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00节(1 / 2)
所以选择留守的人选也不能随便,李超虽然醉心学术而拙于军政才干,但让他留守襄阳也并不是指望他能励精图治的进行实际的治理。真正的地方治理自有长孙俭等一众原行台僚属们负责,李超只需要作为李泰的一个代表留守襄阳即可。
同样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蜀中,蜀中的地理环境过于闭塞,而且也完全的拥有割据一方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要朝廷完全信得过的人选坐镇才能放心。
对于之前的宇文泰霸府而言,如今的益州总管宇文贵当然信得过。但是对于李泰而言则未必,虽然说宇文贵在担任益州刺史的时候,同山南道之间也不乏友好的交流与合作,但是距离将益州这么大块地方交给宇文贵长期管理还是远远不够。
就算李泰心大,宇文贵会觉得朝廷对他放心?一旦生出这种互相猜忌的心理,那么动作就会有所变形,到最后演变为失控的状态。
所以早在年前李泰入朝的时候,宇文贵便也派遣儿子宇文善入朝,向他表达了希望朝廷派人接替自己的意思。
如果是别人或者说别的地方,这样的表态或许还存在一定的试探意味。
但宇文贵本身就不是巴蜀人士,之前就任益州总管也是临危受命的救场,而且如今蜀中虽言闭塞,但李泰在其地尤其是巴中地带也拥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宇文贵如果当真有据蜀割据的想法,接下来可能就要面对群蛮围攻成都平原的局面。
所以对于宇文贵这一请求,李泰想了想便也答应下来,将宇文贵召入朝中担任自己的丞相府长史,并以前荆州总管李裒转任益州总管前往接替宇文贵,宇文贵的儿子宇文善则被委任为益州长史辅佐李裒。
陇右方面内部局势越趋稳定,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也在逐步加强,与盘踞青海的吐谷浑之间基于地缘和商贸利益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外患有所加剧。
所以在陇右行台撤除之后,李泰也并没有再保留秦州总管府,而是加设凉州总管府并以凉州刺史史宁为凉州总管,使凉州成为新的陇右军事中心,以便于对吐谷浑这一边境大敌加以抵御和反击。
至于秦州这一原本的陇右军政中心,则仅仅只保留刺史府这一行政级别,并以在陇右任事数年的堂兄李匹为秦州刺史,继续为陇右的商贸保驾护航。
接下来就是陕北方面,虽然李泰对这一地区一直用功不浅,像李雁头等心腹更是长期坐镇这里,但是由于之前中外府并未给予一个名正言顺的管制资格,因此陕北方面的各项人事安排就比较细碎且不够突出,乏甚运作效率。
如今李泰执掌霸府,便要将陕北设立为一个北方边事重镇,以原东夏州改设的延州为中心,设立延州总管府来管理陕北地区的军政资源,为进一步经略河套而打下一个基础。
虽然说河套理论上也属于西魏的领土,但实际上却一直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仅仅只有一些游牧部族接受西魏的羁縻授官。想要进行实际的管控和经略,那就需要一个可以源源不断投入人员和物资的前进基地。
至于这新设的延州总管,李泰在考虑一番后还是决定由杨忠担任,并由崔訦继续留任绥州并担任延州长史。至于李雁头、李到和毛世坚等人,则就归朝担任诸骠骑府长官。
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李泰当然还是要继续建立并完善霸府中央的军事体系,所以一些任命在外的心腹将领们都要陆续入朝,另以一些经验老到的大将出镇地方。
比如坐镇江陵的梁士彦也要归朝,转而以李穆出任荆州总管。郢州江夏的李允信一并归朝,自陇右返回朝中的豆卢宁出任郢州总管。
这固然也有将原中外府核心大将们放任四方、使他们不能凝聚在一起的用心,但同样也是希望他们丰富的军事经验能够在新的岗位和新的地方可以更有发挥,再创辉煌战功。
在为新任郢州总管豆卢宁送行的宴会上,李泰亲持酒杯向豆卢宁祝酒道:“旧者关陇动荡,公等不辞凶险而壮义入关,克定贼乱,使此天地重得安宁。如今南域江波凶险,仍有顽敌抱残守缺、悍拒王命,尤需大将镇之慑之,否则我难安枕关中。武阳公此去,江湖宵小不足道也!”
豆卢宁也连忙起身回应道:“唐公威壮东南早已驰名宇内,卑职幸在不弃、得预故功,一定尽心竭力、不辱唐公前声!”
