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90节(2 / 2)

众人听到高湛这一番声色俱厉的斥责,一时间也都不免暗自心惊,虽然不太清楚长广王何以如此大动肝火,但也都听得出来其人是不打算主动出击的。

可现在的问题是,敌军正在从南面主动发起进攻,是不是要主动迎战并不是由他们所决定的。

因此在稍作沉默之后,斛律羡便又开口问道:“那么,河阳与洛州方面的告急……”

“边中所以置将配兵,为的就是防备边患、抵抗敌袭,若遇变即需仰于国中,又何必修置边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纵然有心救之,眼下又能何为?”

高湛闻言后又皱眉说道,旋即便又沉声道:“且作回信,告令他们勿失所守,在都畿援军抵达之前,一定不可让城地失守!旧者羌中有王思政力守颍川、韦孝宽成名玉壁,皆前后当我师旅巨万、连月跨岁。

自今以后,国力不如往年雄盛,与羌交战亦需多持守势,能为固守者自得重用。但谁若失守误国,纵然其身苟活入贼,但其妻儿家人亦必捐命谢罪!朝廷所以厚养诸类,岂因钱帛碍眼?为的便是让他们临事而死,不死于贼,即死于我!”

高湛在勒令其他人死战拒敌的时候自是态度坚决、语气凶狠,可是对自己却又是不一样的要求。在尚书省直堂结束了会议之后,他便立即返回了家宅中,吩咐家奴亲信们将宅内钱帛珠宝等物统统打包装车,以待事态不妙时可以随时出城逃往晋阳。

当然他也并不是全无迎敌备战的想法,尽管自己嘴上质疑南面戍将所奏军情可能不实,但他自己则又安排人向辽阳告急,并且将敌情更作渲染夸大。

为了让辽阳方面感受到事态紧急、从而尽快派遣援军奔救,他更将信使分成了十几波,每隔半个时辰便出发一波,前后所派出的告急使者便有上百人之多。

眼下的辽阳方面,情况同样不甚乐观。虽然皇太后亲自南去,劝下了率部北进的平原王段韶、使其师旅停驻于武乡,免去了内乱交战的危机,但辽阳这里的局面仍然处于一个僵持不前的状态,至于原因则就是皇帝尽管已经是病情危急,但却仍然一息尚存,迟迟不死。

“至尊今日体中如何?”

这一天清晨时分,高演来到甘露寺,召来寺中高僧沉声询问道。

尽管眼下濮阳王娄仲达已经率领晋阳师旅入驻甘露寺,但皇帝的身边仍然拱卫着一批百保军士,作为最后也是最为核心的守卫力量,就连高演都难以调动命令这些百保军士们,他们对于皇帝是有着近乎死士一般的忠诚,也早已经放弃了各自的前程乃至于余生性命,自然便无欲则刚,不惧任何权贵。

有这些百保军士的存在,高演也难以自由出入皇帝的居室,而他也有些怯于与皇帝相见,来到甘露寺后一直没有入拜皇帝,对其身体状况的了解多从别人口中询问。

那高僧虽未尽知如今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故的意义,但也清楚眼前的常山王权势滔天,闻言后便连忙垂首说道:“至尊虽然残息如缕,但却生机仍存,想是苍天垂怜皇者……”

讲到这里,他便留意到常山王脸色变得阴郁起来,忙不迭识趣的闭上了嘴巴。

高演缓步走出这一间佛堂,迎面初升的朝阳洒落下来,但却照不进他幽暗的心中。

他虽然有诸多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但却无从逃脱内心的自责,如今皇帝吊着一口气迟迟不死,更让他在这里每时每刻都倍受煎熬,内外众将士们虽然不敢多说什么,但却让他有种正在围观他被公开处刑的窘迫感,只想尽快结束这一切。

“那些经幡法器何用?”

他视线在寺庙中一转,抬手指了指皇帝居舍外所摆设的众多礼佛法器,口中沉声说道:“若此诸物当真能够祈福禳灾,人间疾病不需再仰仗药石之力,至尊又何至于病重难治?撤下去,不要再留此愚众扰人!另外告令寺内群僧,早晚诵课全都停下来,不要扰得垂死之人不得安宁!”

他口中说着不信神佛之力,但内心却隐隐将皇帝至今苟延残喘的原因归咎到这些礼佛仪式上来,不愿皇帝再恃此继续延续生命,故而下令全都禁止。

当他做完这些吩咐返回寺外大营的时候,营中诸将神情严肃的入前迎接,同时沉声道:“大王,大事不妙,羌贼又向我国发起了进攻!”

第1160章 至尊相召

尽管早有预料西魏在得知北齐内乱后应该会出兵干涉、趁火打劫,但高演仍然没想到魏军的攻势来的如此迅速和凶猛。

在将邺都送来的信报浏览一番之后,尽管高演脸上仍然维持着平静,但内心中却已然翻起了惊涛骇浪。

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在心中组织好了语言,开口叹息道:“羌贼果真机敏狡黠,知我国情势有变,便即刻出击来扰,浑然不顾其军久战疲敝、其民重役成伤!

