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11节(1 / 2)
这些地方想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创收也比较困难,但是他们也有别处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过去数年风调雨顺、连年大稔,以至于一般的民家都积攒了可观的粮食。
所以霸府按照这些州郡均田户数多少,拨给定量的钱帛,着令官府按照时价收购民户积储的粮食,并将这些粮食集中起来再输送到关中霸府,以解今年府库空竭的燃眉之急。
这一次由官府出面搜购民间储粮,也是为的将钱币重新向民间进行发放推动。
李泰之前便着员铸造新的五铢钱,但是由于当时同治五铢的生产和储量还比较有限,因此并没有向民间放开进行大规模的兑换,仅仅只是提供在军市等有限的场合进行兑换。
随着几年时间的积累,加上霸府针对境内私铸盗铸钱币现象的打击,同治五铢钱也已经在长安、同州等大邑之间使用开来,无论购买力还是信用度都非常的可观。
钱币在市场交易当中各种优势不必多说,而之前之所以体系崩坏,主要还是在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与各种公私势力对钱币的价值和信用体系不断的加以破坏。
李泰这一次大规模的向民间推广同治五铢,虽然也是在收缴民资民物,但同时也是为的构建一个健康、稳健的货币交易体系。
过去几年,虽然同治五铢并没有在民间完全的普及开来,但民众们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有所了解、有所接触,因此当官府以钱币购买粮食的时候,他们也并不惊慌抵触,反而有不少民家因为同治五铢的购买力高而争相踊跃的卖出粮食。
当然,随着大量的五铢钱投入民间和市场,同治五铢再想维持之前因为钱币稀缺而造成的通缩性高价值便比较困难,除非进行跨地域长距离的买卖交易。但这显然不是普通民众能够参与的,不过由于同治五铢其重如文,购买力也不会发生大幅度的下跌,最终也只会维持在官方市买的价格稍高一点的程度。
在霸府领导下的西魏行政体系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随着霸府动用库藏的钱币开启大规模的官买收购,很快整个西魏境内的钱货又快速的流动起来了。
仅仅在关中几州之内,随着时间进入初秋,各地州郡所搜买上来的谷粟粮食就达到了两百余万石之巨,虽然还谈不上极为丰富,但应付过眼前的物困还是很简单的。
大量的钱币流入民间,同样也需要丰富能够用于交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才能让整个社会活力被激发,持续的繁荣活跃下去。
山南蜀中等地的各种手工商品流入关中,让人们手中的钱币能够轻松的在市场上兑换成为各种心仪的商品,使得整个市场交易环境都稳中向好。
民众们并没有因为将储粮卖给官府便产生什么被剥夺的感觉,反而财富得到了灵活的调整,资产的配置更加丰富多元,生活质量也因此有所提升。
当然,在全面推动货币改革的同时,李泰也没有忘了在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当中都占据着极大比例的寺庙。今年最后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他还是留给了佛爷们。
时间进入腊月后,霸府发布了一条新的命令:自明年也就是同治四年始,天下庙宇庵堂禁绝再以铜锡金银等金属造像供奉,陶土木石等材料造像则不在此列。
随着这一项命令发布,霸府新任祀部郎中陆法和等一众人员便分成数路,分别前往山南、蜀中和陇右等各地巡察寺庵,禁绝金铜。
第1206章 诸方总管
“臣等拜见大王!”
同州上阳宫,随着年尾渐近变得越发热闹,许多在各地担任官员的时流归朝述职,来到上阳宫中拜会唐王,人员往来出入络绎不绝。
“诸位不必多礼,快快请起!你等各自名号俱从功簿有见,当时便起思情,今日总算得见真人,真是倍感亲切!诸州得治,国力蒸蒸日上,皆诸位之功!”
