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05节(2 / 2)

不过谁又会嫌马匹太多呢?更何况李泰本来就有着继续扩军与升级军备的想法,如今所缴获的这些马匹,正好可以用来继续扩大西魏官牧规模,并通过陇马和塞马的杂交培育以培养更加优秀的战马。

除了马匹之外,其他的牛羊牲畜也都数以十万计。在突厥军队中,牛既要和挽马一起担当运力,还要和羊一起充当军粮肉食。如果征途太远、征期太长,有了这些牛羊的存在,便能确保大军的给养不匮,军中还有大量的牧奴负责放牧和宰杀处理这些牲畜。

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牲畜群,其他的军械和各类物料虽然种类也都颇为丰富,但数量便没有这么喜人了。数算下来,除了牧群之外最大宗的收获还是之前由李允信和杨忠等人先后输送而来的那些诱饵。尽管也有一部分在战乱中遗失,但大多数还是保留了下来。

除了物资的缴获之外,人员俘虏同样非常可观。就阵生俘和投降的突厥军众有将近三万人,而其他的敕勒、稽胡族属也有两万出头。

前者除了突厥外,还包括有生活在漠北的铁勒等客部、或者说奴部,属于被突厥强征和兼并的胡部,只不过由于西魏众将们对于漠北这些胡族也都比较陌生,便将之笼统的划分为突厥人了。

至于后者,其实并不是从漠北追从突厥南来的部族,而是本身就生活在漠南敕勒川的当地胡部,之前被木杆可汗分使人马强行聚拢在此。

原本是打算作为其漠南汗庭的奴部驱使,结果突厥此役大败亏输,就连木杆可汗都败走逃窜,而这些当地的胡部自然也都纷纷的拨乱反正,重新回到西魏的怀抱。毕竟这些胡部豪酋们本身还各自拥有着西魏所授予的羁縻官爵,这会儿也都急不可耐的亮明身份,表示大家都是自己人。

不过究竟是不是自己人,不是看这些人怎么说,而是存乎李泰一心。趁着此番大胜之势,他当然也要重新塑造一下河套地区的秩序和规则,以加强对于此地的管控力度。

随着此边战事收获盘点清楚,阴山北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贺若敦等追击人马与之前翻山北去的李贤所部人马前后夹击,成功在阴山山岭间截获了逃窜到了那里的木杆可汗与其所部五千多名卫军,且正自将木杆可汗一众人马押引返回。

李泰闻讯之后自是大喜,他此番出击突厥,起码有一半的意图都是锁定在这个木杆可汗身上,只有抓住木杆可汗才算是一竟全功。于是他当即便着令史静率领一千精骑,前往高阙戍接应。

如今的突厥汗国人事制度虽然不像之后那么完整,但也已经是自成体系、有了一个雏形。自阿史那土门成为可汗以来,便确定了其家族作为突厥王族的崇高地位。后继的乙息记可汗在位时间太短,可以忽略不计。

如今的突厥,除了木杆可汗这个首领之外,阿史那土门的其他两个儿子也都有可汗称号,分别是控地头可汗与步离可汗。虽然都有可汗的尊衔,但彼此间还是有着差别,大约就类似于西魏的柱国之称,又或者说可汗也有着大小之分。

可汗之下便是叶护,通常由可汗的叔伯长辈以及同族耆老担任,诸如之前被木杆可汗派遣作为使者前往长安的蒙叶护,便是木杆可汗的叔叔。另外还有土门可汗的弟弟室点密号为莫贺咄叶护,在突厥汗国建立不久便负责率部西征,其后人在日后建立了西突厥。

比叶护稍低一级的便是设,地位大概等同于西魏的总管,乃是主管一方军政的封疆大吏。另外一个比较熟悉的官职便是特勤,通常由可汗的儿子和族子亲属们担任,拥有着自己的领地和领民,大概就类似于亲王。

除此之外,还有颉利发、俟斤等一系列非可汗一系的豪酋官职,诸如阿史德之类非可汗族系的突厥豪族,往往就担任颉利发之职。

至于其他隶属于可汗王庭下属的一系列官职,名目则就更多了,也跟西魏朝廷的文武官职差不多,并且有着各自的分工。

之所以要对突厥的官职介绍了解一番,就是因为此战所擒获的突厥上层权贵实在是太过可观,包括木杆可汗在内,大小三个可汗便被搞定了俩。其他阿史那同族人员老老少少也有二十多个,其他有官职在身的豪酋胡官则有数百人。

当看到这长长的俘虏名单,以及所标注的他们各自身份与亲属关系的时候,李泰脑海中不由得恶趣陡生,如果把这些人统统干掉,算不算将突厥的上层统治阶级给统统摧毁?那么接下来的突厥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不过这想法也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逝,李泰自知单凭一场战事也难以将突厥势力给连根拔起,眼下所摧毁仅仅只是一路征师而已。

如果他真的这么干了,而后续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持续打击突厥漠北与西域的势力,那么极有可能剩下的突厥人就会把进攻西魏疆土当作营造他们上位正当性的政治任务。一如东晋南朝的权臣每有篡代之心,就会开始兴兵北伐一样。

第0972章 死不足惜

随着时间的流逝,阴山南面的气候变得更加温暖宜人。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大晴天,军营中再次响起了激扬的鼓角声。

