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28节(1 / 2)

“八十七万,居然还不足百万,并不算多啊。是货类供给有什么问题?”

李泰听到这个问题便皱眉说道,八十七万钱初听数量是不少,但如果折算成“贯”为计量单位,一贯钱便是一千钱,八十七万钱也不过只有八百七十贯钱罢了。一百钱当一匹绢,一贯钱则十匹,八百七十贯钱则当绢八千七百匹,甚至都不满万,换言之入市一万多人,平均消费甚至都不足一匹绢。

此番出征吐谷浑,虽然意义并不如当年江陵之战那样重大,但是收获却颇为丰厚,故而赏格也是非常高。一名普通的参战军士都能得赏起码在五贯钱,此役参战共有五万多名将士,实际发放的平羌券面值有六十万贯之多,八百七十贯的回收量相较这个总数实在是杯水车薪。

“军人入市多是观望,采买物资者并不算多。新事新行,难免会有些彷徨犹豫,待过几日情况想必能有所转变。”

刘珙闻言后便又恭声答道,顺便将军人们采买物资的大概情况所绘制的报表递交上来。

李泰接过报表略一浏览,发现排在第一位置的便是粮食,第二类的则是锦绢织物,第三则是金银等贵金属,至于同治五铢钱则排在十名开外,可见并不怎么受军士们认可。

民以食为天,军士们兑换粮食自然可以理解,哪怕仅仅只是兑换基本生活需求的量,在并没有放开手脚采买其他物资的情况下,粮食的交易量也能轻松冲到第一。

锦绢等织物素来都是强势的商品,由于军市价格较之外面的时价更低廉一些,转手就能得利,所以自然也获得了军人们的青睐。而金银金属除了本身的各种用途之外,在陇右河西还是能够用于买卖交易的货币,故而一些陇右的将士也愿意兑换一部分带回陇右。

军市中提供的商品有上百类之多,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物资都有包含,还有许多来自关陇之外的时货方物。有许多在民间市场上都难以购买到的珍稀物货,在军市中也都足量供给。

只是关中穷困多年,民风还未尚奢,许多人对于花大钱奢靡享乐这一类的事情仍持比较负面的看法。尤其是此番受赏的一众征士们,本身就是拿命来换钱,更加不可能将自己的卖命钱去购买那些看起来华而不实的珍稀商品。

毕竟这些珍稀商品的市场比较狭窄,变现困难,如果没有合适的渠道,拿在手里就是死物。而对一些本身就维持在温饱线一下的普通人而言,不管是利润再怎么高的投资,只要有不能变现获取回报,可能生存都成问题。

所以许多人未必没有眼光格局,只是过于严峻的生存压力让他们只能专注于眼前当下,难以有什么目光长远的打算。

李泰也清楚,对于这种群体性的惠及政策,就算短期内民众们认识不足,也尽量不要用政令去强行推动,否则便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群体恐慌。

在巡视一番之后,李泰只是向刘珙等任职官员们再三强调,一定要做好仓储与供给工作,按照军士们的兑换情况及时调整相关物资的供给量。

同时对于一些大宗的买卖交易要加以留意并追踪,如果发现有什么喝兵血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告知御史中尉,给予严肃处理。

关中的豪强部曲组织已经在逐步瓦解,尤其是诸骠骑府府兵们已经不再是哪一名豪强麾下部曲,而是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军功小地主。

但是陇右的军队私曲化问题还比较严重,而想要在陇右建立起成规模的军屯和骠骑府这样的军事机构、从而就地获取补给,私曲化的问题就要逐步的加以解决,否则一旦将土地资源放授给军队,就非常容易滋生出割据一方的军头势力。

李泰给参战将士们开具如此丰厚的赏格,除了奖酬功勋之外,同时也是在唤醒和强化军士们对于自身利益的感受与诉求。

只有当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霸府针对他们每一个个体进行奖酬和供养,未来抹除私曲化的时候,才能降低军士们的抵触与反对。

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或许要考虑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去处置。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最大的技巧就是真诚。

第1022章 突厥公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南军市上的买卖也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关中其他人事也被军市所吸引,加入到军市商品的买卖环节中来,顿时便让军市变得火爆起来。

虽然军市限定只有在籍军人能够入市买卖,并且将平羌券作为唯一的交易货币,但是商品的流通却并不只局限在军市之内。围绕在军市周围的各种倒卖行为也逐渐兴盛起来,诸功士们倒手便能得利,有了这样的成功经验,军士们也都逐渐放开手脚,用平羌券不断的将军市中的商品兑换出来。

吐谷浑一战缴获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与各类奢侈品,但关中本土的消化能力还是比较有限。而且李泰也并不太希望关中民风转为奢靡享乐,虽然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但今天下尚未统一,还是不宜过分强调享受。

北齐晋阳勋贵们无疑是最为具有购买力的一拨人,虽然说如今北齐对西山经营防守大大加强,使得人事流通变得困难起来。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还是有人不断的冒着生命危险游走在吕梁山间从事着走私勾当。李泰之前巡视的绥州除了军事重镇之外,还有另一个职能就是走私基地。而从事这些走私的主要人力,便是稽胡大酋刘库真的下属,这家伙近年变得如此富贵,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此。

