事情有我主持,有司录等群众分任,何必再引无关人等前来搅乱!”

宇文觉的小心思,李植心内自然很清楚,闻言后便又叹息道:“如今师旅困顿于外,一旦消息大肆传开,整个关西都将人情不安。略阳公乃是主上嫡嗣,所计岂可止于同州一隅?

主上若然……功业所托唯略阳公一人而已,宁都公等亦当归府俯首受命,岂可执于前命而分势于外?与其遗患于外,不如从速招至,覆于指掌之下!”

“司录是说……我明白,明白了!要将之召回,一定要将之召回!”

宇文觉听到李植如此提醒,心内也终于意识到如今局势已经到了如此关键的时刻,不再是平日里的纷争和游戏。

他一边点头应着,心内思绪也在飞转,思忖着自己在这种关键时刻该当如何自处,又该如何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权益!

第0931章 内忌外防

将皇帝从长安引至同州来的过程倒是很顺利,一则今时的局面皇帝本来就没有太大的自主权,只是任由中外府摆布的一个傀儡,二则中外府也没有告以真实情况,而是用前线师旅大捷、大冢宰遣使安排皇帝陛下归于旧都、祭告先王这样一个理由作为掩饰。

在常人看来,这也都是很正常的。虽然西魏皇权日渐式微,但终究还是政权法统所在。之前国中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事、又或者出巡诸边,大冢宰宇文泰要么就奉从皇帝一同行动、要么就安排太子随军。

只不过这一次东征北齐是宇文泰要宣扬自身的武功和权威,所以没有安排皇帝同行。但既然前线已经大胜,强敌已经败走,收复河洛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当然也要让皇帝前往见证。

因此长安群众对于这一安排也都并未起疑,当然归根到底还是愿意相信、或者说心内盼望此番东征能够大获全胜。

皇帝仪驾抵达同州的时候,宇文觉一早便率领中外府群僚在城外等候,热情恭敬的将皇帝并随行群臣迎入城中,在迎驾的宴会结束之后便将皇帝暂且安置在中外府居住下来,道是前线再将行期发来之后再护送皇帝陛下东行前往洛阳。

对于那些非霸府嫡系的群众,自然是能瞒一时是一时,但是对于真正的霸府心腹,当然还是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如此才能协调内部,同心合力的应对接下来的种种变故。

因此在将皇帝一行安顿完毕之后,李植等人当即便将宇文毓、蔡祐以及几名宇文家的女婿全都请入侧堂中来,这才将实情以告。而众人在听到这话后,顿时也都脸色大变。

“前线情势竟已如此危困,未知府中可有救援之计?”

蔡祐不只是忠心耿耿的霸府心腹,同大冢宰之间的感情也颇为深刻,得知主上疾病缠身与大军败绩,当即便疾声发问道。

听到蔡祐这么说,李植便向坐在上首的宇文觉递了一个眼神,而宇文觉也深吸一口气而后站起身来,按照之前彼此的约定说道:“虽然宜阳情势暂时还可维持,但大军也不可久顿于外。一旦战事失利的消息传扬开来,国中必定群情惊恐,所以一定要尽快派遣援军将大军接应返回!”

众人听到这话后也都连连点头,眼下关中的确是欠缺一个能够稳定大局的强势人物,大军越早回归自然越好。

李植并没有将所有的情况都吐露给他们知晓,像是大冢宰派遣梁睿向襄阳的太原王请援一事,就被他给刻意的隐瞒下来,目的则就是为了让众人心情惶恐的同时不要多生杂念、从而质疑中外府的决定。

此时趁着众人尚在消化这一惊人消息的时候,他便又开口说道:“前者主上整顿大军征讨东贼,中外府师旅从征者十之七八,留守国中者甚少。如今事遭疾困,若欲奔救大军、挽回局势,须得扫地为兵,凡今国中剩余甲卒,皆需听命中外府调度!”

