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05节(1 / 2)
他们只要进入这戈壁荒漠,就能循着补给路线源源不断获取补给,并且在这广袤的戈壁上甩脱追兵,并且再次集结人马反杀回去!
可是正当木杆可汗还在幻想着如何卷土重来、一雪前耻的时候,前路人马吹响了遇敌的号角声却打断了他的思绪,不无惊慌的疾声问道:“前方遇敌多少?是何方来敌?”
山谷的另一面,正是翻山越岭、刚刚抵达这里没有多久的李贤一行。
阴山南北巨大的气候差别让木杆可汗并其随从都大感吃不消,对他们这些西魏将士而言更不啻于一场残忍的折磨,仅仅只是攀山赶路这一程便有几百人马丧命途中,而当真正抵达这里的时候,包括李贤在内众人也都各自都带着不同程度的冻伤。
因为是第一次出塞作战,尽管大军也做了诸种准备,但也难能料定所有,没有考虑到需要翻越阴山以截击敌人的可能,故而队伍中便没有配备什么治疗冻伤的膏药。
不过即便是有所准备,李贤一行这会儿也都顾不上这些了。他们刚刚抵达谷口不久,甚至都还没有来得及构建起营栅拒马等防事,山谷对面便出现了突厥骑兵。
彼此猝不及防的遭遇让双方都吓了一跳,而李贤看到对方队伍不整、颇有狼狈之态,便猜测应是阴山南面的败军,于是他便强打起精神来,向着部伍们大笑说道:“唐公已在阴山之南破贼,我等将士翻山虽苦,但能于此收拾贼胡残兵败将,大功俯拾、不亦快哉?”
众将士闻言后也都纷纷大笑起来,而对面的突厥骑士们因为不知此间伏兵虚实,也都不敢直冲上来交战,而是引部稍稍退却。
李贤见状后便连忙勒令士卒们就地取材、用土石荆棘架设起一道简陋的防线,而后他亲自率部于这防线后列阵待敌,另以几百军卒引着他们的坐骑在后方的山隘间躁闹作势以惊慑敌人。
这时候,之前退去的突厥骑兵们又再次冲进山谷中,而且数量相较之前更多了,在侍卫们拱从下的木杆可汗看到山谷对面的李贤一行后,眼中也闪过了一丝惊慌,但他还是大声喝令道:“魏军多在山南,此间伏兵不多。杀光这些贼军,冲过去,便可得救!”
说完这话后,他便勒令自己的亲兵队伍率先向前发起了冲锋。
李贤一行因要翻山越岭,所携带的军械辎重并不多,甚至就连战甲数量都非常有限,仅仅只有不足百具铁甲此时已经披挂在他和身边诸精锐战卒们身上,此时这些披甲战卒也在他的率领下阵列在队伍的最前方。
不过这一支队伍中还有一支由皮景和所率领的射生手,原本是一个三百人的作战编队,但沿途的损失与冻伤而影响战斗力,到如今尚可投入战斗的只有两百出头。
这两百多人被编作两队,眼见敌人策马冲来,随着皮景和一声令下,这些射生手们各自力挽强弓,凭着超远的射程与精准的射技,直接在这些突厥骑兵们冲锋半途便将他们狙杀百余!
那些突厥骑士们也是打算执行一贯以来的战术,准备用骑射冲垮敌阵,但是却没想到今次所遇上的敌人,是无论从器械还是技艺都能够对他们形成碾压的敌人。
凭他们本就绵软的骑弓,加上骑行过程中的颠簸,无论射程还是准度都远不是对面那些百里挑一的射生手们的对手。甚至他们都还没来得及引弓扣弦,对面的劲矢已经穿破虚空、射至眼前!
这所谓的眼前可并非形容词,因为这些突厥骑士乃是多有披甲的可汗侍卫,为了确保杀伤力,射生手们并没有采用抛射,而是引弓直射敌人缺乏防护的面门。
在敌军正自高速移动的情况下,想要精准射中目标,对于这些射生手们而言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前后两段射击,真正得中目标堪堪近半,虽然准头上不算太高,但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力却是异常的惊人。
本来正自高速冲锋的队伍,结果前方近百名全副武装的勇士们在极短时间内先后面门中箭、跌落战马,就仿佛被直接扫倒一片的稻草人,其他侥幸没有中箭的,这会儿也都惊出了一身的冷汗,下意识的勒马顿住,不敢再向前冲锋。
“好儿郎!贼胡受死!”
李贤在看到这一幕后,也不由得眸光一亮,高声喝彩起来,并其身后甲士们更加斗志昂扬,结成更加紧密的阵势牢牢将众射生手们守护在后。
对面木杆可汗也没想到此间埋伏的敌人竟然同样如此凶恶,心内也是一慌,但是如今情势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唯有冲破敌军的拦截才能逃出生天。
因此他在稍作沉吟后,便又下令麾下人马全力发起冲锋,硬顶着敌人的强矢冲至近前,因为敌人前方还有一道杂乱土石所堆积的缓冲带,战马难以冲跃过去,那些侥幸冲过了死亡地带的突厥士卒们索性直接翻身下马、抽刀向前,与对面的敌人展开了近身搏斗。
“以我为界,有死无退!”
