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02节(2 / 2)
这些蛮部虽是蛮人,但其中也存在着相当数量与汉人接触频繁、彼此习性乃至文化都相差无几的熟蛮。
诸如伊川大豪李人杰一家,本身便是伊川蛮人的出身,但数代为官乡里,并且与京兆韦氏这样的汉人大族联姻,其实与汉人豪强已经没有了什么区别。
李泰之前便已经在构思计划整顿伊洛蛮人,而解决的方法当然不可能是大肆屠戮、杀光这些蛮人,而是加强对蛮人的管控,让他们从不受控制的状态转为接受西魏官府的治理。
所以他当然也会如许诺的那样在河洛之间划分区域,分配给这些蛮人谋生,只是方式则就并非蛮人豪酋们所预想的那般对他们进行整部整部的安置、还保留他们原本的社会组织结构,而是要进行编户齐民的整编,让这些蛮部成员们逐渐成为均田户,并渐渐的彻底融入汉人的社会结构当中来。
征调蛮人来营造城垣,就是为了接下来的编户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蛮人的汉化程度和所掌握的工艺技能参差不齐,如若不加甄别的统一编户,结果觉没有什么基本的谋生与生产能力,同样也是不稳定因素。能够参加城垣营造的,起码是有着一技之长且身强力壮,自然也都是优秀的编户对象,将会是未来首批接受归化编户的目标。
修造的这些城垣既可以作为未来重修洛阳城的城建基础,同时还能作为围困金墉城的工事。眼下这个情势来看,后者的作用无疑是要更大。
金墉城已遭围困多日,尽管附近的河阳三城仍有数量不少的驻军,但是由于之前西魏两路出击,且河内方面的局势较之河洛这里还要更加的危险,故而河阳守军也难以南来策援解围,只能任由金墉城中将士困守孤城。
随着外围的城垣被建立了起来,金墉城变得更加孤立无援,几乎与外界断绝了所有的联系,只是每天固定的时间有河阳方面的斥候行至此间,在魏军的监视之下,通过旗语和烽烟信号与城内进行有限的讯息传递。
这种孤城围困的情况是很折磨人的,尤其是金墉城中由于之前兵马的频繁调度,使得城中物资积储也颇有不足。加上入夏以来的干旱,使得河流与地下水位全都下落,而魏军又在洛水沿岸修造了堰堤,金墉城北望邙山,地势本就偏高,渐渐的就连城中饮水都成了问题。
弘农城中双方和谈不疾不徐的进行着,但是时间每一分一秒的流逝对于金墉城中守军而言都是难耐的折磨。无论是战是和,他们都迫切需要一个结果,当然最好还是双方罢战,因为就在这基本饮食供给都无从保证的守城过程中,城内守军战斗力也是严重下滑。
面对这一局面,守将独孤永业也无力扭转,只能被动的等待着转机的发生。
这一天独孤永业巡城完毕,便又按照惯例来到城北,望着城外的邙山山岭怔怔出神。就这么一直等到夜幕降临,却仍然没有等来河阳方面的传信斥候,倒是城外的魏军游骑今日活动要频繁得多。
“河阳斥候之前过来没有?”
眼见山岭轮廓都渐渐没于夜幕之中,独孤永业心中隐隐生出一丝不妙的感觉,连忙转头问向此间守军,得到否定回答之后,他心内顿时又是一沉。
双方暂时停战之后,河阳方面为了让此间守军坚持据守下来,每天都在不间断的来到这里传递一些消息。这一行为也获得了魏军的默许,毕竟和谈开始,还是要拿出一定的诚意姿态出来。
可是今天城外却没有河阳斥候的到来,反而魏军表现的比平时更加活跃,独孤永业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看样子外间的形势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似乎这变化是对西魏不利的一方面。
他连忙安排心腹出城前往魏军的营地前,询问一下究竟为何河阳的斥候没有来此。
原本独孤永业也不指望能够得到答案,可是心腹很快便返回告知其确切的消息,由于齐军之前违反双方的约定,在淮南地区欲行不轨,结果因此而触怒了魏国唐王,故而唐王下令封锁河桥,不许北齐人物再向南来,自然也包括河阳的斥候。
“当下河洛情势才真正危急,国中在淮南又要预谋何计?”
独孤永业听到这话后,当即便皱眉说道,尽管不清楚淮南方面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见魏军如此反应,估计是比较严重。这也不免让独孤永业对国中作此决策之人心生不满,完全就是不分轻重缓急!
那心腹对此自然是无从回答,转而又从身后拿出一个酒瓮两手奉上,同时口中说道:“魏将韩木兰着奴将此归呈主公,道是月底其军可能便要再次向金墉城发起进攻,届时不破此城誓不罢战。其言与主公对峙相斗数年,虽是互为仇敌,但却钦佩主公风骨做派,即将生死作别,所以、所以向主公赠送一瓮美酒……”
“哼,贼将当真嚣张,来日亡者还不知是谁呢!收起这瓮酒,留待来日战场上洒祭韩木兰!”
