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06节(1 / 2)
此番西魏却是实实在在的收复河洛,不只是河桥以南,就连北面的河内郡也已经在掌握之中,单单这一项成果,就令人欣慰不已。
洛阳作为北魏旧都,对西魏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就连北魏数代先王都埋葬于此。尽管眼下李泰的声望已经是如日中天,随时都可取代西魏,使得这一层法礼意义有所削弱,但是在整体的战略上,占据河洛对于接下来的东西对抗也是十分的重要。
不过李泰暂时并不打算将霸府中心转移到河洛来,毕竟这里久经战乱,生产秩序与规模还亟待恢复与发展。而霸府的军事组织却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来维持运作,一旦转移到河洛地区,会极大的拖慢区域内的民生恢复。
他自己也并不方便久镇河洛,于是便以大将军韩雄为司州总管坐镇于此,并将二弟李超留为司州长史,负责此间各种民生政治。
之前西魏处于弱势的时候,豫西诸路豪强对于维持此间局面出了很大的力气,而他们各自在乡里也都积累了深厚的影响力。
但是由于未来河洛地区必定是要成为一个新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也并不适合安排太多武宗豪强们留守乡里,所以除了韩雄之外,其他的豫西诸将李泰都没有安排任职于河洛,而是将他们任命为霸府直领的府兵督将,其麾下军士也要参与授田,成为诸府军士,不必再像之前那样游走山野,居无定所。
河洛虽然已经收复,但还需要保证足够的武装力量驻守,用于防备北齐,并且继续向河南地区进行渗透发展。
于是李泰接下来便在伊洛之间巡视挑选,划定各个地点用于建立骠骑府。新建的骠骑府便不再像之前在关中和山南那样,动辄数千军士,规模大大收缩,卒员削减到千人左右,在伊洛河谷与沿河岸边先期设置二十座骠骑府,养军规模维持在三万人左右。
眼下河洛方面的物资给养主要仰仗山南地区进行供给,如果诸军太多难免就会造成更大的压力。等到未来此间民生恢复过来,便可以考量进一步增加驻兵规模。
河洛之间民生凋零,之前北齐统治这里的时候,历任刺史督将也都更加重视军事上的投入与管理,至于民生百业则就不怎么关注。
以至于眼下西魏接掌此间后,拥有着天中美誉的河洛地区在籍民户共同不过只有几千户而已,尚且不如关中一大郡!这样的数字显然是不合理的,想必是存在着众多的脱籍民众与游食难民,由此也可见战争给这一片天地所造成的摧残。
想要恢复民生,首先自然是要恢复籍民数量。因此对于接下来司州总管府的工作重点,李泰给予的指示就是在建立骠骑府等军事组织的同时,一定要认真检括人口,增加籍民数量。没有足够的人口,做什么事情都必将事倍功半、困难重重。
同时他也指出,尽管蛮人也是需要括户整编的对象,但是一定要限制其规模。而且无论在任何地方,汉蛮比例一定要有所控制,汉人需要占据绝对的优势。只有通过这样的社会结构与人口比例,才能维持对蛮人的同化,避免他们抱团抗拒政令、不愿接受开化管理。
至于民生经济的恢复,自然也是要将垦荒耕织作为首要任务,衣食能够自给自足,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的产业。
在李泰安排部署各项任务的时候,时间也在飞快流逝,很快便过去了十几天,北齐方面所许诺的降人家属们也陆续送入境中。
尽管这并不是西魏第一次要求北齐引送人员,但当那些降人们知晓自己得享这一份待遇的时候,一时间也都不免喜极而泣,尤其当见到他们的亲人们源源不断的被渡船送到南岸来的时候,更不乏人激动的涕泪横流,拉着亲人们又哭又喊,旋即便向着金墉城方向连连叩拜谢恩。
乱世之中,生离死别都是寻常,这些降人们为了活命而选择投降的时候,心中也多有反复的挣扎,不只是担心自此以后便与亲人永别,更担心留在北齐境内的亲人们或会因此而遭到连累。所以在投降之后,尽管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却一直都是忧心忡忡、满怀愧疚,心里积累了极大的压力。
他们也想不到唐王如此仁义,并没有因为他们只是身份卑贱的营卒便完全忽略了他们的诉求,反而还为他们将亲人从北齐那里讨要过来,使他们得以团聚于此,难免感激涕零。
“大王仁义为怀、恤爱庶众,得此真心相待,比任何的管制凝合都要更加有效,这些降人们经此之后,必也人心可用,河洛安治未远!”
