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12节(1 / 2)

后续高仲密的妻子李氏故事大家也都知晓,然其女儿却没了记录。李泰也是将人交换过来后才知高仲密之女一直罚没掖庭,一直到了高洋建立北齐大赦罪奴,才被发还宫外为高仲密少弟高季式收养户中。

不过旧年高季式本就是靠着告发高仲密谋反才得以保全自身,对这侄女也难说有多大感情,尤其数年前其人也病死。于是当两方和谈时,高氏族人便趁机将这小女子也一并推出送来,才得以父女团聚。

大约是出于对家人的愧疚、以及对前妻的怀念,高仲密对这个失而复得的女儿也是颇为宠爱,今日一并带来学馆。

这小女子十五六岁的样子,生的面容姣好,单从这样貌便可猜度出其母何以能将高仲密和高澄都迷得不得了,一颦一笑都娇艳美丽,再加上盛装打扮,来到学馆刚一落车,便吸引的周遭诸家子弟不断的偷窥痴望、很是着迷。

高仲密自是很为自家女儿风采照人感到得意,而当听到其他时流人家凑上来作试探发问、欲为访聘时,却只是呵呵干笑,并不给什么回应。

如今的他场面上既有李泰关照,在西魏朝中也熬成了老资历,更有侄子高乐这一霸府大将支撑家势,大不必急于嫁出女儿来寻求姻亲帮扶,加上心中对女儿的愧疚与呵护,自然是要细细访选。

近年来从关东来到关中的人大约可以分为三波,除了李泰在战争中擒俘的,便是之前李允信自晋阳引回的家人、李礼成在邺城引回的那一拨,还有之前议和时换来的。

这其中尤其以第三波到来的人员最多,大概杨愔这些邺都主事的家伙将那些自觉得不好控制的关东时流都打包送来了。李泰对此倒是自无不可,来多少他照单全收就是了,正好可以弥补一下关西之与关东的才力差距。

此时这些关东时流汇聚学馆中,他们虽然是因李泰来到关中,但却也不乏人甚至是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李泰。抛开心中本来就有的亲近感不说,当见到李泰如此风采的时候,也都不由得连连赞叹有加。

权势对人的仪态气质本来就有着极大的提升,就连齐主高洋那样的底子在权势的加持下都能用上许多比较正面的形容词,如今的李泰作为西魏朝中第一人,那真是举止之间自有威仪慑人,那无可挑剔的仪容气度更是让人心折。

随着到来的宾客越来越多,男人们先在学馆前堂闲坐,女眷们则就都纷纷被引到了后堂之中。相对于前堂的热闹寒暄,后堂中的气氛则就有些微妙。

妇人性情本就偏于矜持,而且一些观念看法也不及男子那样顺应实际,当在前堂得睹唐公仪容风采后,再联想到其人所拥有的庞大权势,越发好奇世间何等女子才能配得上如此英伟之人?

唐公正妻的身世并非秘密,虽然独孤信在关西资望隆厚,但是在这些关东女子们观念中本就觉得西魏贫弱,也并不觉得这样一个贫弱朝廷的镇兵大将有何可夸,出身这样人家的女子竟然能够独得唐公多年宠爱,凭什么?

所以当见到这位襄阳县主与唐公母亲卢氏在堂迎接宾客的时候,诸家女眷难免对这位公主略存审视。

因为本来心内就存了成见,所以这印象自然也多少带着一些情绪化,或是太过艳丽、有欠端庄,或是装扮朴素、配不上煊赫家势,又或者音容稍显疏远、不够亲和等等。总之在她们眼中,这绝不是一个无可挑剔的、能够配得上唐公的佳偶贤妇!

当然无论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她们自然也都不会流露出来,毕竟今天是登门做客,总不好对名义上的女主人失礼。但无论掩饰的再怎么好,总也难免会有些许心思端倪流露出来。

妙音这些年与夫郎同床共枕、耳濡目染,哪里瞧不出这些妇人们的心思,对于这一类看似彬彬有礼、实则疏远傲慢的态度也并未作相应反击,只是陪同在阿姑卢氏身旁,尽着自己作为女主人的责任。

待到诸家女眷落座堂中,难免会进行一些家常寒暄,这些女眷们便专拣着卢氏感兴趣的关东风物人情去讲述。

同在席中的妙音自然成了一个局外人,完全插不进话去,而且还听着她们热络的讲述各家子女婚配事宜,那意味虽不明说,也有暗指。

妙音耐着性子听了一会儿这些对话,突然作身感不适状、告歉一声便起身离席,过了一会儿才又转回,有些不好意思的叹息说道:“前番受孕顺利产息,如今再孕却频多不适,不只失礼亲友,就连家事操持都有些力不从心。诸位慈长皆是当家贤妇,未知可有良计善言教我?”

