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09节(1 / 2)
史宁闻言后便垂首答道:“唐公风采更胜往昔,末将常憾任处边远,无缘得与安陆公等一道并从唐公麾下受命驱使。本无功绩以献唐公,唐公更加末将以重任,诚惶诚恐,感恩不尽!”
说话间,李泰将史宁迎入帐中,并请杨忠等独孤信旧部前来作陪,彼此难免畅谈旧事,讲到独孤信的下场时,又不免感怀不已。
虽然李泰早在入朝执政之前,便已经积累下了雄厚的人事基础,并不再只限于独孤信对他的人脉分享。但也不得不承认,老丈人留下的这些旧部对他也是帮助不小。这些人不只能力极强,因为有着独孤信这一层缘故,李泰同他们之间也天然有着一层比较牢固的信任基础。
就拿史宁来说,若非其人因有独孤信这一层渊源,李泰执掌大权后,恐怕就不会放心继续任用其人坐镇陇右。而想要重新调整陇右方面的军政局面,无疑又会分散李泰的精力和麾下的人事资源。
但陇右在地缘上虽然对关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眼下其人事调整对于西魏政权而言并不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所以有史宁这样一个人选来进行稳定和过渡,对于时局的进步发展便比较重要了。
略过这些叙旧的话题,李泰又听史宁详细介绍了一下陇右近年来的军政变化,总体而言也可以称得上是稳中向好。
毕竟早在宇文泰时期,陇右便是霸府重点经营的区域之一,宇文导坐镇陇右多年,其人虽然没有赫赫之功,但是对地方的治理和军事建设都是非常的卓有成效,而这些人事基础如今则就都为新的霸府以及凉州总管府所继承下来。
眼下陇右方面的氐羌闹乱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许多氐羌部落也都陆续接受当地州郡政府的管制。外患方面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吐谷浑对边境的寇扰了。
吐谷浑本是辽东慕容鲜卑部,后来远徙万里抵达河西,自此以后便在青海地区落地生根。其部族的逐渐壮大也与关陇地区的动荡形势有关,除了对陇右持续的寇掠之外,吐谷浑也借着在丝路贸易中充当重要角色而大得其利,尤其是南朝蜀中地区的丝路商贸需要经由吐谷浑才能完成。
只是随着西魏逐步恢复并加强了对于陇右河西的控制,再加上陇南、巴蜀接连纳入掌控,吐谷浑这种坐地分利的好日子便一去不返了。
原本的利益受到了损伤,自然要从别处找补回来,于是吐谷浑便加大了对陇右的寇掠力度,既能获取收益,又能搅乱丝路贸易的进行。
讲到这一点,史宁也是颇感忧愁。吐谷浑本来就是青海地头蛇,主场优势明显,而之前的凉州又非陇右的军事中心,他即便是有什么打击吐谷浑的想法也受困于本身力量的不足,难以独力完成。
其实原本突厥是有打算进击吐谷浑的,之前突厥蒙叶护来到长安时便提出要西魏配合打击吐谷浑,因为吐谷浑的扰乱对于草原商贸也是干扰颇大。可是现在突厥可汗都被李泰砍了,尽管李泰又提出让突厥协同出兵,但库头返回金山后能不能顺利执掌大权还是个未知数,其他的事情也都充满了不确定。
讲到此番与突厥的战事以及后续突厥局势的变化,史宁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所在的凉州本就与突厥颇有互动,因此对于突厥内部情况也比较了解。
对于唐公收斩木杆可汗而扶立控地头的做法,史宁倒是比较赞同,但也提出了控地头想要完全执掌大权,应该会比较困难。
早在阿史那土门创建突厥汗国的同时,他的弟弟室点密便率部西征,向西域方面发展势力。如今随着突厥西路的势力扩张,自主性也是越来越强,就连原本的木杆可汗对于这个叔叔室点密的约束力都越来越差,控地头恐怕更加的无能为力。
历史上东西突厥之所以分裂,其实渊源也可以追溯到阿史那土门与室点密之间的分别开拓。从一开始室点密所率领的西征力量便独立于汗庭统序之外,再加上隋朝的军事打击与外交手段,走向分裂也是必然的。
听完史宁的讲解,李泰对此也未以为意。眼下的他就算有拆分突厥的想法,但是限于自身的实力也很难去实施,他甚至连室点密这个西突厥始祖都联系不上,更不要说主导突厥的分裂。可如果突厥内部因为权力斗争而走向分崩离析,这当然也是他所乐见的。
在陇右方面军政结构调整之后,史宁这个凉州总管能够调度的人事资源更多,所以李泰便着其尝试进行对吐谷浑进行一些军事上的反击与进攻。而在分别之时,史宁又请以其长子史雄与次子史祥入为李泰帐内亲信。
李泰对此也并未拒绝,他本就有意扩大他的亲兵规模,一众功臣和故旧子弟也都在招纳范围之中。
待到史宁告辞归镇后,李泰便也动身继续向长安而去,尚在行途中便接连遇上了好几拨从京中赶来迎接的人员队伍。既有朝廷所派遣的迎接使者,也有私人来见。而在听到这些人各自进奏之后,李泰才知道了原来不久前还有这样一桩人事隐情。
第0979章 资业归公
当唐公大军归京之日,长安城中士民、包括皇帝陛下都亲自赶到渭桥前来迎接。
面对如此盛大的迎接场面,以及群众们欢呼雀跃的热情,李泰也是颇感欣慰。他这些年不辞辛劳的征战各方又经营诸事,固然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权力、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但又何尝不是希望民众能够生活的更加安稳且有尊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相互的,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定乱于内、却敌于外,给关中百姓们争取到稳定的生活,而百姓们对他也都发自肺腑的拥戴与感激,这无疑就是最好的互动。
“唐公不辞劳远,为国再却强敌于塞外,朕共关中父老并受唐公恩抚,感激之情实在是难以言表!”