宇文泰此番东征投入了十余万人马,已经占据了中外府能够调动的军事力量的一大半,使得如今关中所拥有的武备力量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标准,内内外外拢共能有个五六万众,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驻扎于州郡关塞之间、难以调动的地方防戍武装。

如今关中摆在明面上可以整编调度的人马,还有两万余名同州周边的驻军,长安禁军与宇文毓所率陇右师旅计有一万多名将士,驻守渭南的侯莫陈崇所部数千人马。统共加起来,能有不足四万师旅。

这一个兵力数字乍看起来还算是比较可观,可若是放在整个关中平原进行布防的话,兵力便有些捉襟见肘,完全不足用。而且像是中外府所掌控的那两万同州驻军,其中超过半数都是沿河驻防的河防兵,另有一部分都是超额服役,早在数月前就该放归乡里休养的府兵,只是因为东征之故仍然保持着征聚状态。

换言之中外府真正能够调动的机动力量非常少,如果想要继续增派人马作为援军的话,只能从别处想办法。在襄阳人马随时都有可能叩关而入的情况下,渭南的侯莫陈崇所部人马自然不可轻易调动,那唯一可以仰仗的就只剩下了刚刚从长安抵达同州的这些师旅了。

李植做出这些言语铺垫,就是为了确定中外府对这些人马拥有指挥调度权。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人马当然也要听从中外府的调度,可问题是现在的情况并不正常。大冢宰并不在府,单凭宇文觉或者李植等中外府属员的威望,是远不足以让这些将领听命的。

听到李植这么说后,蔡祐便率先站起身来表态道:“略阳公奉命留守府中,司录等深得主上信任、久事枢机,凡所处断但能有益大势,某莫敢不从!”

待到蔡祐表态完毕,宇文毓和几名宇文家的婿子也都纷纷点头表示一定恭从中外府的命令。

趁着这一股人情尚算和睦的氛围,宇文觉便又站起身来望着宇文毓表态道:“前者主上出征,着令我与阿兄分处内外,但今情势有变,之前的嘱令也需要更改以应变故。

今者统军东去奔援,只需要一腔勇念、满怀壮烈,事为之易。但是留守府中则需料理纷繁、处断闲剧,更要宏计包容、日理万机,事为之甚难,实在不是我简约少年能够胜任。为家事国事以计,请兄留事府中,为此难事,弟请为易事,引军东去救援!”

宇文毓听到这话后顿时一愣,留守府中与引军救援究竟谁易谁难自然是不言而喻,而他与宇文觉这个兄弟感情实在算不上好,实在没想到这个秉性有些强直、近乎顽劣的少弟当此时节竟然会如此的高风亮节、发扬风格。

不过宇文毓这会儿也顾不上计较宇文觉何以变了性一般,还是连忙开口表态道:“主上前将府事付以阿弟,既无声令传达,岂可贸然更改!自大军出征以来,阿弟执掌府事凡所处断井井有条,内外俱有所见,绝非不堪任繁。而我才情庸劣,骤然间实在难当府事重任,虽然也并不以戎才著称,但国危家困不敢避事,愿为行伍下僚、抱关击柝以赴国难!”

旁边蔡祐等也自觉得此事有些不妥,一则宁都公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无论是其丈人独孤信还是连襟李伯山都是中外府需要提防的对象,如今国中本就有乏强人坐镇,更不该贸然将中外府人事交付宁都公执掌。

二则就连大冢宰并诸名臣大将都与齐军交战失利,情况危困,国中好不容易筹措出来的援军又岂可轻易交付到略阳公这全无戎旅经验的轻率少年手中、由之率领东去!

宇文觉按照之前同李植等人所商议的计划作态演戏一番,结果却见到众人反应都有别于前所预计,心中顿时变得烦躁起来。

尤其听到几人言中暗指自己难当救援重任,他的心情便更加的不爽,当即便拍案怒喝道:“全都给我住口!眼下我父稍染疾病,你等已经敢不奉我命,若是来日……”

“略阳公请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