她这一开口,顿时便把话题引入了另一个频道。在场这些妇人多多少少是对她心存一定偏见的,只不过碍于宾主的身份而不敢显露出来,如今她主动递出一个话柄,让众人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她,那这些人自然就忍不住了,纷纷打开了话匣。

虽然她们仍然未敢直言妙音的短处不足,但也会借着指点传教的机会阴晦表达自己的观点,话题不免便渐渐说到唐公妻妾数寡、子息单薄上来。

卢氏最开始还沉醉在他乡遇故人、倾盖听乡音的喜悦中,可是随着话题转变也渐渐察觉到这些妇人多少有点针对自家新妇的意思,再加上之前还同丈夫李晓讨论过这一问题,这会儿便有些不乐,当即便讲出之前妙音主动请求翁姑准她为夫郎选纳妾室的事情。

在场众人听到这话后,脸色都不免微微一变,再望向妙音的眼神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接下来再讲话便不再是指点暗贬,而是开始渐渐褒扬她的贤惠。

如同之前忍受被排斥抵触那般,对于这些妇人们此刻的褒扬,妙音也只是泰然处之,并没有做什么情绪化的回应。

一直等到宾客全都到齐,宴会正式开始的时候,妙音才亲自行出厅堂将姚娘子引入堂中,并安排这娘子与自己并坐一席,对其态度也多有呵护关照,在将这娘子向众人介绍时更是极尽褒扬之词。

在座诸家女眷听着妙音的介绍,又看着这位在唐公家中已经融入颇深的吴地女子,不免各生心思,就连入口的酒食滋味都无心细品。

第0986章 治事治学

外堂的宴会开始要稍晚一些,尽管绝大多数宾客都已经到来,但唐公仍然没有迟迟宣布宴会开始,一直等到一名身穿戎装的年轻人到来,唐公这才摆手示意开宴。

一些心思细腻的人也注意到这一点,心中不免多有好奇。不过唐公并没有特别介绍,而他们初入关西、对此间人事还比较陌生,自然认不出这年轻人是何来路。

最后到来的年轻人自然便是若干凤,他之前并没有追随李泰北击突厥,而是留守京畿组建骠骑府,如今也已经是一府将主。因其任职所在乃是渭北的咸阳,信使往来虽然快马加鞭,但当返回的时候也已经不早。

李泰招呼着众亲友宾客们一起落座,倒是没有太过刻意的将若干凤安排在自己席旁,着其依年齿坐在一众晚辈后生之中。

“前者兵灾所催,情分东西、人各一方,亲友长别、思之难见。幸在不失天眷,使我众亲友能够相聚关中!久别重逢,人间大喜,会当饮圣,一醉方休!”

待到群众悉数坐定,李泰率先举杯致辞,众人见状后也都纷纷举杯以应,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旋即便又有人不无感慨道:“今日所以欢聚关中,纵为天眷所致,亦是唐公伟力邀得!

旧统西狩,洛下人事尽遭掳东去,受制强徒,清直不容,众亲友束手关东、奉道无计!苍天垂怜,遂使唐公造业关西,仓皇亲友得荫势下,实在是不胜感激!”

读过书的人拍起马屁来都好听,李泰当年初入关中的时候,也是凭着这一手深得宇文泰欢心。这会儿一边微笑着接受恭维,一边扫了一眼拍马屁这人,见是坐在他老舅卢叔虎那一堆中的一个卢氏子弟,之前介绍的时候李泰依稀记得便是卢思道。

于是他便向卢思道略微颔首致意,顺便在心里记下来不能把这种巧言令色的小年轻放在重要的机枢岗位。无论是现在的自己,还是之前把中外府搅得鸡犬不鸣的李植,那可都是惨痛的教训啊!

亲友重逢,该做的叙旧寒暄刚才等待开席的时候都说完了,这会儿再喝酒联络一下感情,不过众人最关心的,估计还是李泰将会对他们作何安排吧。

虽然过去这段时间里,他们也都获赠家宅和各种生活物资,维持正常的生活不成问题。但这种一直仰仗接济的生活方式显然不可长久,他们也是希望能够尽快融入关中的世道、尤其是政治生态当中。

如今他们这一批最近来到关中的人员当中,唯有卢叔虎爵封燕郡公、加衔侍中并以骠骑开府而担任中外府司马,获得了官爵双全的妥善安排。

不过卢叔虎与唐公关系亲厚,众人自然不会攀比、妄想一开始就获得如此尊崇待遇,大抵也都希望能够获得一个发挥自身才力的职位,从而更快的融入时局之中。

李泰当然也知众人各自心中所想,而他的霸府也的确需要一批才力补充,因此在酒过三巡之后,他便也直言不讳道:“日前朝廷新遭板荡人祸,今虽初定,但人事受损亦颇深刻,亟待修补。王统西狩以来,贼窃关东以自肥,自骄强大悦其群徒。然则朝廷在事群众也未敢有一日懈怠,南征北讨、战果丰厚,尤其江陵一役,南朝礼仪尽归于我。如今治事治学,皆需立功,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李晓这会儿也顺势开口笑语道:“关西世风,未以学术见称。诗书礼义,多不长于见识。诸家学说,俱可尽情播此荒土。融会贯通,必有迈于先人、启发后进的名家!此间学馆治学未久,但已经有了许多可称的成果。”

他们父子两一唱一和,将学术与事功并重,也是希望亲友们不要汲汲于权势而一股脑往官场去扎。

后三国当中,北齐的制度、律法与学术文化方面的成果都可圈可点,这显然不是晋阳勋贵们能够胜任完成的。关东世族在政治上虽然处于比较弱势的状态,但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却还是给后世留下了比较可观的遗产。

制度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弥合与认同,虽然不比军事与经济领域的成绩那么直观可见,但也是一个大一统政权所不可或缺的底蕴积累。

之前在整理江陵图书的时候,李泰便有感南朝人士太多,希望吸引一些关东人士也加入进来,让他们能够立足于南北朝分裂数百年各自发展的学术基础进行重新的融合,再次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渊源。

在场这些关东时流倒也并非人人都执着于名利,听到他们父子这么说,顿时也对学术研究生出了兴趣。诸如王松年之前抵达襄阳的时候,便是希望能够编修一部新的《魏书》以对抗北齐朝廷所力挺的魏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