李泰起身迎向众人,视线首先落向今年诸州考绩为首的邓州刺史裴侠,直接拉住裴侠的胳膊笑语道:“我虽居关内,但近日多闻山南旧人进言告我裴嵩和刚直清廉,邓州吏治如水、民生晏然,更胜往昔。”
裴侠闻言后便连忙欠身说道:“臣承蒙大王赏识,推旧治于臣,臣安敢不倾心尽力以图报效!邓州士民至今犹思主上仁治善功,臣循于前辙,唯忠勤认真而已,实在难当盛誉。”
邓州便是原本的荆州州治南阳穰城,那里也算是李泰崛起于山南的一个起点,对于其地感情颇深。而且南阳当地还留下了许多李泰所兴设的人事,他也不放心随随便便将此地交给才能庸劣之人治理,权衡诸多之后还是选择了任命裴侠为邓州刺史。
裴侠为官清正廉直,早在山南道行台时期便是李泰府下重要的属员,李泰知其才干不只局限于担任霸府僚属,放之州郡之后确也表现优异。能够在之前李泰治理的基础之上,让邓州诸项民政事宜再创新高,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大感欣慰。
这一波前来拜访的除了裴侠之外,其他的也大多都是山南道官员,还有担任安州刺史坐镇安陆的杨敷,政绩虽然不如裴侠亮眼,但也是可圈可点。
今年霸府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事虽然主要动用的还是关中的人力物力,但是山南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小。特别是在战事进行的后半段,如果没有山南方面的物资援助,战事都很难再继续进行下去,河洛、淮南等重要的收获也就难能获取。
因此到了年底,李泰也都给予了山南方面一众官员们着重褒扬,各自都有加官进爵,虽然并不像直接参与战事并创建功勋的将士们那么丰厚,但各自所得也都颇为可观。
山南地区除了霸府直接管制的邓州、安州等地,还划分为了襄州、荆州与郢州三个总管区,襄州总管李捴坐镇襄阳,荆州总管李穆坐镇江陵,郢州总管豆卢宁坐镇江夏。另有前襄州总管府长史长孙俭移为梁州总管,前梁州总管崔宣猷则归朝担任雍州刺史。
过去几年,为了休养生息并稳定国内的人事局面,西魏各州郡封疆大吏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频繁的调动地方官员固然能够防止那些封疆大吏们割据一方,但却也不利于秩序与政治的持续。
尤其眼下的西魏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稳定政权,许多地方都是新近开拓的领土,各自乡土情势都有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管制并凝合。所以地方上的官职更加不宜频繁调度,否则州郡官员连权威都还没有树立起来便被调走,更加难以对抗那些扎根地方、垄断乡情势力的豪强大族。
至于说封疆大吏个人权威的滋长,那就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削弱和限制了。
不过对于李泰而言,他是不怎么担心这个问题的,他是实实在在、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霸府首领,甚至对于如今西魏各个方向所开拓的领土都有亲身参与,麾下一众大将们鲜少有侯景那种独立发展、自成局面的情况发生。
如今的西魏除了山南这三大总管府以及梁州之外,还有凉州总管史宁、益州总管李裒、灵州总管李贤、延州总管令狐延保、合州总管权景宣,还有今年新增的唐州总管韦孝宽、建州总管梁士彦、司州总管韩雄与扬州总管若干凤。
这分布各地的总管,基本上就是西魏政权中自李泰以下地方上职权和位置最为重要的一批人了,基本上都是手握军政大权、各自坐镇一方。
除了今年新任命的一批之外,其他那些总管们基本都是在同治元年前后所任命,各自任上表现也都有所不同,基本上还算是比较合格,有几个则就表现的尤其出色。
比如凉州总管史宁,其人统率大军进攻吐谷浑,战果颇为丰厚,如今整个陇右局面都比较安稳,也多仰此人之力。
李泰对于史宁的表现也颇为满意,并且打算接下来再给其人加加担子,由其接任豆卢宁担任郢州刺史,坐镇郢州这一与南陈接壤的要地。
豆卢宁在郢州总管任上表现也不是不佳,只不过其人年事渐高,再加上出身北镇的缘故,如今已是年近六十,再使之坐镇长江以南多多少少有些苛待老将了,召回朝中颐养天年、遇事再随军备问,也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至于凉州总管之职,李泰打算交由堂兄李裒担任。陇右总是他们李家郡望所在,安排一个李家人前往陇右,起码再培养一下乡情,加强与陇右民众们的感情联络。
益州总管则交给李允信担任,这大孙子自从追随李泰以来便一直走南闯北、不得安闲,包括此番与北齐之间的战事也表现的很出色,放在蜀中休养一段时间也算是在职的福利。
江陵方面李泰打算把李穆召回,转而以田弘担任荆州总管。田弘也是旧年一起攻打江陵的功臣,此番在与北齐作战的铜鞮水一役中表现出色,眼下江陵方面鲜有事端发生,便以田弘前往坐镇顺便养伤。
至于李穆则归朝调整一下状态,准备接下来参与和北齐之间的战事。
其他的地方,则就暂时不作调整了,只是根据今年的考秩计划,将政绩优秀的提拔起来,政绩不佳者黜落罢免。
西魏之所以能够保持很强的行政力,除了霸府决策层比较勤勉之外,也在于吏治比较严格清明,所以各种政令也都能够获得很好的贯彻。
随着年前最后一波人事调整的结果尘埃落定,这忙碌又充实的一年也总算是到了尾声。李泰也在临近年尾的时候才总算得暇,抽出几天时间来陪伴家人,接着便又在群众拱从下前往长安,于元月大朝入参皇帝、恭贺新年。
第1207章 故人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