皇帝并没有等候在大次之中,而是亲行上前,来到大军阵伍当中迎接李泰,见面之后便满脸笑容的拉着李泰说道。
李泰见到皇帝对自己全无戒备的直入军中,便也欠身说道:“臣既得陛下委任国事,所谋所事,皆属份内。成事之前因恐陛下忧虑,故而未作进告,如今总算著功塞外,不辱所用,献捷国中,以邀君上与百姓同欢!”
说话间,他便向后方一招手,旋即便又甲卒们将阴山一役所缴获的突厥可汗旗鼓仪仗、包括木杆可汗的首级等等献上前来。
随着幕布掀起,这些器物暴露在阳光之下,周遭出迎的士民们顿时变得更加激动,纷纷高呼:“唐公威武!”
除了这些仪仗器物之外,还有众多的人马俘获一同归京,长长的队伍甚至都难以入城安置,便暂且在长安西郊建设营垒,将这些突厥人马暂时安置其中,待到来日再作分配。
许多京畿民众也都纷纷来到这战俘营周边,看到营地中那规模庞大的牛马畜群,还有垂头丧气的突厥俘虏,不免指指点点、嬉笑嘲讽一番,对突厥人也没有了之前的畏惧感。
待到入城之后,李泰便率领一众功士们前往太庙献俘报功,一系列的流程忙完之后天色也已经不早。因为行途疲惫,他也并没有再去处理什么人事问题,便在皇城中的丞相府住宿下来,准备第二天的朝会。
次日大朝,重点自然还是褒扬功士。首先是针对李泰,以梁公萧詧、江阳公元罗等一众人奏请唐公加封为唐王,并依周公故礼设立家庙祭祀祖先等等一系列的殊荣。
不过李泰还没入京的时候便跟朝廷派遣的使者有所沟通,拒绝了王爵加封。他年前才刚刚带着一众元魏宗室自辞王爵,转过年来刚过几个月便又加回来,哪怕是有新的功勋创建,也多多少少显得有些儿戏了。
而且眼下他也根本不需要通过王爵来彰显自己的脱俗,于是便奏请以此功勋分酬他的老舅卢叔虎,封卢叔虎为燕郡公。
当然李泰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官职的进益,虽然爵位未进,但是设立家庙的殊荣他还是接受了下来。毕竟这不仅仅只是在世之人的荣耀,也让先人们更加香火鼎盛。
除此之外,他又被加授为上柱国,以此与于谨、李弼等原来的柱国再次拉开一个层次,继续加强自己当朝第一人的特殊地位。
接下来便是针对其他有功将士们的封赏,杨忠和宇文贵这两个人原本便是大将军,经由此役之后,便也都进授柱国。贺若敦、李贤、李允信之前便已经是骠骑开府,如今也都进授大将军。另有其他诸将,也都在原本的级别上加授一级。
随着这些人的官爵进一步提升,使得李泰麾下这些将领们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在势位上,都拥有了跟原霸府众大将们分庭抗礼的资格,而且成为新的中坚力量。
至于一众出征军士们,也都授以勋士之衔,并且名录诸骠骑府,各自因功授田,并且还有谷帛之类的实物赏赐。
等到这些功士们表彰完毕,退朝之后,李泰才有时间处理一下宗室们意图串结搞事的事情。
丞相府直堂中,众多元魏宗室齐聚一堂,但是堂中的气氛却并不热闹,反而是沉闷有加。这些宗室们有的垂首默坐,有的彼此怒目相视,姿态都不相同。他们有的是退朝后直接被引至此间,有的则是被从家中带来,本以为唐公要接见他们,结果来到这里后等了好久都不见唐公到来。
一直等到众人心情都变得有些烦躁,堂外才有人行入进来,除了唐公李泰之外,还有广平公元赞和南郑公元俭。
“退朝之后入宫奏事,至今才刚刚完毕,让诸位久候了,抱歉抱歉。”
这会儿已经是到了傍晚时分,李泰登堂之后先向起身相迎的众人开口说道。
江阳公元罗闻言后连忙摇头摆手道:“唐公言重了、言重了!公不辞辛劳的远击贼胡,扬我国威,某等皆是无事系身的闲人,等待一下又算得了什么。”
其他宗室们也都纷纷开口表态无妨,视线却都紧紧盯住唐公,想要在其脸上窥探些许端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