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94节(1 / 2)

卢叔虎听到这话后便又一阵默然,来到关西数年,与这个外甥也相处多时,他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唐王其实并没有太过浓烈的门户之见,赏人用事更多的是见重其才力而非出身。

一些从河北投奔而来的亲友们,并没有就此过上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惬意日子,尽管获得了一些钱粮和土地上的关照,可如果本身便没有什么才干、仅仅只想恃着彼此情义混日子,同样也是难预机要,甚至就连一些清闲的官职都不授予。

从私情上而言,这多多少少是有些不近人情。但卢叔虎自然也不是什么渴盼依仗裙带关系求进的庸人,反而从心底里很欣赏这种帝王心术。

一个真正的王者,就应该给予天下人尽可能多、尽可能公允的上进机会,而不是无底线的亲昵纵容身边之人。关上门来,再怎么亲近友善都不为过,但想要长久的把持公器,则就需要有一颗公正之心。

李泰倒没有留意到老舅眼中的赞赏,而是继续开口说道:“齐使不来则已,既然已经至此,这乞和是想不乞也不行。阳公等河北高士忧于乡情家计,必然也不会任由齐主随便叫停议和,一定会竭力的劝谏继续。

而今齐人终究还是畏战居多,之前就连段韶都乞和于我,当下齐主新立、军国未安,余诸大将想必也不敢轻易统军南来。如此一来,其邺中朝士、晋阳勋贵皆求和似渴,齐主纵然还想坚持拒战,恐怕也不敢与群情背道相行,届时对我自是予求予取!”

李泰之所以摆出如此强硬的态度、苛刻的要求,主要目的还是要摧毁齐主高演的心理防线,不要因其刚刚领导完成了一场政变的胜利便自信心爆棚,搞出更多与其实力不相匹配的操作。

尤其是北齐眼下还有一定的家底子,仍然不能一把打成碾压局,其人如果选择再坚持一会儿,西魏本身可能就要交底了,一旦露了怯,那种难以抵挡、不可战胜的形象与威慑力自然是要大打折扣。

在卢叔虎的提醒和观念管束之下,阳休之也意识到这一趟出使西魏怕是背黑锅之旅,心情自然是变得有些惴惴不安。而使团其他人这段时间也或多或少的接触了一些之前投奔关西的时流,尽管这些人交情未必如卢叔虎和阳休之那样能够直接谈论敏感的话题,但在往来叙旧的时候,往往也会受到一些感染与暗示。

诸如眼下的齐主高演可未必就能够代表他们这些邺中时流的利益,也未必能分配给他们多少资源与利益,反而他们即便是违背了齐主的意愿,其实所付出的代价与损失也未必就如同想象中那么大。而且由于眼下他们还具有可观的统战价值,即便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也会从别处获得补偿。

齐使一行或多过少都受到了类似的观念灌输,而观念是要比单纯的信息传输更加有效的洗脑,信息是对是错还需要作出判断,并作出有利自己的取舍,可一旦树立了某种观念,那很多问题都是不证自明、不需辩解的。

且不说弘农城这里齐使们的心思变化,当相关的讯息被传递到晋阳的时候,齐主高演也是忍不住的暴跳如雷,甚至让人将送信使者捆绑悬挂在晋阳宫前亲自鞭打惩罚,并且当众斥骂赵郡王高睿:“赵郡王往年多以精明著称,但今当真身临大事,竟也如此昏聩!如此刁言逆声,直应当场反驳、当面拒绝,竟然使此邪声奏闻国中,当真可恼!”

这样的要求,对高演而言是听都不能听到的程度,更加不会再就此与西魏展开什么磋商议和的谈判。他眼下在国中本就恩威未立,登基伊始便要接受如此羞辱、做出如此大的让步,那对稍后的治国立威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尽管在挑选使团成员的时候,高演也是有着一定的魏人所设想的那种险恶用心,但总体上而言还是希望能够达成和谈的。因为现在国中的局面让他也心虚得很,甚至担心真要开战的话,晋阳大军能不能成功的南下开赴战场。

如今魏国给予的刁难和反馈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这也让他有种幻想破灭的失落感,而当真正想要正式筹备与西魏开战的时候,他又不免倍感头疼,只觉得压力深重到几乎喘不过气来。

“难道就真的没有别的法子可以妥善解决今次的危乱?”

高演盛怒之下,本待直接下令让使团撤退回国、放弃与西魏的谈判,可是当手拿起笔来的时候,又仿佛有千钧之重,难在纸面上运使开来。

第1168章 勒取质子

眼下的北齐倒也不是全无一战之力,尽管铜鞮水一战输的比较惨,但主力人马好歹是从战场上撤退了下来。后来一部分留在虒亭、在段韶的率领下继续与魏军对峙,一部分则被调往邺都安置、然后跟随高演一同起事。

单单这一部分人马,数量就达到了八万余众。再加上部署在介休等地,以及晋阳城内外和北山长城等一些卫戍力量,眼下北齐国内见于计簿、并且能够加以调度的人马仍然远远超过了十万余众。

如果再将征发范围进一步扩大,河北、河南、山东等诸州郡地方武装力量统统征调起来,北齐起码还能聚集起将近二十万的可战之众!