或许还在幻想着,只要此战能够如先前一般重创我国,便可以通过士马缴获、掳掠所得来补充其穷兵黩武、盲目兴兵的损耗。

李伯山或许也在幻想着能够凭此对外功勋慑服其国中人情,以便其篡位自立。其人想无死斗之志,无非趁火打劫,若是知我上下皆有死战卫国之心,其人亦必心生惊怯、不敢死战到底!”

一个首领是否合格,并不在于其人才力是否远胜于下属,而在于能不能笼络住人心,面临大事的时候能不能快速的抓住关键问题、做出高屋建瓴的指示。

高演的表现尚算合格,皇帝多年的昏暴致使国中积怨颇深,对外战事的失利与其自身健康的恶化使得这种怨念难再被按压住、呼之欲出,高演能够敏锐的察觉到并将这些怨念聚集整合起来,从而成为支持他发动政变的重要力量,表现的可谓是精明干练。

此番面对魏军卷土重来的进攻,他又快速总结出魏军的几个缺点,首先便是长时间的持续征战使得其军民疲惫不堪,其次就是其国中所积累的财富物资也因战争而损耗严重,眼下的魏军将之前必然更加的凶残贪婪。

最后就是李伯山这个西魏霸府首领眼下最重要的任务便是通过立威而完成其篡魏的目标,却并非与北齐死磕到底,一旦发现继续战斗下去的代价太大,想必便不会再如同先前那般态度坚决的推动战争的进行。

经过高演这一通分析,帐内众将的情绪也不再像乍闻此事时那样惊恐不定,但还是有将领忍不住叹息说道:“此番两国交战以来,羌人用兵变幻莫测,忽北忽南,全无定势。

若说之前羌人兵势难测还有赖其智谋高深,那么此番能够舍北而逐难、攻我所未料,便是国中有人放纵所致!咸阳王前已扼据沁谷,若能固守勿使,羌军又焉能轻为进退之计、转战千里之外!”

此言一出,帐内气氛顿时又是一沉。众人也都听出此人是意指平原王段韶私自与西魏展开谈判、将其沁水退路拱手让还的事情,一时间也都不由得将视线望向坐在帐内的斛律光。

当日铜鞮水大败之后,斛律光曾留虒亭与段韶一起负责镇后,并且还打出了一次比较漂亮的反击,一度推进到了敌军所驻守的义宁城,对于此事自然是有一些话语权的。

斛律光固然是有些不满段韶自作主张的将其成果拱手让于西魏,但也明白众人此时对段韶的诘责恐怕是对人而非对事。

因为段韶的突然北进让与事众人全都吓了一大跳,最后又因为段韶的主动止步而使得局势转危为安,一系列转变进行下来,使得段韶的态度成为了此番政变成功与否最大的因素,相形之下,与事众人在这政变过程中的凡诸表现似乎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对众人而言,自然是有些难以接受的。须知无论他们的作用重要不重要,在当时决定参与政变的时候,那都是下了极大的决心、赌上了全家老少的前程性命。

如今事情好不容易成功在望,结果却被突然窜出来的平原王抢去了他们的功劳和表现,自然是让人倍感不忿。为了避免被平原王抢去更多的功劳,影响到时候的奖酬分配,他们自然也要对其声誉稍作打击。

况且这本来就是事实,若非平原王里通外国、私自与敌谋和,其人自然难以抽身出来干涉国中事务,而西魏大军也难以抽身返回、如今又从南面重新发起进攻。

斛律光在政治上固然不如其父那么成熟周全,但也并不是一个狭隘自私、罔顾大局之人。他心里很清楚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收拾国中局面与应对外部的挑战,而不是为了政变后的利益分配而斤斤计较、党同伐异。

因此当面对众人望来的目光时,他便沉声说道:“平原王所以如此,亦有不得已之理由。我军新败势弱、士气萎靡,更兼物用不继,国中用事者杨愔等未能及时补充人物益事,难能组织反攻。若再继续对峙下去,于我亦是有害无益。若就此事责之,或是有欠公允……”

“平原王久掌军机且功勋卓著,既然做出这样选择,自然有其考量。我等皆处事外,难知事态全貌,不宜冒昧否之。此事暂且无论,且言如何应敌。”

高演也不愿就此追究段韶的责任、对其加以责问,一方面双方好不容易达成默契,段韶驻兵于武乡不再向前,算是默许了他此番政变行事。

另一方面若加追究起来,段韶也并非无从应对,只需要宣告议和乃是奉皇帝陛下的旨意,然后再打起勤王大旗,那么接下来究竟是他指责段韶通敌,还是段韶问罪他们谋逆,可就不好说了。

众人听到这话后,也都纷纷闭上了嘴巴,没有顶级权贵的撑腰授意,单凭他们自己还是不敢直接质疑挑衅段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