第0959章 叔虎进策
在处理这些内外军政事情的同时,李泰也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处理一下私事,比如接见一下又从河北地区过来的亲友。
在经过之前两次的转移之后,陇西李氏在关东关系比较亲密的亲友们也都基本过来了。不过在之前的谈判中,北齐方面还是打包送来了男男女女几百口,估计是把所有具有投敌嫌疑的都给送过来了。
关中地区几百年汉戎杂居,并不以人物著称,即便在北魏时期有一个弘农杨氏,但也先后遭受残杀屠戮。后来孝武帝与高欢闹崩了之后西迁,但孝武帝这精神小伙也不是能够团结群众的好皇帝,所以洛下时流大多没有追随,还是留在了东魏境内。
关西这里的关东世族成员们,无论在人数还是势位上向来都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状态。可是随着李泰的快速崛起,这一情况也在发生着扭转,尤其是前后几次关东时流的迁入,让关东世族才力在关中变得丰富了起来。
这一批到来的人员虽然整体上不如之前到来的关系亲近,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李泰的亲舅舅卢叔虎一家。
之前李礼成冒险前往河北邺城的时候,因为卢叔虎一家居住在其范阳乡里,所以没能一起离开河北。这一次倒是并没有被拉下,当李倩之代表李泰与北齐进行交涉提出这一条件的时候,卢叔虎一家第一时间就被主政邺都的杨愔给圈定了起来。
年前年后,李泰实在是太过忙碌,也并没有时间招待卢叔虎一家。一直等到某天丞相府事务忙完还未过正午,他才连忙着员准备一些礼物,又向家人打听卢叔虎一家人在京中住处,然后才亲自登门拜访。
卢叔虎一家入京之后,便由卢柔负责接应安顿,因此便也落户在卢柔家附近。当李泰一行寻至门前时,一家人这才闻讯匆匆出迎,彼此在门前略作寒暄,然后才一起登堂。
李泰登堂后并没有直接落座,而是先抬起两手将卢叔虎送入主人席中坐定,然后才又自退两步,长揖为礼道:“阿舅自率家人,不辞劳远前来亲近,甥子却久受俗事所困,至今才来拜见,失礼尤甚,恳请阿舅见谅!”
他自家叔伯多遇害于河阴之变,所以诸亲族当中除了父母之外,便属卢叔虎这个舅舅最为亲厚,所以在登堂之后便连忙道歉请恕。
卢叔虎年纪也已经五十多岁,中等身材,面貌清癯、体态略瘦,看到李泰恭敬向他行礼,便又扶案起身将他拉了起来,上下打量一番后又说道:“旧年你父子失于虎牢,恐你阿母悲怆不支,我往清河造访便曾言,你父命藏大福、灾祸难伤,孩儿更是骨相奇贵,此番走失或因我门庭寻常、难容大物生长,但只要不逢祸夭折,必然能有一番惊人作为!”
李泰听到这话后不免一奇,这话听起来好像只是吉利话,但对他父子命数确有批中。事实上他老子李晓就是在邙山之战后仍然南逃过得有滋有味,而他这前身却夭亡于战场上。莫非自己今时所取得的这一番成就,除了本身的努力之外当真有命理骨向上带来的助力加持?
抛开这些闲言杂念不说,李泰又在卢叔虎的介绍下同这些表哥表弟们一一见面,当见到那大表哥畜生的时候,还忍不住多看了两眼。从这声言仪态和气度上来说,其他的的确都比不上畜生。
卢柔如今也已经是久居京畿的老人,不再是之前李泰初登其门那个落魄样子。因此尽管李泰之前疏于关照,卢柔也将堂叔一家起居生活安排的很是妥当。
彼此虽然都是近亲,但却有欠日常的相处,所以找起话题来自然只能从彼此都熟悉的人事上来,自然就免不了讲起贺拔胜。
李泰虽然事到如今才第一次见到这个舅舅,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从刚来到关西便已经受惠其人。若非卢叔虎的缘故,当年的贺拔胜怕是不会对自己一个新入关中的世族少年另眼相待。
而如果没有贺拔胜在他来到这个世界最为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弥足珍贵的支持,他也不会一路发展的这么顺利。大约会和李礼成一样,虽然因为家世清贵而世有其名,但却恐怕难以触及到西魏政权真正的军政大权。
无论是当下,又或者后世,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一个人能够达到什么高度固然与其才能息息相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一个入门的资格就已经将一些能力卓越之人挡在了外面。
大统年间的西魏政权就是镇兵们的舞台,如果李泰不是一步一步获得接纳和认可,那许多后来的事情也都压根不会发生。
讲到贺拔胜的过往,卢叔虎这个贺拔胜曾经的旧属也是颇有唏嘘、心意难平,几杯酒水下肚便忍不住望着李泰说道:“生逢乱世虽云豪杰并出,但究竟能否成事,终究也是运数使然。旧者贺拔公亦曾雄踞荆襄,临事迟疑以致一事无成,不想当年未曾创起的雄业,竟为事后关照的晚辈创得,岂非命耶?”
抛开彼此间的亲戚关系不谈,李泰对于卢叔虎记忆最深还是历史上他曾向齐主高演进献的《平西策》。后世不乏历史爱好者们对此议论纷纷,有言之建策高妙者,有言之纸上谈兵者。
不过一个策略高明与否、可以实施的空间有多大,终究还是要结合实际的历史背景去评价,脱离了背景才是真正的纸上谈兵。
首先的基础背景是当时的北齐国力的确要强于当时的北周,但是终齐主高洋一朝,强大的国力并没有让北齐在与北周的对抗中强压对方一头,甚至就连有效的制约都做不到,高洋前期征战四方,后期摆烂挂机。
北周方面却是凯歌高奏,在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最开始的关西一隅壮大成为一个疆域广阔的强大政权。北齐再想对北周进行封锁打压,不说国力如何,单单在地理上便无法实现了。
所以北齐如果想对北周造成巨大的震慑与有效的制约,那就必须要集中优势兵力威胁北周的核心区域,限制其向四面发展的能力,而汾水一线便是双方对峙的战线中对北周威胁最大的区域。
只不过由于东魏年间高欢饮恨玉璧城对于东朝君臣所带来的教训实在太惨痛,以至于高洋那么疯癫的时期都未曾再在这个方向发起强势进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