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09节(2 / 2)

李泰倒也没有让他们好奇太久,登堂坐定之后便开口说道:“之前国中人事繁忙,有的事情同样剧要但却兼顾不周,以至于诸位国之宗亲心怀紊乱、起居不安。今日入奏陛下,言及此节亦深感惭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所以今日便略作补救。”

众人听到这话后,脸色便又都纷纷一变,有惊喜、有期待、也有忧惧忐忑,但也都不好意思直接发声询问。

李泰递给一旁的广平公元赞一个眼神,于是元赞便站起身来说道:“唐公有感世道维生艰难,诸宗亲若无恒业可守者,衣食都艰难无继。于是便奏告陛下,请复审核宗籍阀阅,以辨宗属亲疏远近,自此以后由宗正各给廪料,以养家室。”

听到这话后,众人顿时便各自面露喜色,他们之前所以凑在一起牢骚谋计,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经济待遇问题。本来以为难免是要遭受一番敲打,却没想到居然迎来了福利发放,果然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啊!

但这些人高兴未久,接下来元赞的话却又迎头给了他们一棒:“唯今关西地狭民贫,国用尚且艰难维持,宗亲廪料若欲恒给,亦不知应从何处。是故凡所属列宗籍者,为邦家维持之大计,应宜各自申报资业于官,富余者输补宗正,贫缺者另有馈给……”

“这、这怎么可……”

元赞话音未落,堂内群众顿时便各自瞪眼,嗡嗡议论起来,绝大多数都是一脸的抗拒与抵触,但也有特别的人诸如江阳公元罗忍不住眉开眼笑、拍掌赞叹这规定当真公平公道!

李泰瞧着乱成一团的宗室们,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当一个群体在冉冉上升、有着美好前景的时候,群体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充满了公义之想,乐于奉献且鲜少谋私,可是当一个群体正在坠毁时,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私欲、拼命的想要捞取利益。

对于这些不甘寂寞的元魏宗室,李泰甚至都懒得挑出几个来杀鸡儆猴,你们既然要折腾,那就给你们一波狠的。把你们家产统统抄了,从此以后也不必再计较你多我少,老老实实蹲在家里吃公粮吧!

这些宗室们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这么多年在长安周边也是积攒了丰厚的产业。

李泰原本没打算这么早对他们下手,但是这一次他们自己不甘寂寞的瞎折腾反而直接漏了怯,虽然都有着元魏宗室一个共同的身份,但是内部里却乱的稀碎。好不容易达成一个共识,结果李泰还没有归京便已经是人心涣散、分崩离析。这不使劲抽上两耳光,实在不符合李泰的行事作风。

一众宗室们虽然吵闹不已,但元赞也是板着脸继续传达皇帝的意思,如果还要保留宗室这一个身份,那就必须要做产业申报,并且由宗正统筹进行分配管理。当然如果放弃宗室身份,那么你家财万贯也没人管你。

元罗这种老破落户对于这种方案那是举双手双脚的赞同,在场众人每有质疑,他便先拍案怒怼回去,以至于李泰拟定的一些说辞都没有机会说出来。

但是这种牵涉到自身根本利益的事情,可不是通过一番吵闹就能说服对方的,一众宗室们尽管词穷语竭,但也不肯就此乖乖接受这一方案。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李泰的问题了,是他们元家自己分赃不均。李泰见这番吵闹短时间内未必结束得了,于是便先起身离开,将场地留给这些人继续辩论。

而就在他起身离开之后不久,又有一队甲兵冲入堂中来,直接就堂抓捕元孝矩等之前在骊山过于跳脱几人,并且直接公布这几人罪状乃是谤议朝政、欲谋不轨,而且还将相关的证据给公布出来。所谓的证据,自然就是其他那些与会宗室们私下里向唐公递交的检举信。

随着这几人被抓捕提审,堂中的气氛变得更加尴尬且沉闷,这些宗室们面面相觑,互相看向对方时,都是满满的不信任。

第0980章 帐内三卫

且不说这些元魏宗室彼此间的纷争,李泰离开直堂后也没有时间休息,而是转赴别堂继续处理他出征这段时间所积压下来的军政要事。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听起来虽然挺带感,但实际上人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哪有太多的时间去恣意享乐,各种事情千头万绪,占用了太多的精力。

且不说初掌大权、满心励精图治的李泰,就连后期躺平挂机的齐主高洋,享乐之余也得想法子抽个风、整点活儿惊慑一下朝中文武。

丞相府别堂中,崔谦等之前留守诸员早已经等候在此,待见李泰登堂行入,便都纷纷起身拜迎唐公。

“诸位不必多礼,有劳久候了!”