李贤身立阵前,手持长槊一边杀敌一边大声呼喊,而其身边甲士们也都舍身忘死的与敌人激战起来。尽管敌人如汹涌的波涛拍击上来,而他们却如岸边危立的岩礁,任由拍打只是岿然不动。
“继续射,阻断贼胡后师!”
皮景和眼见前方激战正酣,便舍弃角弓换上更轻一些的绵弓,以求在短时间内多次控弦发射箭矢,在这长短绵硬的交织之下,构建起一道更宽更长的杀伤线,使得敌军后继无力。而冲杀在最前方的敌军眼见到伤亡惨重却乏甚后援,便也只能各自抽身退去,使得此番冲锋无功而返。
木杆可汗逃生心切,眼见卒众们纷纷撤回,索性直接抽刀入前督战,强驱着将士们继续向对面发起冲锋。
正当此间交战激烈、杀声盈谷的时候,突厥军众的来路上又响起了急促嘈杂的奔马声,贺若敦等追兵们已然追至此间。
当见到山谷对面敌人阵线已然被冲得岌岌可危、但仍在顽强抵抗阻挠,而后路追兵又气势汹汹杀至的时候,木杆可汗口中不由得发出一声绝望的悲鸣,一边着令卫士们守卫在自己的身边,一边大声呼喊道:“大魏与突厥前有盟约,不要害我、不要……引我去见唐公,我愿请罪、受罚!”
第0971章 战获丰厚
每一次战争胜利结束之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盘点战争的收获。
由于这一次战获过于丰厚,再加上此番用兵并没有太多文吏随军,以至于盘点收获的用时颇长,一直到了战争结束之后的第三天,李泰才收到了一个大体的战果统计。
在这长长的一串战获名单中,牛马羊等牲畜占了极大的比重。突厥人几乎是全民皆兵、全军皆骑,马匹的数量自然不少,而且经过充分训练、可以直接充当战马的比例非常高。
由于突厥人本身便没有一个比较严谨系统的人马统计,所以尽管战斗结束了,此间具体参战的突厥人马也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而向魏军投降并就阵俘获的则有将近三万之众,能够统计的杀伤则达到了一万余。
考虑到突厥营地比较开阔分散,逃散人马数量必然也是不少,那么此间之前所驻扎的突厥并其仆从部落人马累加起来估计得有个将近十万之数。
这个数字看起来比较夸张,但其实也跟突厥人征发人马的方式有关。首先是可汗直属的人马调集起来,再分遣使者传告各方豪酋按照约定的日期来到可汗大帐集结,等到大军出动一路上沿途所经过的部落也全都要随从出征,可谓是实实在在的扫地为兵。
如果沿途有的部落不肯奉从出兵,那么接下来就会成为大军征讨的对象,毫不留情的摧毁其反抗力量,然后再将部落中剩余的人口和牲畜统统兼并瓜分。如此一来,就连一些一开始被迫加入的部族也会变得乐在其中。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动员方式,使得突厥能够比较轻松的便聚结起数万乃至十数万的大军,面对其他相对比较独立的草原部落,那自然是拥有着泰山压顶一般的压迫力。
马匹是突厥人最主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其军队中自然也是最重要的存在。
尽管在之前的交战中逃散了不少的马匹,但在战后被收缴起来的同样非常可观,数量甚至多到难以计点,只能进行笼统的估算,而估算出来的结果则是将近二十万匹的马获,而且其中战马的比例起码占到半数。
不说其他的收获,单单看到这些战马的统计,李泰便忍不住目露精光,甚至还有些不敢相信的加以追问道:“所得马匹当真有这么多?”
“确凿之数尚未可得,但估算所见还是有所保守,具体所得应该只多不少。另有游荡左近的胡部人马也在陆续召还,最终之数应当还有增加。”
负责统计这些数据的宇文贵闻言后便连忙笑语说道,出塞此战能有这么大的收获,也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预估,若非自己监督统计得来的数字,就连他怕是也不太敢相信。
后三国末年虽然局势越发的动荡激烈,但气候却是逐渐回温,由此便也影响到农牧生产的收获大增。立足于这一背景下的隋唐大帝国诚然辉煌强大,而周边的蛮胡势力其实也迎来一个爆发期。称霸草原的突厥汗国便要较之前的柔然等势力更加强大,青藏高原上更是出现了吐蕃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政权。
如今的突厥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大漠南北的统合,所掌握的资源也是异常的丰富。几年前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去世后,其子科罗继任为乙息记可汗,当时的突厥还没有这般强大,为了继续维持与西魏的关系,便一次性的向西魏进献五万匹马。
如今突厥实力更胜从前,而木杆可汗此番与西魏联合出兵进攻北齐,也是希望能够一雪前耻,大军携带这么多资源也并不奇怪。不过由于其人贪婪无度又过于轻敌,使得这些资源尽为西魏所缴获。
西魏本身并不缺马,一则掌握着陇右河西这一优质马源地,还在陕北河套之间建立着规模不小的官牧,二则在府兵制建立的初期,西魏军队中的骑兵比例并不算太高,毕竟兵员主体从原本的鲜卑镇兵们转变为如今的关西豪强部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