独孤永业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一沉,旋即便恨恨说道,尽管语气还比较强硬,但他心情也变得忧怅起来。
稍作沉吟之后,他便又吩咐道:“速速于行伍之中拣选精卒五百,收于府中,早晚两餐专做供给、不得有缺,以待突围之用!”
“主公要突围?可是、可是……”
心腹听到这话后,脸色也是微微一变,口中则有些犹豫的说道。
独孤永业眉头紧锁,口中叹息说道:“我当然也希望能够力守金墉城不失,可若是国中无有强援至此,想要坚守下去实在艰难。尤其魏军在外布置周密,如若仍然一味痴守,怕是最终难免要被困死此中。唉,看情况吧,如果河阳连些许讯息都难能传递过来,又能指望有什么强力营救?”
第1187章 邺都聚兵
当金墉城中独孤永业已经在盘算弃城而走的时候,河阳方面情况同样不甚乐观。
“魏军仍然没有撤离?”
坐镇河阳的齐将尧难宗只带着几名随从来到了河阳南城,望着城外往复游弋的魏军斥候,脸色变得越发难看,旋即便又沉声道:“前往问询,魏军可有回应?”
河阳南城的守将闻言后便沉声答道:“魏将只言即日起封锁河阳,不准一人一物南往,凡有出城南去者皆遭狙杀,但是幸在、魏军还未向前进攻。”
尧难宗听到这话后,眸光不由得闪了一闪,幸在?东西之间对峙交战多年,什么时候魏军不主动发起进攻,都已经能让齐军暗自庆幸了?
不过眼下计较这些显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魏军突然做出了这样的改变,他们北齐军队又应该作何应对?究竟是应该继续龟缩保守、委曲求全,还是要悍然发起反击、继续展开惨烈的交战?
尧难宗眼下虽然是河阳行台,但显然不足以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皇帝所派遣的使团还在弘农进行谈判议和,而河阳眼下所拥有的兵力也不支持他不经上峰同意的做出决定。
甚至就连眼下突破魏军的封锁、派遣斥候前往金墉城下传递讯息,尧难宗都不敢私自决定。因为他也不清楚这是不是魏军为了中止和谈、继续开始下一轮战事所刻意做出的举动,为的就是逼迫他们齐军先动手,从而让自身以自卫反击为理由继续向北齐发起攻势。
如果眼下河阳城中能有聚兵十万,尧难宗当然不必考虑这些,反而会想方设法打破双方眼下这种僵持的局面,主动向魏军发起进攻。
可是如今河阳三城驻兵统共不足两万,而且北面的怀州大半已经沦陷,南面的河洛地区也只剩下金墉城这一座孤城,河阳这一点驻军摆在当下这个局面之中,那就有点不够看了。尤其眼下河阳驻军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守住河桥这个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真要随便出击而为贼所覆,那就难免悔之晚矣。
尽管心知眼下的金墉方面情况很不妙,但尧难宗也不敢擅自下令冲破魏军的封锁前往联络,只能赶紧着员将此情况向邺都方面进行奏报,希望邺都那里尽快给予指令。
当魏军发起第二波的攻势的时候,邺都方面情况的确是非常危急。一方面魏军直接从建州向南发起进攻、入寇河内,战线距离邺都已经是前所未有的近,甚至当时坊间不乏传言道是魏军已经冲到了邺都城郊,不日便要向城池发起进攻,以至于城中人心惶惶、全无宁日。
另一方面由于北齐内部刚刚发生最高权力的更迭,时局仍然没有恢复平稳,尤其是原本邺都的卫戍力量统统被新皇高演带到了晋阳去,使得邺都本身的留守力量也非常薄弱。就连负责邺都留守的长广王高湛在乍闻魏军再次发起进攻的时候,都想要撂挑子逃跑,其他人必然更加的惶恐。
不过随着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双方顺利展开和谈之后,邺都方面的人情局势也在逐渐的恢复平稳。被派往弘农前往谈判的齐使俱是河北人物代表、一时之选,他们在弘农所受到的种种优待自然也会反馈回邺都,让邺都人情获得极大的安慰。
待到双方彼此约定各自停止军事行动之后,邺都人情便越发的安稳。绝大多数的群众都是期盼平安稳定的生活,只有极少数人贪乱乐祸、热衷投机。因此只要有着哪怕再微小的可能,大部分民众都都愿意维持安稳的生活,不愿意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
但也有居安思危之人,并没有因为双方暂时的休战便认为危机已经远离,自此便可高枕无忧,仍在积极的整顿武装力量以备接下来的攻防战事所需。在这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便莫过于咸阳王斛律光。
之前在政变还没有彻底了结、魏军却又再次发起攻势的时候,斛律光便奉高演之命率领五千甲卒立即回援邺都。
但是在当时魏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斛律光所率领的这五千回援人马相对于整个恶劣大局而言也不过只是杯水车薪,甚至都不知道该要投入到哪一处战场才能扭转战况。最终在长广王高湛的强烈要求下,斛律光和这五千师旅便留在了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