李泰摆手示意众人免礼入席,自己也登堂坐定,而后视线才在众人脸上一一划过。

年初的时候他废停了宇文泰所施行的六官制,重新恢复了六部治事。西魏所谓的六部还是有别于后世,在名目上唯一与后世相同的便是吏部尚书,至于其他的名目和职权全都有异于后世。

在吏部尚书之外,还有度支尚书、都官尚书、祀部尚书、五兵尚书和起部尚书,分别对应后世的户部、刑部、礼部、兵部与工部。

这六部尚书皆隶属于尚书省,李泰如今以大丞相、尚书令执政,所以六部尚书也都于丞相府听命。年初的时候,李泰仅仅只确定了吏部尚书崔谦、都官尚书柳庆,其他六部尚书则由群臣共举。

之后李泰便开始筹备出击突厥事宜,只在崔谦等人提出各个备选的时候自己再加以挑选、最终决定下来。此时诸部尚书悉聚堂中,这也是李泰首次见到全部阵容。

除了掌管人事的吏部之外,诸部尚书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主管财政的度支尚书。宇文泰时期,便以行台第一能臣苏绰长期掌管度支。

李泰所选择的度支尚书乃是原行台左丞裴鸿,裴鸿长期追随他转任各方,从最初的都水行署一直到之前的山南道行台,虽然在朝中并无令誉,但是在李泰的阵营中却是资历深厚,而且在此之前也一直掌管山南道的仓储商贸等事宜,理财和管理经验非常的丰富。

更为难得是在长期追随李泰、耳濡目染之下,裴鸿在发展经济和财政管理上许多理念都与李泰非常类似,且思路开阔、作风又不失缜密,所以李泰便将之召入朝中掌管钱袋子。

五兵尚书陆腾,早年李泰在台府担任后军大都督时,陆腾便出任其长史,对于其人才能,李泰也是颇为了解并放心。

陆腾也是大统九年邙山之战受俘入国,之前李泰在与北齐谈判的时候,顺便将其家人也一并从北齐讨还过来。所以陆腾对唐公也是感激不已,这会儿在堂中望着李泰的眼神都有点拉丝。

祀部尚书的人选比较多,李泰在考虑一番后还是挑选了之前投奔襄阳的王松年。王松年在西朝虽然乏甚事迹和履历可陈,但本身也是家学渊源,其父王遵业早在北魏年间便担任礼官,如今也算是子承父业。

至于最后的起部尚书,李泰同样选择了自己的行台旧属崔彦昇。西魏贫弱多年,缺乏大型工程的营建经验,相关的人才也并不算多。历史上主持营建隋朝大兴城的宇文恺,还是他爸宇文贵去年坐镇成都时忙里偷闲刚生的,还没断奶呢。

崔彦昇也是跟随李泰多年,从洛水的治理到三防城的营建,以及前往山南之后各种工事督造几乎都有参与,乃是李泰信得过的自己人。

六部尚书乃是管理朝政的中坚主力,所以李泰也没有在人选问题上搞平衡统合那一套,首先看重的还是对方的能力和经历,务求让这些人能够充分贯彻自己的执政理念,将朝廷事务处理妥当。

因为都是熟人,倒也不需要再多作什么自我介绍。待到李泰坐定之后,诸尚书便依次汇报各自所司政务。

掌管吏部的崔谦,近来事务最是繁忙,除了要为内外缺员挑选合适的人选,还要遵从李泰的命令,拟定一个统一的选人籍册,以备朝廷选士有据可依。

西魏的吏治和选官有严苛的一面,也有宽松放纵的一面。

一些州郡行政官员如若某一季、某一年所辖籍户有减,或者应缴租调不足,尤其是后者,甚至等不到考绩之期结束,直接就会被霸府遣使入境罢免问罪。

这是因为西魏财政本来就不充裕,缺乏容错空间,尤其是关内州郡一旦财政收入出现波动,直接就会影响到霸府各项开支。

所以西魏的吏治整体上是比较苛猛的,而且由于某人对财政审核与格式流程的改革,使得这方面的督查一直力度不小,有了问题很快就能审查出来,所以地方官吏们都是心弦绷紧、不敢松懈。

至于宽松的一面那就体现在对于官员荫授的滥给,一些二代们起步便是郡公、开府,字都认不全便被征辟入仕、瞎混日子。在这方面的标准,西魏甚至要比南梁都更少限制,主打一个就是苦谁不能苦孩子!

这样的心情,李泰也能理解,只不过如今他执掌大权,对于这样恩荫滥授的做法,还是不打算继续放纵下去,决定要加以管束、逐步扭转。

他让崔谦拟定的选人籍册,从年龄上便有所限制,不满十六岁便不得登录为选人。自此以后凡是朝廷内外官职有缺,都需要从选人籍册当中挑选,包括诸开府各自选辟府佐,也需要对方具有选人籍,才能入幕为臣,直接杜绝那些二代们凭着家世和门荫名器私授的现象。

这样一来当然会引起一些功臣大将的不满,毕竟他们打生打死半辈子,为的不就是让儿孙们能够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能够更加平稳的平步青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