只不过走私利润虽高,但终究不怎么保险,一旦被北齐边防将士察觉,那就是人货两失。而在之前因为有李泰家人悄无声息从晋阳离开的先例事情在,如今北齐晋阳周边的边防将士也都不敢轻易结交走私商人,即便是近年又拉拢腐蚀到一些,但也不敢堂而皇之的大批量走私。

北齐这个市场开放度有限,而江东的南梁则民生凋敝、购买力有限,想要将这些财宝变现,也是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

除了内部这些政权之外,周边势力当中其实突厥也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商贸对象。作为新的草原霸主,突厥在崛起的过程中必然也积累了海量的财富,李泰之前便用财宝贿献木杆可汗、使其逗留在阴山南面从而加以袭杀,也体现出这些突厥上层人物是有着比较迫切的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

之前因为控地头可汗还未归国控制局面,李泰便也没有与之商讨商贸互市的问题,如今看情况应该已经在其国中站稳了脚跟,毕竟已经有余力出兵于外了,倒是可以商讨一下相关的问题。

不只是李泰想要跟突厥人谈一谈,突厥的蒙叶护这几天也一直在频频求见,不过李泰一直在忙于犒军而未暇接见,这一次便着人将之引入皇城中相见。

“突厥卑使拜见唐公大丞相!”

这蒙叶护其实是懂一些汉语的,虽然不算精通,但基本的交流没有问题,所以才被几番委派出使西魏,之前不肯说那是因为看不起西魏、也看不起汉人,但被教训一番后,就变得懂礼貌了。

李泰摆手示意其人免礼入席,为了保证对话的信息能够准确传达给对方知悉,还是安排了曾经出使突厥的厍狄峙在席翻译并解释对话。

“此番进击吐谷浑,尔等突厥军士也助力不浅,我已着令凉州方面酌情赏赠酬谢。两国情义悠长,若非俟斤刁悍狂悖,本不至于有之前一战。如今合击吐谷浑,更加验证了合则两利。”

李泰先是对突厥的助战表示了一下感谢,旋即便又说道:“阴山别后,我国中事务繁多,也无暇顾及漠北人事,控地头可汗归部之后,诸事想必也算顺利吧?”

“顺利、顺利,多谢唐公大丞相关心,可汗回国之后召集起各部的头人,言说了俟斤取死,教部众们不要仇恨大魏,一定要恭顺……”

蒙叶护连忙欠身磕磕绊绊的讲述一番控地头可汗归国掌权的经过,一再表达对西魏的尊敬。

控地头可汗之所以能够顺利执掌其国中大权,第一自然是因为木杆可汗上位时间仍短、还未在国中建立起绝对的威望,而且木杆先后用兵北齐、西魏都失败,也让一些突厥内部权贵自觉其人乃是自取灭亡,眼下的突厥还没有对南面的政权彻底失去敬畏之心。

第二则就是因为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的余威所致了,土门一手将突厥从柔然锻奴发展成为如今的草原霸主,哪怕其人已经去世数年,仍然在突厥各部当中拥有着崇高的威望。控地头可汗作为阿史那土门在世诸子当中年纪最长者,继承汗位也是顺理成章。

对了,如今的库头也不再叫控地头可汗,而是更改为乌尊可汗,在突厥语中有“长久”之意,这名号除了听起来更加吉利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人也是颇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与抱负的。

李泰对此也并不意外,乌尊也好、控地头也罢,眼下突厥汗庭仍然是西魏难以直接影响和控制的地区,只要对方保持谦恭、不敢公开与西魏为敌,李泰也并不奢望能将之搞成绝对的傀儡。

在讲述完突厥如今的内部情势之后,蒙叶护便又再次起身作拜道:“早前奉俟斤命令入国来论婚事,虽然因为俟斤狂妄致使唐公大怒攻击,但是这旧约乌尊可汗也没敢忘怀,这一次出兵助战,可汗便命令卑使护送乙息记可汗女子来献唐公。

交战时先将公主安置在凉州,战后便送来长安,近日几次请见,便是为的此事。乌尊可汗命令卑使拜告唐公,可汗并不是不舍自己亲女,而是担心姿色庸俗的女子不受唐公喜爱。哈尔公主是阿史那家最美貌女子,如同白雪一样美丽,希望唐公体会赏识这样的用心,赐给阿史那氏女子侍奉的荣光!”

李泰对这事曾听史宁提及,不过他自己也并未在意,此时再听蒙叶护讲起,略作沉吟后便点头笑语道:“乌尊可汗能够信守盟约、遣兵助战,已经足以表达他的诚意,竟然还别有赠送,也令人大感欣慰。我本非执迷姿色之人,乌尊可汗既然赠女悦我,我自当笑纳、却之不恭。”

在于突厥这样的草原势力交流互动中,和亲的确是能够增强双方亲近感和默契度的一个好方法。只不过之前木杆可汗态度太过嚣张跋扈,所提出的要求也是李泰所不能容忍的,当然要干他丫的。

如今乌尊可汗这样的态度才是正常交流该有的样子,而且也并没有态度强硬的要求李泰必须要待以正妻之礼,李泰对于这样的请求自然也并不抵触,接纳一个突厥女子无非家里添双筷子,对于姿色如何倒是不必过分在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