但这只是理论上、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河南、山东等州郡的一些武装力量,早在高洋时期朝廷便已经难以灵活的征调起来。

手握地方武装力量的豪强宗族们,会想方设法的躲避各种兵役任务,向上推脱、向下压榨。而在此前,北齐本身便国力强盛,对于这些本就战斗力和组织度不是很高的地方武装也没有多重视,只要地方上那些实力派能够上缴给朝廷一定的钱物补偿,对此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北齐国力肉眼可见的衰落下来,控制力和威慑力必然也会大大衰减,如果再强行征发地方卒力,必然会让统治变得越发岌岌可危。

地方州郡的武装难以调动,核心统治区的军队也不是想出动就能出动的。

虽然到最后高演还是获得了高洋当众公布的传位诏书,算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但是在此之前的种种操作也都已经人尽皆知,在国中顶级权贵们的配合与妥协之下才获得了对局势的控制权。如今尽管成为了皇帝,但是那些权贵大臣们是否肯对他的命令严格奉行还是一个未知数。

高演在继位之后,立即便对一众所谓的功臣加以封赏。首先是太傅、安定王贺拔仁为太师、左丞相,长广王高湛为录尚书事、右丞相并兼领京畿大都督,平秦王高归彦为太傅、尚书令,领军大将军如故,咸阳王斛律光为大将军、尚书右仆射。

其他诸如平原王段韶为太尉、并州刺史,南安王高思好为冀州刺史,濮阳王娄仲达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等。

除此之外,还有多名晋阳勋贵中的宿将,在开国初期因为资历尚浅没有被封王之人,也都借着这一次新皇登基而获封王爵。

如此一番奖酬,可谓是皆大欢喜。起码在眼下看来,晋阳勋贵们追从高演举事谋变也是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不只在官爵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内外重要职位几乎也完全被宗室与晋阳勋贵们所占据。

但正是因为内外权力分配的太过分散,也让高演做不到如高洋那般将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手中。甚至于他继位以来,还没有发布过一条覆及整个北齐国中、影响深刻的诏令。

如今朝中这些军政大佬和地方上那些封疆大吏们也都保持着一种比较沉默的状态,鲜少有在这一次的战事中态度鲜明的发表什么意见的,大概也都是想看一看皇帝在处理这一次危机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手段与才干,再考虑一下日后相处的方式与态度。

西魏所提出的条件不只是让皇帝高演怒不可遏,很快便也在晋阳城中传扬开来,这无理要求所透露出来的蛮横态度,顿时便让晋阳城中群情沸腾起来。尽管许多人都不赞同与西魏再次展开大战,可是多年对峙下来占惯了上风,一时间被如此轻蔑的羞辱对待,也让他们愤怒不已。

作为北齐军中后起之秀,高长恭在得知此事之后,心中也是倍感愤慨。

眼下的他暂无宿卫官职,不能出入宫禁直接拜见皇帝,只能怀着愤懑的心情来到并州州府,见到刚刚上任的平原王段韶便拱手道:“请问大王,至尊意欲几时出兵南讨羌贼?末将不才,却有一腔杀敌热血,愿为大军先锋,为我国家力诛羌贼!”

“谁告诉你,至尊将要大军出讨羌贼?”

段韶听到这话后,当即便皱眉发问道。

高长恭听到这问题后便又理所当然的说道:“这还用谁来告诉?羌贼如此桀骜狂妄,竟欲威逼至尊自弃尊号,实在目中无人到了极点,是可忍孰不可忍!唯当召集内外师旅,痛击骄狂贼军,杀得他们尸横遍野,才能一雪此耻!”

“如此军国大计,岂尔曹可轻易为谋!是否出战,至尊自有权衡,诸公亦有献计,休得受流言鼓噪煽动,妄作狂想。”

段韶闻言后又沉声说道,他对文襄帝这个儿子是颇为欣赏,心里也明白这个年纪的少年是难免会有些年轻气盛、太多精力无处发泄,于是在稍作沉吟后便又说道:“如今国家大局初定,内外正是用人之际。你宗家少壮已有才力可献,不要再沉湎这些意气忿声之中,徒为嗟叹、劳神损志,闲时可操练部曲、修习韬略,以待时而用。”

“可是,羌贼如此狂妄,难道就要忍耐下来?就算上位者唾面自干,诸军营士又何以自解忧愤?须知先帝在时,国力鼎盛,谁又敢……”

这样的回答当然不能让高长恭满意,甚至心内都隐隐觉得段韶都有些肉食者鄙、雄心不复的样子。

段韶听到这话脸色当即一变,旋即便拍案喝止道:“住口!”

高长恭少见段韶对其如此严厉模样,见状后不免也是一慌,忙不迭闭上了嘴巴垂首不语,只是脸上多多少少还带着几丝不忿的神态。

段韶亲自起身来到廊前,摆手示意站立在堂外的卫兵侍者暂且退下,这才又转身回到堂中来,望着高长恭沉声道:“无论何时,都需谨记祸从口出!你当真不知此言不可轻出?一时的狂怒便自乱了方寸,又如何能让人期以大事相托?

贼强我弱,难道是故来原有?你经事短浅,我便告你,羌人因其势弱,过往所受的羞辱威逼不知多少,但羌人可有恼羞成怒、急求一战?如今我国确有一时之纷乱而势弱于人,但远还未至生死存亡之际,你等少壮顽童也大不必忿言求战自夸勇健。真到生死抉择时,勇怯自见分晓!”

“我、我并不是自夸勇健,只是羌贼此番当真羞辱过甚。况且,两国之间终须再有一战,此时即便卑躬屈膝求得苟安,也难自此高枕无忧……”

高长恭又低头闷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