分布在各个营地中的突厥俘虏和其他胡部人员们都被召集起来,再次被引到中军大帐前方,各自心怀忐忑、小心翼翼的听从着魏军将士们的指令安排,列队站立在营中大道两旁。

不多久,营地外便响起了奔马声,有一支全副武装的西魏骑兵率先从辕门外驰行入营,并径直来到中军大帐前。

不多久,作为大军主将的唐公李泰便自帐内缓步行出。他身着戎装,身后跟着西魏一众督将们,刚刚来到大帐外,顿时便吸引了在场众多降人的目光。

过去这几天时间里,一众降人们也渐渐明白了他们败于何人之手,并且因何遭受攻击。由于绝大多数的突厥人都难用汉话进行沟通,为了传播这些资讯,每一个俘虏营中还被搭配安排了多名通晓汉话和鲜卑语的敕勒人。

如果以生熟以论,那么这些很早便定居河套并且鲜卑化了的敕勒人可以称得上是熟胡,而一众突厥俘虏们则就是未悉教化的生胡。

但无论是生是熟,如今的这座大营中,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唐公大名了。这位年轻且富有活力的西魏统帅,亲率大军奔赴塞上,一战击溃突厥大军,给突厥人带来的惨痛教训甚至要比东面北齐那位英雄天子还要深刻得多。

那些诸营担当翻译的勅勒人与一干稽胡们,为了表现出自己与西魏更加亲密、也能得唐公庇佑,对于唐公过往战绩也多作宣扬并渲染夸大,也让那些突厥人渐渐明白了他们究竟是招惹了怎样一个人物。

今日诸营俘虏被召集至此,一干河套胡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恭顺态度与教化之功,便摆手瞪眼的暗示各营俘虏学着他们的样子,向着唐公深深作拜并大声呼喊道:“唐公威武!唐公万岁!”

看着这些俘虏们动作参差不齐的作拜,称颂声也是零散生硬,完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唯独那份急欲表达恭敬顺从的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李泰嘴角也不由得泛起笑容,向着营中两侧诸营俘虏们稍作摆手示意。而那些俘虏们看到这一幕后,顿时呼喊的更加激动响亮,也让营中变得更加嘈杂。

这会儿营外又有一支人马到来,除了那整齐的人马甲杖之外,队伍中最醒目的还是一驾老牛拖拉的破车,车上跪坐着一个蓬头垢面之人,那人须发浓密,将脸庞都给遮掩了起来,身上也只是穿着一件麻布拼缀牛皮的破烂衣袍,在场无人能够认出其人身份,只在心内各有猜测。

“末将等幸不辱命,追逐至阴山之北,得以生擒贼首木杆可汗!”

贺若敦、李贤等诸将入营后便翻身下马,而后趋行入前,向着李泰叩首进拜道。他们用的是汉话,但旁边自有侍员将此用鲜卑语再呼喊一遍。与此同时,也有甲卒入前去将牛车上这名俘虏拖下来并向前押引。

在场一众胡人们闻声之后,无不哗然惊呼,实在是此人这蓬头垢面、落魄寒酸的形象同他们之前印象中那锦衣华服、不可一世的木杆可汗实在是相差甚远。

李泰心中很清楚诸胡畏强的特性,而视觉的感官更能让人对于强弱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所以之前便特意着令不需要刻意优待俘虏,甚至可以稍加虐待。

自从阴山山道受擒,木杆可汗便没有受到太好的待遇。之前几天因为此间人事尚未整理妥当,因恐诸营降人滋生什么意气情绪,木杆可汗便被暂留高阙戍,随着营事平稳下来才被押引返回。

过去几天饮食不继,更加谈不上什么处理个人卫生,此番入营又被刻意穿上了麻布破衣,如今的木杆可汗身上实在是看不出丝毫草原霸主的风采,一眼望去甚至连那些不同的俘虏都有所不如。

“木杆可汗乃是胡中贵人,纵然已经背盟为敌,也不可施加羞辱!”

虽然这都是李泰的授意,但此刻当着群众的面,他却仍然摆出一副非常大度得体的态度,走上前去直接扯下了木杆可汗身上罩着的那件破袍,使其分布着乌青淤紫伤痕的身躯直接暴露出来,使得整个人显得更加凄楚无力且软弱。

然后李泰才从旁抓起一件突厥人的锦袍去为这木杆可汗披在了身上,并让人用筋线将其须发拢起,这才看清楚木杆可汗的面容,并且发现其人口中还被塞着丝絮杂物限制他发声,并又摆手示意为其松绑并解除这些限制。

那木杆可汗乍得自由便露羞恼之态,回首怒视对他诸多虐待的贺若敦等人,然而不待其人有所发作,两侧卫兵直以刀柄挟其肋下,让他吃痛的倒抽一口凉气,这才又明白了自身处境,转头用鲜卑语向李泰见礼道:“塞外小酋见过唐公李大丞相,两国旧有盟好,因为误会失和……”

李泰却懒得听这木杆可汗的辩解,而是又挥手让人将一众突厥权贵俘虏们拖上来,指着木杆可汗向他们笑问道:“尔等入前来看,这一位可是木杆可汗?”

这些突厥贵人们在营中倒是没有遭受太多虐待,被好吃好喝的伺候了几天,虽然精神有些萎靡,但状态都还不错,此时看到木杆可汗如此凄惨模样,也都不由得大为动容,纷纷作拜悲呼。

那木杆可汗见状后,顿时便也流下了酸楚的泪水,但眼下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却并非是与下属们互诉衷情,而是尽管与李泰进行有效的沟通,探问该要如何才能获得谅解。

接下来李泰便又将手一挥,示意众将士引着众突厥权贵们一起返回中军大帐。

这中军大帐便是原本的可汗大帐,只不过如今却是主客易位,李泰端坐于大帐中央原本属于木杆可汗的位置,木杆可汗并众俘虏则垂首立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