随同唐王一起出巡的韩雄等一众将领们看到这一幕幕亲人重逢的感人画面,一时间也都满怀感慨的说道。
李泰闻言后便也叹息道:“克敌制胜、一统六合,或还需要仰仗天时地利诸种。但存人恤众、安民达治,临民用术,用心则可。为善之心,人皆有之,力所能及,应当争为循吏。一人之懒惰懈怠,而使万众寒馁嚎啕,虽死何惜!你等诸位身当临民之任,亦应以此自警。”
众人听到这话后,也都纷纷点头应是,并表示来日大王再临此境,河洛必然不会再是如今这一副荒乱破败的景象。
随着此间诸事暂时告一段落,李泰便汇同诸军,正式的班师回朝,结束了这一次的征事。
第1195章 吾主万胜
凯旋师旅还在途中,关中便已经是群情沸腾了,民众们奔走相告,不断有人往来打听师旅归期。随着大军行过潼关之后,每天的行程便都被往来行人实时报入关中。
民众们之所以如此密切关注归师的军期行程,自然不是心存不轨,而是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欢迎庆祝师旅凯旋。
须知此番征期足足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出征将士们固然是在前线艰苦作战,留在关中的家人们也都提心吊胆、倍感思念,如今总算征师凯旋,自然也都希望能够第一时间亲人团聚、共贺大胜!
李泰也很理解将士们归心似箭由于关中父老苦盼征士回归的心情,因此在归途中也没有再安排其他的任务,只是着令将士们按部就班的赶路撤军。
当前队人马过了风陵渡口之后,大道两侧已经可以见到成群结队赶来相迎的民众们了。
这些关中父老表现的要比大胜而归的将士们还要更加的兴奋,毕竟将士们戎马奔波数月之久,早已经是疲惫不堪,而一干关中父老们则都振奋于今次的大胜彻彻底底打出了他们关中府兵的威名,心中的喜悦与自豪爆棚,沿途夹道欢迎,不断的呼喊儿郎威武。
本已疲惫不堪的将士们受此氛围感染,一个个也都充满了骄傲与自豪,行军途中呼喊着军号来回应父老们的欢呼夸赞声,使得这凯旋的画面更显威壮欢乐。
作为这一次大战的统帅,李泰的声望也再攀新高,凡其旌旗仪仗所至,欢呼声不绝于耳,到处都充斥着诸如“唐王威武万胜”的呼喊声。
只不过如今的他仍是墨缞在丧,并不方便直接露面回应民众们的欢呼,对于这些热情的欢迎与拥戴便也只能心领了。
“臣等恭迎大王凯旋!国之幸有大王,国运大昌,天下幸有大王,盛世不远!大王兵锋所指、所向无敌,臣等沐恩群众幸在大王庇护,长歌以贺,吾主万胜!”
留守关中的崔谦等一众臣员们也都赶来相迎,当见到唐王仪驾后便都纷纷趋行相迎,作拜道左,口中恭维的话语也都争先到来,一个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泰眼见群情如此兴奋,心情也是颇受感染,他落车行下,将崔谦等人扶起,口中也笑语说道:“此番大获全胜、痛惩贼国,前线师旅固然力战有功,卿等留守之众督查后事,也都功劳不前。我内外群众同心协力、众志一心,何愁强敌难克、国运不兴?”
一场战争大获全胜,接下来自然就是要分享战果、品尝喜悦的欢乐时刻。崔谦等人一早便准备好了丰厚的犒军物资,一待大军陆续抵达上阳宫周边大营,这些食料物资便第一时间发放诸营。
将士们于此饱餐休养数日之后,还要再接受朝廷的封授犒赏,然后便可以解甲归乡,与亲友们团聚,继续庆贺了。
上阳宫中也准备了盛大的宴会以欢迎凯旋群众,包括皇帝元廓也再一次的从长安来到了同州欢迎唐王归国。不过由于李泰仍是墨缞的缘故,特意在殿中支起了一座小帐,以隔绝各种声色宴戏。不过李泰为免群众扫兴,也仅仅只是在小帐中与皇帝稍作叙话,然后便起身返回内宅,将此宴会场所留给相随出征的众将继续宴饮庆贺。
“儿等恭迎阿耶,阿耶壮胜归国,威震天下,儿等虽然闲在庭中,但也听闻阿耶威名,自豪之情,难以言述!”
李泰刚刚回到内府,府门内侧便有几个小萝卜丁迎上来,为首一个便是长子江陵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便大声叫嚷道。
后边跟着的老二襄阳乐年纪比阿兄小上不少,还说不了这么有条理的话,只是紧挨着兄长跪在地上,嘴里嘟囔着:“阿耶威武、威武!”
“呜呜呜呜……”
老三同州乐还不到两岁,还需乳母抱在怀中,表达能力那就更差了,呜呜乱叫跟模仿开火车一样。
除了眼前三子之外,年初妙音娘子便已有身孕,并在月前顺利产下一子,还在襁褓之中,小名直接又有了,可以叫做洛阳乐。只看儿子们的名字,基本上就代表了李泰的势力发展轨迹。
李泰弯腰提起老二,又从乳母怀里接过老三,眼神一点示意老大跟上自己,父子四人便直向内府堂中行去。
此时的内府堂中,家人们也都等候多时,李泰先放下儿子们,登堂拜见母亲:“出征多时,有累阿母担心,儿子平安回来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